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林彪坠机真相揭秘:竟与毛泽东有这么大关系

2013-4-20 12:4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5| 评论: 0

摘要: 林彪的出逃和256号专机的坠毁,是地地道道的突发事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蒙古方面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 当林彪的座机起飞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和最终去向。周恩来只知道情况有异,问 ...
    林彪的出逃和256号专机的坠毁,是地地道道的突发事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蒙古方面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

    当林彪的座机起飞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和最终去向。周恩来只知道情况有异,问题严重,于是下令打开雷达,严密监视。飞机自北戴 河起飞后,开始是向着北京方向飞的,但当14分钟后飞机缓缓转弯,然后向西再向北,情况愈发显得不妙之后,周恩来果断地向空军司令部调度室发出命令:“请 你们向256号飞机呼叫,希望他们飞回来。就说不论在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到机场去接。”(邵一海:《“联合舰队”的覆灭》,春秋出版社1985年 版,第291页)然而256号飞机虽然开着无线电,听到了地面的呼叫,但就是不肯作任何回答。

    林彪的座机一越出国境,原本已有某种预感的周恩来所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气愤地骂了声“叛徒”,立即从人民大会堂驱车前往中南海,当面报告了毛泽东。随后,两人决定,向全国发布禁空令:关闭所有机场,所有飞机一律停飞。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连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宣布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应付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

    彻夜未眠的周恩来,亲自给全国11个大军区和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打电话,通报林彪外逃的情况,要求各地坚决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出于保 密的考虑,周恩来使用的是经过斟酌的语言:“庐山会议第一次全会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坐飞机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方向去了!你们要听从党 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从现在起,立即进入紧急备战。”当有的受话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还要进一步询问时,周恩来马上打断其话语,着急地反问道:“怎么,你还 不明白吗?”(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页)

    9月13日上午,周恩来召集军委和总参有关领导开会,分析林彪外逃可能出现的军事动向,研究内防政变、外防侵略的兵力部署。决定集中3个机械化师、2个坦 克师、1个炮兵师、4个警卫师,共10个师的精锐部队,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京北南口,京东首都机场,京南保定以北,是重点防御地区;防空降、防机降、 防机械化部队突袭,是主要作战方式。当晚,各部队进入了预定作战区域。

    中南海内加强了警戒,增加了警卫兵力,修筑了掩体,架设了机枪和防空武器。毛泽东悄悄搬出了中南海原来的住房,来到人民大会堂118厅暂住。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9月14日上午,外交部专门研究了外交对策。当时作了四种估计:(一)由林彪出面公开发表叛国声明;(二)由林彪或其他人通过外国广播或报纸 发表谈话;(三)林彪及其追随者暂不露面,也不直接发表谈话,由外国通讯社客观报道林彪已到达某国某地;(四)暂不发表消息,以观国内动态。会议分别讨论 了在上述情况下的对外交涉和如何表态问题。据说,针对第一种可能,还起草了《政府声明》的稿子,以备急需。(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第169~171页)

    这一切都说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林彪的出逃颇感意外,都不知道林彪出逃后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中国所面临的会是什么样的局面,他们作了最坏的打算。

    最先得知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消息的,是蒙古方面。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这是林彪的座机,他们根据飞机失事的残骸判断,这是一架中国的军用飞机。

    头一周双方外交部门的交涉,事后看来是戏剧性的。

    9月14日上午8时30分,蒙古外交部副部长额尔敦比列格紧急约见新上任的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通报说13日凌晨2时左右,在蒙古肯特省贝尔赫矿区以南 10公里处,有一架中国的喷气式飞机失事。飞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乘员9人,包括1名妇女,不幸全部遇难。他就中国军用飞机深入蒙古领土提出 口头抗议,希望中国政府就此事作出正式解释。

    许大使闻讯大吃一惊,他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国内,请示如何处理。中午12时50分,驻蒙古使馆的特急电报便送到了中国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手上。 正在主持外交部核心领导小组会议的姬鹏飞看罢大喜,那颗原本极度紧悬的心随即放了下来,向与会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机毁人亡,绝妙的下场!”并立即派人把 电报送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正在那里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大约14时左右,已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刚刚入睡的周恩来被紧急叫醒,首先看到了电报。他 顿时异常兴奋,连声说:“啊,摔死了!摔死了!”顾不上换下睡衣,亲自拿着电报快步前往118厅报告毛泽东。

    这样,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林彪出逃大约36个小时之后,知道了林彪机毁人亡的结局。他们舒了一口气,因为人一死,此前许多迫在眉睫的担心也就稍微可以放缓 了。但他们依然决定,在没有拿到林彪摔死的确凿证据,没有完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对内对外都要严格保密。于是,外交部指示驻蒙古使馆继续就飞机失事原因进 行调查和交涉,并把进展情况随时报告国内。

    9月18日,在林彪出逃5天之后,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份通报林彪叛逃的文件。在这份著名的编号为57的文件中,劈头一段就是:“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

    自此,对“九一三”事件的传达按照由上而下、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陆续展开,林彪出逃事件向世人公开了。大约到国庆节前后,国内外就都知道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变,林彪和毛泽东决裂,因发动政变不成,出逃中摔死了!

    此后,国内外围绕林彪座机的坠毁,出现了种种猜测和说法,概括起来有: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一)西山遇害说

    此说出自一本1983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新书,书名为《TheConspiracyandDeathofLinBiao》,作者Yaomingle。 1983年6月,由台湾时事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译成中文,书名译为《林彪的阴谋与死亡》,作者译为姚明理。1983年8月,香港远东评论出版社也将此书 翻译出版,书名译为《林彪之死——流产政变幕后秘辛》,作者则译为姚明乐,并指出按中文谐音“要鸣了”的意思。

    在这本书中,说林彪、叶群是在西山参加了毛泽东精心安排的晚宴后被火箭打死的,在温都尔汗坠毁的三叉戟飞机是林立果乘坐的,中央文件所公布的坠机现场的照片出于伪造。

    书中是这样描绘的:

    林立果当上空司作战部副部长之后,就刻意发展“上海小组”等秘密组织。有一天,他对周宇驰说,要准备暗杀并推翻毛泽东,要周起草武装政变计划,并强调这是 他爸爸的意思。事隔不久,林彪叫吴法宪去,向吴交了底:“现在主席是决心要我在他之前死,他也要你们全部陪我到八宝山去”,因此必须“使用特别手段”, “迅速行动,控制情势”,“毛泽东的旗子不必摘下,但他的权力要除掉”。之后,吴法宪获知林彪已经同黄永胜做过类似的谈话,很快也要同李作鹏、邱会作谈。

    林彪自己构想的“特别手段”,是与林立果的阴谋并行的另一套“宫廷政变计划”,叶群和黄、吴、李、邱“一致赞许计划精妙”。计划的核心是制造中苏冲突,同 时借机杀掉毛泽东。实施办法一个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另一个是事先同苏联秘密接触,请苏联合作制造战争;战争爆发,就请毛泽东躲到“玉泉山的工事”自 保,然后用毒气弹把毛杀死,尸体烧成灰烬;达到目的以后,就同苏联“从战争转为休战,敌对转为结盟”。计划既定,林彪一伙就让总参谋部的苏军情报处物色了 一个两面间谍吴宗汉,让吴向苏联转达他们的意图。但是苏方不相信,认为纯属开玩笑。

    林彪和林立果的暗杀计划,被周恩来从几条途径获悉,周马上通报给毛泽东和汪东兴,建议即刻结束南方巡视之行,而且在抵达北京之前,要作出如何对付林彪行动的确切的决定。在毛泽东抵达天津的时候,周恩来通知毛,林彪意外地从北戴河回到了北京。

    9月12日晚8时10分,林彪、叶群带了海鲜和人参等礼物,抵达毛泽东在“玉泉山”的别墅。席间,毛泽东专门打开一瓶明朝的老陈酒招待林彪夫妇。毛先谈到 南方巡视的经过,以及旅途的愉快,后又谈到关于长寿的研究,并和林彪相互夹菜,气氛亲切而热烈。宴席也有江青、周恩来、康生、汪东兴参加。晚宴结束,这几 个人提前告辞,主席又挽留林彪、叶群谈了20分钟。晚8时54分,林、叶正式告辞,毛泽东和汪东兴目送他们上车。

    晚11时整,毛的别墅内外都听得见接连两次巨大的爆炸声。原来,是林彪的座车以时速15公里驶过别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弯处离路障七至八米处滑停下来。这 时,埋伏在附近的********的爆破小组,看到发射火箭的信号发出来了,随即扣动扳机,瞬间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枚40厘米火箭弹不偏不倚打到汽车后 部,接着第二枚火箭弹射向汽车的中部,汽车有好几部分在火焰里飞向空中。前座的两个人被炸得粉碎,后座的妇女,腰以上被炸成一堆破布与骨头,坐在她身边的 男人炸得只剩下半边脸,但身体尚有部分完好无损。

    这些照片与中央办公厅公布给高干看的照片大不相同,后者是驻蒙古的中国大使馆在飞机失事现场拍摄的。不用说,林彪躺在飞机残骸里的照片,和叶群、林立果的照片一样,都是经过改造的。

    当时已到西郊机场的林立果突然之间变得不知所措,周宇驰叫他立即乘三叉戟飞机起飞。林立果问周自己怎么办,周说他可以乘直升机逃走,将在约定的地点会合。

    周恩来找黄永胜谈话,说林彪已供认了他的秘密活动,将听候命令,接受审查。黄永胜感到已无回避余地,林彪屈服了,他只能跟着做。周令黄给吴法宪、李作鹏、 邱会作打电话,说他已认罪。这几个人看到已别无选择,也都俯首认罪。周要吴法宪到空军指挥所去,向各军区空军和指挥中心发布命令,禁止全国各机场起降任何 飞机,并问他是否可以迫使逃走的那架喷气式飞机下来。吴指示北京空军司令李际泰,派4架歼7飞机,从杨村机场起飞,去内蒙古追那架三叉戟喷气机。当那架飞 机朝中蒙边境飞去时,周问吴怎么办,吴主张将它击落,周同意,吴就让李际泰下令靠近边界地区的3个导弹营发射地空导弹。那架飞机进入蒙古领空后,就从雷达 屏幕上消失了。据空军的攻击效果分析报告认为,第一批导弹已将这架飞机击中使其受伤,但驾驶技术高明的潘景寅,立即降低高度躲避雷达追踪。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后,在乌兰巴托的中国大使馆派人到失事地点展开调查。大使馆用电报传回北京外交部呈周总理的秘密报告上,标有 “81029号绝密文件”字样,里面说坠机的乘客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大使馆努力安排把尸体运回中国,但后来接到一项命令——事实上是毛泽东直接下达 的——要把尸体就地埋在坠机地点附近。

    苏联和蒙古均派技术人员对已埋葬的尸体进行检验,至少有一些苏联的验尸人员不相信林彪是那次坠机而死的乘客之一。

    此说纯属荒诞不经的恶意捏造。(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25页)

    (二)导弹击落说

    此说又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中国击落说,另一个分支是苏蒙击落说。

    所谓被中国击落,是说毛泽东、周恩来见林彪叛逃,怕他逃往苏联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打回来,或在外策动、指挥中国内战,便下令解放军用地空导弹将林彪的座机击落了。

    此说在林立果选中的“未婚妻”张宁的书中有过披露。张宁对林彪座机的坠落前后说法是不一致的。她在《张宁:自己写自己》一书中写道:“空军司令吴法 宪,12日当夜与周恩来一起监视雷达跟踪情况,吴法宪与叶群关系密切,怕惹祸上身,主动建议道:‘要不要把它打下来?’周恩来当时是制止的。”(张宁: 《张宁:自己写自己》,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但她在《尘劫》(张宁:《尘劫》,香港明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一书中,又借用第二 炮兵一位转业军人的话说,飞机是被导弹打下来的。这位转业军人说:“当年出事时,我在基地当兵,我们接到开炮命令,不知道是什么目标,以后听到文件传达, 心里才明白是林彪座机。”张宁问他是不是搞错了,打的恐怕是周宇驰劫持的飞机。这位转业军人笑道:“打直升机哪用导弹?周宇驰的直升机是在北京郊区迫降 的,根本没用开炮。我们导弹发射的方向不是北京。我们用的是新式导弹,弹头进去反向爆炸,当时打伤了飞机。”(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第350页)

    所谓被苏蒙击落,是说林彪座机越过中蒙边界后,由于事出突然,在苏蒙警戒雷达上出现大飞机回波,苏蒙方面以为是中国方面入侵的轰炸机,便发射地对空导弹,将其击落了。

    此说的背景是:当时中苏、中蒙关系紧张,两年前即1969年3月,曾发生过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发生过武装冲突,差 点酿成大规模战争。有消息说,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甚至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而蒙古追随苏联反 华,苏联在中蒙边界陈有重兵,林彪座机进入的方向远程警戒雷达、防空导弹阵地不少,离温都尔汗不远的军用机场还驻有苏联的一个航空兵师。据林彪座机坠毁现 场附近的蒙古老百姓称,曾听到一阵“难听”的“嗡嗡声”,看到“从西南向北飞过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飞得相当低,在巴图脑尔布苏木上空,绕图门山转了一 圈,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飞行,声音越来越大,大概不到20分钟,在苏布尔古盆地坠毁。当时没有听到大的爆炸声,只看到现场大火连天”。据此揣测,很可 能是林彪座机被苏蒙导弹击中而坠毁。

    被导弹击落的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导弹先将飞机击伤,然后飞机在试图迫降时坠毁,而不是被导弹打得凌空爆炸。

    这种导弹击落说还有一个重要根据:飞机机翼的翼根处,有一个直径40多厘米的大洞。(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第359页)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三)迫降失事说

    此说是坠机现场中方勘察人员、军内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此说认为256号飞机的坠毁,是迫降失败造成的。在漆黑的夜间,在异国不明的土地上,又是在没有地面组织指挥的情况下迫降,是极其危险的。这一点,林彪座 机的飞行员肯定清楚。但飞机之所以要实施迫降,也是万不得已,原因是油料不够,已经无法继续飞行。三叉戟飞机加满油为21吨,9月12日晚从北京西郊机场 飞往山海关时,没有加满,只加了15吨油。而林彪从山海关仓皇出逃时,由于急促,没有来得及加油。据估算,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时,油箱存油12。5吨, 从山海关到坠毁地点,共飞行约120分钟,耗油约10吨左右,这样,飞机存油量只有2。5吨左右,而这时油箱还有一部分油,因为油泵抽不上来,不能使用。 这样,飞机要为避开雷达继续低空飞行,最多只能飞20多分钟。尽管坠毁地点离温都尔汗的简易机场只有六七十公里,如果到那里降落的话油量是够的;但由于机 上没有领航员,地面没有导航,夜间飞行员很难确定自己的确切位置,加上这是一条生疏航线,飞行员心情紧张——一则因为仓皇出逃,技术方面毫无准备;二则属 于偷越国境,担心被苏蒙防空部队击落,这诸多因素,决定了飞行员急于夜间迫降求生。正是由于地形复杂,心情紧张,机组人员不齐——专机机组原本9人组成: 机长、第一副驾驶、第二副驾驶、领航员、通讯员、主管机械师、机械师、特设师和空中女服务员。但匆忙登上专机的机组人员只有4人:机长潘景寅和3名机械师 ——没有地面导航,迫降动作又没有做好,结果导致了飞机的失事。失事飞机的机头方向,是往回飞的方向。

    支持这一说法的还有时任蒙古人民革命党政治局委员的莫罗扎姆茨对记者的披露:“我们最先发现飞机时并非是其正穿越我们的国境,而是它已经飞越了我国领土, 它向苏联人表示:‘让我们进入。’但苏联人拒绝了。我们得知如果此飞机继续飞行,它将被击落,这就是飞机当时为什么会掉头转弯。”莫罗扎姆茨说,他是在飞 机坠毁几个月后,在一次与一位资深苏联军官的偶然聊天中获悉这一资讯的。

    (四)机上搏斗说

    此说认为飞机的失事,是因为飞机上发生了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1972年1月英国《新观察家》驻莫斯科记者报道说,他听苏联人讲,苏联专家把已经烧焦的林彪尸体整理出来,发现尸体上中了9颗子弹,呈蜂窝形。而在温都 尔汗的坠机现场,也发现了散乱的几把手枪和多发子弹。这位记者和这家报纸的意思是想证明,机上有人得知林彪要叛党叛国,于是向林彪开枪,引起混战和搏斗, 导致飞机失去控制,从而机毁人亡。(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五)自杀殉职说

    此说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驾驶员潘景寅身上,基于对潘景寅是位优秀的忠诚于祖国的飞行员的分析而成。

    此说认为,潘景寅原先并不知道林彪要往苏联跑,他以为林彪要连夜回北京,或者去大连、广州。作为林彪专机的机长,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技术上讲,都是经过严 格挑选,忠诚可靠的。平时,潘景寅当然是绝对服从林彪、叶群、林立果命令的,林彪、叶群、林立果让他往哪里飞,他就往哪里飞,不会打半点折扣。但当林彪、 叶群、林立果命令他越过边界,飞往蒙古、苏联的时候,他动摇了。他很明白飞出国境意味着什么,很明白“苏修”、“蒙修”都是中国的敌人,也很明白叛党叛国 这个罪名的极端严重性,那样不但会葬送他本人的政治生命,还会连累他的家人,使他们一夜之间变成反革命家属。况且,林彪的叛逃会在国内外引起严重后果,给 祖国和人民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受党教育多年的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不惜和飞机同归于尽,也要粉碎 林彪叛国投敌的罪恶阴谋。于是,他采取了看起来是因油料不够而迫降逃生,实际上是用自杀殉职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用同归于尽来中止林彪可能给国家带来 巨大灾难的壮烈行动。

    此说有邓小平的一段话作根据。1980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谈到“九一三”事件时说:“据我个人判断, 飞行员是个好人,因为有同样一架飞机带了大量的党和国家机密材料准备飞到苏联去,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发现问题后,经过搏斗,飞机被迫降,但这个飞行员被 打死了。”按照邓小平的逻辑和推断,既然“同样一架飞机”的飞行员是个好人,可以英勇搏斗,那么256号专机上的飞行员也是个好人,也就不排除他采取自杀 殉职行动的可能性。(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以及1980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蒙古学者披露913内情:林彪尸体发现惊人秘密

  2007年,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朝伦·达西达瓦写了一本小册子《林彪元帅之死》,没有公开出版,仅印了300册。我通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幸得到一本,从中读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九·一三事件”细节。

    苏联人拿走了林彪飞机上的黑匣子

    达西达瓦教授在书中披露:1971年9月13日1时53分至55分,蒙古边防总队的哨兵发现一架大飞机自中国方向414号界碑入侵,声音非常大,没有灯 光,飞向苏赫巴托省那伦县。2时,肯特省贝尔赫萤石矿的警卫也发现了从东北向西南飞去的这架大飞机。不久听见巨响,看见火光。

    2时27分,在贝尔赫矿西南14.8公里的苏布拉嘎盆地,这架大飞机坠毁。

    这是首次披露林彪飞机坠毁的准确时间,过去都是说2时30分。而达西达瓦的这个坠机时间是准确的,后面还要交代。

    最早到坠机现场的是肯特省公安厅驻贝尔赫矿小组代表珠尔默德,其他还有数人到场。

    坠机现场燃起大火,面积有一平方公里。他们首先是把火扑灭,同时采取保护现场的措施,白布单盖着的九具尸体没有挪动。然后搜集没有烧毁的文件、物品,派人骑摩托车到省会报告。

    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带着孙一先、沈庆沂、王中远到坠机现场时,蒙古人和苏联人已经把重要的物品拿走了。

    蒙古肯特省公安厅厅长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在休养所休养,9月12日晚上他去参加舞会,13日凌晨2时多他听到飞机的声音,并不知道是什么飞机。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这说明林彪专机飞得低,所以声音非常大。

    9月13日一大早,县政府叫他快到省会去,中午,省里派了一架双翼小飞机送他到现场。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在空中绕着坠机现场飞了两圈,用电话向蒙古公安部长德吉德少将汇报了看到的坠机现场情况。

    不久,蒙古外交部副部长额尔登比列格、公安部长德吉德、情报局局长德钦将军,国防部第一副总长图门登贝尔勒少将坐伊尔-14飞机也来到现场视察。

    9月14日零时,蒙古公安部部长德吉德接到中央电话,让去现场的人员立即返回乌兰巴托,向以泽登巴尔为首的政治局汇报。可是温都尔汗机场没有夜航设备。正 一筹莫展时,蒙古人民军空军司令朝克将军责成机场,准备一批小铁桶,隔一百米放一个,装上木块,浇上汽油,点上火,以此充当跑道灯。

    原来温都尔汗机场没有夜航设备,潘景寅夜间驾机,就是飞到温都尔汗机场上空,也不可能发现简陋的红土跑道。

    9月14日这一天,朝克将军到坠机现场。一批苏联军事人员从俄罗斯赤塔州后贝加尔军区乘坐米格-8直升机也到了。朝克将军和苏联人在现场会晤。

    苏联人刚开始关注的是这架英式三叉戟飞机的技术资料,并没有关心飞机上的乘员。

    云登副外长回忆,苏联大直升机9月15日上午拉走了一台发动机。

    苏联人拉走发动机的动机非常可疑,过去人们都说是苏联人想研究英国的先进技术,现在看未必,很可能苏联人想掩盖什么。

    达西达瓦说,苏联人把坠毁飞机的黑匣子也取走了。黑匣子里有很多仪表,记录着工作情况和人员谈话,是比较可靠的工具。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认为不行,不能让 他们拿走,但是朝克将军还是把黑匣子给了苏联人。苏联人拿走黑匣子之后,从来没有对蒙古讲过黑匣子里有什么内容,这给我们调查飞机坠毁原因带来了困难。

    林彪专机的黑匣子在苏联人手里,可至今俄罗斯仍秘而不宣,还大量散布林彪专机飞到苏蒙边境的谎言。至于中国人为什么不要黑匣子?首先国内没有指示,当时大使许文普、孙一先等并不知道飞机失事首先要找黑匣子。更何况因为中蒙谈判中断,现场所有物品都没有移交中国。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林彪手令”和航图也不见了

    朝伦·达西达瓦在《林彪元帅之死》中比较详细地列举了坠毁飞机的有关物品。他在担任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前,曾任蒙古国家档案馆馆长,他应该是看到坠毁的林彪飞机清单的。

    达西达瓦说蒙古的调查人员在现场看到一些文件,如飞机低空高度仪的俄文说明书等有关材料。可能是飞机的遗物太多了,达西达瓦并没有详细列举所有物品。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一书中提到,他在现场拣到一张英文注意事项,写明飞机型号Trident-IE(三叉戟IE), 据此孙一先估计这是一架专机。再往前走孙一先看到一条宽条纹的小型毛毯,上面印着PIA(巴基斯坦国际民航缩写)。这些达西达瓦都没有提到。

    沈庆沂在坠机现场发现一个红色塑料皮的小册子,64开。红塑料皮大部分烧焦,看不出书名,里面的文字只烧掉一个角,开头是“首长和同志们”,结尾是“长时 间热烈鼓掌”。看来是一个讲用报告,讲了空军的发展,其中讲到技术革新,举例说有一种微型电台超过国际水平,还有型号和数据。孙一先用照相机把这几页拍了 下来,心中奇怪为什么蒙方没有拿走?

    当时孙一先、沈庆沂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林立果的讲用报告。据空军副参谋长胡萍回忆:林立果把这个讲用报告放在上衣口袋里,里面夹着一张横写的“林彪手令”。 1971年9月8日,林立果从北戴河到西郊机场,下飞机时他曾出示给空军副参谋长胡萍看,以后林立果又给林办老秘书关光烈看过。

    沈庆沂和孙一先在坠机现场翻过这本小册子,想拿走,但被现场看守的蒙古人制止。他们注意到小册子里面并没有夹着“林彪手令”。

    难道是蒙古或苏联人把讲用报告扔下,把里面的“林彪手令”拿走了?

    沈庆沂注意到两堆尸体中间,有一堆物品,明显是蒙古人堆集起来的。其中有两个飞行员图囊,一个烧了一半,另一个基本完好。孙一先打开图囊,里面只有几只黑铅笔和红蓝铅笔。他问航图哪去了,蒙方陪同人员摇头不语。

    图囊旁边是一堆手枪,大多完好,有几只枪的枪把烧焦,露出空子弹梭子。孙一先数了数,子弹43发,没有空弹壳。还有两个手枪套和几个空弹夹。沈庆沂看到手 枪有六支,一支苏制AK型,五支写有“59SHI”。蒙方问“59SHI”是什么意思,孙一先回答,是手枪型号,1959年中国制造。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坠毁飞机上有一块手表定格在2时27分

    达西达瓦在《林彪元帅之死》中记录的坠机现场物品:

    六支枪(蒙古和苏联的联合调查报告中说是八支枪),有的枪上了膛,有的保险关着。还有一支微型冲锋枪,两把匕首。

    中国纸币65元,一张5元,六张10元。

    李平出入证,3726部队营门出入证。

    林立果证件,002003号。

    一张合影照片。

    其他物品:钢笔、铅笔、罐头、糖、梳子、餐具。

    还有烧坏的一只白色女鞋;烧坏的一只灰白手提包,里面有一件绿色军上衣;还有三件旧蓝布裤、胶鞋、白背心、手帕等。

    物品记录本、燃油记录本、手电、轮胎压力表、逆光镜等。

    飞行员包一个。

    3726部队第三中队邰起良的空勤工作记录。

    布票,飞行员须知,飞行专业课本。

    便携式录音机一台,三盘录音带,录有毛主席语录歌曲。

    手表五块,一块上海牌,表针指在2时27分。

    这个时间准确说明了林彪飞机坠毁的时间。因为飞行人员的手表必须准时。而叶群、林立果等人要跑,也需要准确对时。还有一块黑盘表没停,17时30分,与乌兰巴托时间相符。此表可能是林立果的,确定了蒙古政府官员到达坠机现场的时间。

    飞机交接记录本,新疆地区飞行图,泰山机场图,油本,低空技术说明书,使用细则,华东地图,飞行时刻表,译文四页,报务制度,航空简语。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在这些地图中,应该有达西达瓦没有提到的山海关到伊尔库茨克的航图。

    时任蒙古外交部副部长的云登事后回忆,机内发现一张标出航线的航图,从河北省北戴河穿过失事现场,一直画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茨克。

    迫降在怀柔的直升机现场也发现同样的航图。就像“林彪手令”有横竖两个一样,山海关到伊尔库茨克的地图也应该有两个。不知道为什么,达西达瓦没有提到这张 标有伊尔库茨克的航图和林立果的讲用报告,及讲用报告里面的“林彪手令”。很可能这张航图同三叉戟主发动机、黑匣子一起,被到坠机现场的苏联人拿走了。

    在这些物品中,孙一先和沈庆沂见到了林立果出入证,没有贴照片,但写有林立果的名字,男,24岁,干部。沈庆沂让孙一先把这个出入证拍下来。

    孙一先和沈庆沂还见到达西达瓦省略的一些物品:一本《法兰西内战》,一个巴掌大的拍纸本,用铅笔写一些零散的字,内容不连贯,难以猜透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红塑料皮空白日记本,一个汽车驾驶执照的塑料封皮,数张一角钱,以及扑克、小勺、水果刀等。

    至于白色女鞋,达西达瓦说见到一只,而沈庆沂和孙一先则见到了两只,是乳白色半高跟浅口女皮鞋,其中一只鞋腰和后跟烧焦了,另一只完好。鞋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在迫降前,机上所有人已经脱掉了鞋。也就是说,飞机坠毁时,鞋和人不在一起。

    关于林彪专机的有关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朝伦·达西达瓦披露了林彪专机坠毁现场发现的“飞行登记本”的内容。

    从1970年12月5日至1971年9月12日,每月飞行6至50次,共飞270次;1971年9月,飞行80次。

    1971年1月至9月12日,每月夜航2至18次,特别是9月2、6、7、8、9、10日夜航。

    8月飞行50次,9月20次。

    在新疆沿苏联边界12个城市飞过。

    从华中8个城市,加油17次,共加油63492升。

    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当天周宇弛等人劫持3685号直升机,即是拿出了北京-张家口-二连浩特-乌兰巴托的航线。这说明林立果一伙完全有可能计划过航线,也有条件准备过航线。不过,林立果和周宇弛还属于飞行“菜鸟”级,选择的北京-乌兰巴托航线也完全是条“找死”线路。

    最关键的是,林立果并不知道当天的256号只有12.5吨的燃油。

    从256号先选择北京、再改张家口、再改二连浩特、最后改向承德这段过程来看,林立果是有很可能给了潘景寅预先准备好的飞往蒙、苏的航线图。但这都不现 实,飞机的油不够,还直直的撞向导弹阵地。所以航线在空中被改了,改成了一条谁都难以拦截,也能够飞到乌兰巴托或温都尔汗的航线。

    这个改动人,只能是老手,机长潘景寅。

    当然,潘在零点05分接到林立果电话的时候,他就可能已经知道了真实目的地,做了准备。但这也只能是初步的飞行计划,此时的潘景寅要忙于256号一系列的 起飞准备。最终的航线应该是在起飞后边飞行边计算修正出来的。所以也才出现了许多人困惑的,起飞阶段用了十多分钟才完成最终航向转弯这一现象。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难以接受潘景寅在主观上配合林立果一伙的结论。认为潘景寅的是被蒙骗的,是被迫外逃等等。

    比如当事人康庭梓描述为,“从起飞航向转到270至280度这段艰难迟缓的航迹,我认为是反映了潘景寅操纵飞机转弯时的犹豫与心理上陷入极端困惑的写 照。”“开始时机组受蒙蔽”“潘景寅竭力错开北逃航线 ”“他的警惕性是很高的,对涉及空防和国境线等因素也是很敏感的,他肯定对空中叛逃的行为深恶痛绝。现在,他却被命令飞出国境,实行叛逃!”(康庭梓, 《林彪坠机过程的思考》,载于《航空知识》2002年)。

    对于康庭梓的描述,笔者认为明显是一种事后说辞。

    ·林彪当时是“副统帅”,林副统帅要紧急出国——难道出国就是叛国嘛?!

    ·林彪是写进党章的接班人,“有人要害林副主席”“我们要走!”“誓死捍卫林副统帅!”(叶群在山海关机场登机前语)——难道你有意见嘛?!

    ·潘景寅是二号人物的专机机长(毛不乘飞机,林彪实为乘专机的一号人物),送首长出国是家常便饭——难道首长出国前还要你机长来验明是否“叛国”嘛?!

    ·当年西哈努克长期在中国避难——难道西哈努克飞到中国也叫“叛国”嘛?!

    其实若让康庭梓和时念堂来面对当时的情况,以专机飞行员的职责,笔者相信他们也一定会“誓死捍卫林副统帅!”的。

    还有人是以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时说“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以及总政1981年12月23日下发潘景寅《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为依据,证明潘“没有问题”。

    这些都还是标准的中国思维,非“好人”即“坏人”,非“同志”即“敌人”的传统观念。

    其实,评论潘景寅,大家大可不必这样感情色彩。要把他放回到40年前的首长专机机长的身份下,他果断出色的履行了他的职责。在突发情况下随机应变、超水平 的完成了一系列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强行起飞到空中计算航线,到最后的迫降,潘景寅的表现完全堪称“完美”!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林彪专机地面机械师沈宝发解释说:加油本应该是256号三叉戟的。加油63492升,并不多,三叉戟一次就可以加20吨以上的油。至于“飞行 登记本”,不是256号三叉戟的,而是某飞行员个人的,与256号三叉戟无关。因为专机机组成员是临时组合,并不是完全固定在某一架专机上。

    也就是说,达西达瓦公布的飞行记录是飞行员个人的飞行记录,不是256号三叉戟的飞行记录。

    256号三叉戟1971年9月6日才交付使用。沈宝发回忆:此前256号三叉戟一直在改装,拖得我们都烦了。

    据沈宝发讲,本来林彪专机是要用254号三叉戟的,这是巴基斯坦总统座机。但因为飞行时机头被小鸟撞过,有一个小坑,显然不适合再作为一号专机,于是决定 改装256号三叉戟,用作林彪专机。四架三叉戟进口时已经在巴基斯坦飞过好几年,一些机件老化,必要的备件买不到,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四架三叉戟的飞行时 间不一,原则上把四架三叉戟上最好的零件换给256三叉戟。西郊机场修理厂和林彪专机的机械师一起,开始大规模改装。除把普通客舱拆掉,隔出单间,设置卧 室、办公室外,还按林彪怕风、怕光和喜欢绿颜色的习惯,精心布置机舱,整整改装了三个月。

    “九·一三事件”后进驻空军34师的总政工作组成员刘岩回忆:1971年8月潘景寅试飞,去过山海关,也飞过较远的航线。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落地动作不满 意。9月11日,潘景寅再飞东北航线,经沈阳二台子机场,再到长春,接回在长春解放军医院治疗小儿麻痹的大女儿。有人看潘景寅情绪不好,询问他。潘景寅回 答飞机落地还是不理想。

    9月12日傍晚,林立果坐林彪专机从西郊机场到山海关机场,9月13日凌晨林彪第一次坐256号三叉戟,就机毁人亡。

    蒙古政府关于林彪专机的现场调查

    达西达瓦在《林彪元帅之死》中披露,蒙古政府调查人员从林彪专机坠落地点向南500米的地方看到第一具尸体。九具尸体散布面积为50米×20米,尸体之间相隔3米至15米。烧伤程度1至2度。

    蒙古政府调查人员开始只拍了八具尸体,没发现第九具(飞行员潘景寅),后来才发现,他爬远了。

    而据孙一先拍的潘景寅的尸体照片,潘景寅仰面朝天,两臂伸过头顶,手心朝前,似举手投降状。他的两脚叉开,左腿挺直,右腿弯曲,脚跟蹬地,像是要挣扎着站 起来。孙一先说:看来潘景寅生前似非常痛苦而折腾过。翻过身来,他的后背尚贴着衣服残片及枯草,臀上剩有裤腰碎布及一段腰带。

    难道潘景寅在飞机爆炸时还活着,并在火中爬行了一段,然后挣扎翻身想蹬地站起来?但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与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谈判的蒙方人员认为,中国这架256号三叉戟在蒙古坠毁,可能有特殊任务。蒙方要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提供飞机乘员名单,中国方面没有正式答复。蒙方认为:如果真是民航飞机,蒙方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政府认为,要确定这架飞机坠毁和人员死亡的原因,必须要有一个调查报告。

    蒙古政府组成由国防部第一副总长图门登贝尔勒少将为首的政府委员会,成员以去过现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主。应蒙方邀请前来的苏联有关部门高级专家协助该委员会调查。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1971年10月12日,在蒙古国防部、总参谋部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苏军驻蒙古司令官克里夫达中将介绍了苏方对坠毁飞机调查的看法。克里夫达 说:坠毁的中国飞机隶属驻扎在北京郊区的第34师,中方说该机民用。我们很容易证明,这架飞机属于军用,机上人员穿着军衣,这是否认不了的。还有所有人都 带了手枪,还有自动枪、飞行地图、呼号,从这些来看,完全表明这架飞机是军用的。找到的枪大部分是有子弹的,有一支上了膛。是什么原因要子弹上膛?是用于 野外降落,被俘时自己使用?除此没有别的目的。估计飞机的平均时速670公里,说迷航没根据,这架飞机装备现代化,不可能不知道飞到哪里。如果说迷航,飞 机应该发出求救信号,但没有这样做。

    为什么潘景寅没有发出求救信号?因为通信员陈松鹤没有上去,潘景寅不会发求救信号,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克里夫达强调雷达是看不见的,当地人看见这架飞机飞得非常低,声音很响。

    克里夫达认为,至于燃料用尽完全是谎言。剩多少油?还能继续飞多长?通过仪表就能知道。从着火情况看,证明这架飞机有足够的燃料。

    林彪专机在坠毁时决不止2吨半油。

    迫降也不可能。要迫降,大飞机必须照亮降落地点。

    如此说,林彪专机迫降时没有打开飞机翅膀上的灯,那蒙古目击者再老眼昏花,又怎么可能把灯光看成火光。

    蒙古专家认为,当时飞机翅膀灯没有打开,根本没有考虑照明,也没有放下起落架。林彪专机在迫降时确实没有放下起落架。按一般迫降应该是尾部先着地,但林彪 专机不是这样,飞机头部先着地。证据是所有仪表在着地一刹那都已经碎了,降落时发动机没有熄火。飞机落地后又第二次跳起来,再着地,飞机就解体燃烧了。不 过发动机没有完全烧毁。

    空军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认为,林彪专机是以较大速度尾部接地,形成跳跃,然后两翼先后折断,机身呈圆筒状,带惯性前冲,破碎解体。机上人员被甩出。在此过程中,油箱破裂,造成大面积燃烧。

    克里夫达说:飞机弹起又第二次着地时,机上的人还活着。为什么?因为尸体主要是在机舱左边,说明有准备,企图通过舱门下飞机。

    从九具尸体都没有戴手表和穿鞋看,他们是做了迫降准备的。

    如果我们到现场早一些,也可能有轻伤员被活捉。从九具尸体的最后动作看,至少潘景寅和林立果在被飞机甩出时还活着。因为他们的表情痛苦,似在火中挣扎过。

    苏联克格勃任命侦察员扎格沃茨丁将军和病理学家托米林组成鉴定小组,10月中旬来到蒙古温都尔汗坠机现场。

    奥特根扎尔嘎勒回忆:苏联克格勃派来的人员住在乌兰巴托大天口(蒙古国宾馆)。这个小组到现场工作,是取得蒙古有关部门批准的。派给他们一排士兵、公安部司长姜仓巴拉桑上校、国家保安总局四处化学鉴定专家班兹拉格奇少校,陪他们一块去现场。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为了蒙古这些工作组,在苏布拉嘎盆地,搭了五个蒙古包。苏联来的人员中,还有苏联国防部法医局局长、克格勃侦察局长、根据头骨恢复原貌专家。

    1994年4月17日《红星报》提到,1971年10月19日,鉴定小组在坠机现场打开坟墓,看到两具尸体镶着金牙,怀疑是林彪和叶群,取走了两人的头 骨,带回莫斯科。11月中旬,扎、托两人又冒风雪赴蒙古,将林彪无头的尸体再挖出来,查看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症。托米林用双筒显微镜找到林彪尸骨的右肺有钙 化点。

    林彪飞机因机内发生争斗而坠毁

    朝伦·达西达瓦说,蒙古政府委员会进行大量工作后,于11月20日写出《查明飞机坠毁原因的报告书》。其结论如下:有民航标记的256号飞机是军用飞机, 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需要。多数座位被拆除,用于特种的军事需要。中国256号飞机由于飞行员犯下了飞机驾驶错误而坠毁,不是因为某种迫降原因而降落 的。

    关于“九·一三事件”,有三个国家的人到过温都尔汗坠机现场,蒙古、苏联和中国。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外交官最后到坠机现场,没有拿走任何东西。苏联虽然比蒙 古晚到坠机现场,却拆走了飞机的主发动机和黑匣子。后来为了证实是不是林彪,苏联人又第二次、第三次来到坠机现场,挖开坟墓,取走了林彪和叶群的头骨,并 检查林彪的肺部钙化点。

    关于林彪飞机坠毁原因,1972年,中国空军专家组根据坠机现场的照片,结论是“油料不够”。

    2006年9月13日,日本共同社驻乌兰巴托记者获得了蒙古政府1971年11月20日关于林彪坠机的调查报告——《中国飞机在蒙古境内坠毁原因的确定文 件》。这份调查报告共有16页,包括现场照片。蒙古的调查报告否定了林彪飞机因燃油不足而在迫降坠毁的说法,蒙古相关人士暗示当时机内曾就逃亡问题发生争 斗。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了蒙古国家检察厅前副长官,曾作为当地治安最高长官的奥特根扎尔嘎勒。

    调查报告说:1971年10月8日至18日,蒙古专家和苏联专家共同进行了林彪飞机失事调查。排除了林彪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英国制造的三叉戟在气候良好 时极少犯航线错误,而且也没有接到这架飞机的任何无线电通信。中国解释说这架飞机犯航线错误是说不通的。调查报告还对燃油不足表示了怀疑,说坠机引发的大 火,在极广的范围(975米×321米)内燃烧了很长时间。

    调查报告说林彪飞机的发动机是正常的。而且没有证据证明机上人员作出了降落的决定。蒙古专家和苏联专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导致这架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是机内 发生了争斗,一方想去苏联,另一方想返回中国。在发现的八支枪中,有一支已经上膛。但机上是否发生与枪击有关的暴力行动,还是一个谜。

    据日本共同社得到的另一份蒙苏联合调查报告中,说在林彪尸体上没有发现弹孔。

    蒙古和苏联的调查报告为什么不提苏联拿走的黑匣子?苏联人对温都尔汗坠机现场最积极,但却始终缄默,更只字不提林彪专机上的黑匣子。只有一位采访过苏联知 情者的澳大利亚记者汉纳姆在报道中披露,黑匣子里没有与地面通话的声音。还说林彪的死因(苏联)只有勃列日涅夫等四个人知道。

    至于林彪专机的残骸,奥特根扎尔嘎勒回忆:在坠机现场,我看见有些很好看的残留小地毯、餐具碎片,当地人作为纪念品拿走了。还有到当地旅游的人找金属碎片 做刀子。当地人说尤其在90年代初蒙古搞出口废铁运动,飞机金属片完全没有了。有中国国旗和飞机标志的飞机尾部,曾存放在贝尔赫萤石矿的一个院子里,90 年代初把它作为废铁出口到中国去了。还有一个发动机,“雄鹰”公司经理、历史学家思赫赛汗在乌兰巴托西南26公里处建立了成吉思汗庭院旅游点,用吊车、货 车把林彪出逃时坠毁的飞机发动机残骸拉到旅游点的空地展览。

    (此文得到沈庆沂、孙一先老师的大力协助,并经他们逐一审稿,特向他们和朝伦·达西达瓦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沉寂40年:林彪256号飞机坠毁之迷终于解开

1971年的“913”事件至今已过去近整整40年,近两年再次抛起风波。抛起这次风波的不同于普通的研究者,而是前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古达舍夫·里萨 特·萨拉甫京诺维奇(由毛泽东1957年亲自为他起中文名,顾大寿)。在顾大寿出版的俄文回忆录《我的中国生涯》中披露,“林彪和叶群、林立果乘坐一架军 用飞机在山海关机场紧急起飞,却在飞越中国边境上空进入蒙古共和国的领空时被击落,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坠毁。”“蒙古人民共和国空军在雷达里发现一架中 国军用飞机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空,错误地把它当作是侦察机。”
\
    或许因为中国人接受信息和知识的环境相对闭塞,生活中被欺骗的太多。国人常常会带有一种喜好“阴谋论”的情节,宁愿相信“有故事”,喜欢猜疑“内幕”便是这种情节的典型表现。所以顾大寿的“击落”,一下便点燃了许多国人的兴趣和猜想。

    其实,“被击落说”是256号坠毁之迷中最不客观和最荒唐的结论。

    这里笔者从航空技术、空难调查和防空作战等角度,参考众多对“913”事件的分析文章,对相关疑点做一个解释和再分析。

    壹、谁有能力击落256号?

    所有的256号“被击落说”的予头基本都指向前苏联,事实上苏联人是绝对无辜的。——因为苏联人没有条件,没有手段也没有可能击落256号。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飞过抚宁县1分45秒后,开始转向290度,这时飞经的是卢龙县,过卢龙县又飞了约1分钟。这个阶段飞行员可以校正之前计算的误差,也可以计 算最终的路线。维持这个航向是张家口,是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的第一个捷径。但这同样也不可取,一是燃料很够呛,二是张家口是空7师防空重地。 256号取张家口方向无疑是往枪口(导弹阵地)上撞,甚至是在“调戏”中国空军。当天周宇弛一伙的3685号便是强闯张家口,走了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 茨克航线,遭到了空七师歼击机的拦截。

    ·过卢龙县1分钟后,转向310度,飞往迁安县(现迁安市)。这个航向直指二连浩特,这是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在中国境内最后一个导航站,但同 样没有选择。取这条航线,虽然基本不会飞入防空导弹的伏击圈,但也很长时间处于空七师的歼击机防空圈内,这是比较危险的。即使安全飞出境后,也将直接撞进 蒙军和苏军的防空圈(根据资料,蒙军当时有防空导弹沿此线布署)。

    ——以上三段飞行转向,基本都是在靠向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的每一个检查点,在导航中类似于“狗追兔子法”。

    ·在迁安县上空256号转340度航向,飞行了约4分钟,这一段340度飞行长期以来被很多人不解。

    曾有民间的研究者认为是为了“迷惑林彪”,让林彪察觉不出是(西)北飞苏联。这一观点是缺乏飞行专业知识的。如果飞机的航线已经确定,航线转弯是以秒为单 位的。究竟转了多少度?转向了哪里?这只有飞行员看着仪表才清楚,乘客(林彪)是根本确定不了的。更何况256号是在燃油吃紧的情况下升空的,节约燃料是 首当其冲的。

    而飞行专业出身的康庭梓和时念堂则表示,“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康庭梓,《林彪坠机过程的思考》,载于《航空知识》2002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古怪航向?这是要干什么?”(时念堂,《解说林彪叛逃的四大迷题》 ,载于《民主与法制》)。不过笔者倒不认为康庭梓和时念堂这样的优秀飞行员会真的不明白。

    事实上,转340度飞行4分钟说明此时256号已经确定了经承德-温都尔汗的最终航线,向最终航线上作调整飞行。这是飞行中调整航向的基本动作。

    ·过迁安县后飞4分钟,256号转向325度航向,此航向的下个检查点是承德市。如果飞行员计算准确,256号将飞过承德上空,而后保持航向即可——事实上256号做到了,飞机准确的经过了承德市正上方。之后256号就再没变过航向,直飞外蒙。

    整个“问号”飞行共用时约18分钟。扣除310度转340度这段调整飞行,是14分钟。再扣除起飞爬升时间,是10分钟。这意味着,256号是在起飞后的 10分钟时间里,完成了飞行中重新计算新航线的工作!这一切是在维持3000米飞行高度、夜间目视条件差、没有副驾驶、没有领航员、没有地面导航站的条件 下完成的。

    排除掉一切如“是否叛逃”、“机组是否抵制”、“机组是否有思想斗争”等假设因素,即使是在白天,让另一个建制完整的机组,来重演这个飞行中10分钟重新计算航线的工作,很可能都不容易办到。但是,潘景寅却神奇般的做到了。

    四、谁确定了这条航线?

    256号的这条航线,准确穿过了华北、东北航空兵防空圈间隙,又正对驻蒙苏军的防空圈间隙。能做出这一选择的人,不仅要懂得飞行知识,还要熟悉中蒙苏的空防军情。

    在当天,256号机组只有机长潘景寅和李平、张延奎、邰起良三个机械师上了飞机。加上学习过飞行基础知识的林立果,最多只有五个人了解飞行知识(无论多 少)。而从空防军情的掌握上说,只有潘景寅和林立果有条件掌握的如此详细。潘时任专机师副政委,专机飞行员。作为首长专机的飞行员,他必须随时掌握各地的 空防军情,尤其是蒙、苏的军情(因为有出访需要)。而林则是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也理应熟知我军和外军的空防布署。

    那么这条航线会不会是林立果之前就准备好的呢?——答案是肯定不可能!

    因为,确定这条航线的人,除了要有飞行知识和熟悉军情外,还要知道256号当天的实际飞行能力——油量!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第二次“演示”则是五年后的1983年9月1日清晨。这次还是大韩航空,还是苏-15截击机,也还是射两枚导弹一枚命中。所不同的则是,此次受害者KAL007号航班在13分钟后凌空爆炸于库页岛西南方的公海上,全机无人幸免。

    从导弹杀伤效果也可以看出,如果256号遭到了导弹攻击。无论是防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攻击,256号一定会被打的千创百孔。这种如散弹枪式的攻击效果所留下的证据,是根本无法掩盖的。

    但事实上,“913”近40年过去了,飞机残骸也被多方人士、多次的考察。除了右机翼根部有一个直径40多厘米的圆洞外,却从未有人发现飞机有被导弹破片命中的痕迹。

    其次,若是击落256号,还将有一个不可缺的必要技术细节——瞬时爆发的电讯信号。

    时隔近40年过去了,国内外关于256号专机的各种小道消息不断,甚至有顾大寿、前KGB官员这样的前官方人士。但却从未有过消息(哪怕是小道消息)或猜测角度,认真描述过256号入蒙当时的中苏蒙军的电子通讯监听情况。

    无论是引导拦截机升空作战,还是指挥地空导弹攻击,一线部队与后方机关之间必然要产生大量的电子通讯信号。这些瞬时爆发的电子通讯信号,均是各国军事侦察的首要关注对象。

    关于913当天的电子侦察,唯一见到的描述便是有关“技侦八团”报告监听到蒙方有关飞机坠毁的通话。这一消息有若干版本:

    “有一架飞机正在升空”,“不明飞行物沿边界飞行”,“有个大型目标从中国方向入侵”,“发动机空中起火”,“大型目标在空中起火了,掉下来了”,“空中 不明物体燃烧降落下来”,“温都尔汗有一架大型飞机失火掉下来了”……。所有这些版本均只提到了256号的飞行过程和坠毁,却没有提到拦截机与地面,或是 防空部队与指挥所的通讯。而且各版本多侧重点在强调256号“失火”,以证明“被击落说”。

    在真实的防空作战中,如果侦察到了入侵敌机,产生的电讯就并非会是这样简单的报告,而是指挥机关与各级作战单位之间的高强度通讯。同时上述版本还不同程度 的存在自相矛盾,比如“发动机空中起火”“燃烧降落下来”这些都不是靠雷达能判断的,只有空中的飞行员(或地面观察员)肉眼才能看到。而当时若有空中的飞 行员,则空地间的通讯强度至少要猛增百倍以上(如有地面观察也是同理)。如此高强度的电讯信号,要是有所谓的“技侦八团”是不可能监听不到的。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类似的如1978年苏军拦截大韩航空902航班,1983年苏军拦截大韩航空007航班,甚至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在这些真实发生的入侵 拦截作战中,都少不了提及电讯信号的爆炸性增长或空地通讯被监听到(哪怕是传闻)。913事件最早被西方获知并关联上林彪,也是由日本的电子侦察机构,通 过事后中方突然爆增的电讯信号,做出了“中国高层发生重大异常”的情报判断。

    事实上,根据苏蒙方面的资料,由于9月12日是周日,翌日(9月13日)凌晨仍处于休假状态。苏军和蒙军的雷达站都对256号进入蒙古未有察觉。更夸张的 是256号入蒙的414号界桩附近的阿沙盖图蒙军边防站,他们在9月13日凌晨第一时间就发现256号飞入蒙境,但却把这个情报压了9个小时17分钟才上 报边防总队,而边防总队又因各种原因延误了8个小时40分钟才再上报。也就是说,蒙军边防系统在256号越境17个小时57分钟后(已到9月13日下午4 时),才上报到乌兰巴托公安部边防内务军事务局。苏军和蒙军的这一系列防空漏洞,促使当年10月底,苏联国土防空军总司令巴季茨基空军元帅亲赴蒙古,检查 并整顿苏、蒙军的防空系统(这是“913事件”后驻蒙苏军指挥官受处份的真正原因)。

    所以,256号“击落说”中鲜有提及高强度电讯,本身就犯了一个相当低极的军事常识性错误。这一关键证据的缺失也说明了256号并非是被击落。而那些包括“技侦八团”在内的“失火”监听,也很可能只是业余人士的“个人创作”或是有所篡改,并非完全真实。

    总之,虽然持256号被击落观点的猜测理由有很多:有顾大寿回忆录的“击落”,有所谓的“‘起火’目击”,有“周恩来故意隐瞒”猜测,甚至有内鬼放炸弹的猜测,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关键的是,无论如何击落必定留下千创百孔的弹片痕迹;实施拦截作战也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电讯信号而被监听到。这两点证据只要缺失,256号就不可能是被击落的!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贰、解开256号航线之迷

    256号的航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56号的“问号”航线有无疑点?
\
资料图:256号航线还原,右下角为起飞及航向转弯阶段(即“问号航线”),全程航线直线延伸即是伊尔库茨克。
    谁确定了256号的航线?

    中国人往往喜欢带着感情上的喜好色彩去分析看待事物,也总喜欢把事物分成“黑”与“白”,“敌人”与“朋友”。众多关于256号和“913事件”的分析文 章,也常是这样——要么先认定256号是被“击落”,要么先认定幕手有“凶手”、有阴谋,要么先认定飞行员潘景寅是“好人”或“叛徒”,要么先认定林副统 帅是“受害者”、是被劫持……。

    ——这种先预定了主观假设的“先入为主”方式,是很难得出客观结论的。

    256号在中国境内飞了83分钟,在外蒙境内飞了35分钟,中国雷达全程监视了近100分钟。

    对256号的航线,流传有多个版本,包括:康庭梓(未登机的256号第二副驾驶,时在山海关机场)和时念堂(时任空34师师长)的“问号”航线版;刘建林 (时任北京军区作战部值班参谋)和朱秉秀(时任空军指挥所作战值班参谋)说“一条直线,一点弯也没有”,这是“直线”版;傅英豪(时任空军雷达兵部部长) 的“之”字形版;最离奇的则是所谓KGB(克格勃)九局官员扎格沃兹汀的“赤塔”版,称:“飞机先是要往台湾飞,后来又改变了航向,改成向北飞,接近了苏 联的边境,离赤塔好像只有50公里。当地百姓中的目击者听到了飞机轰鸣声。”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一、航线还原

    256号的实飞航线还原实际上是:小“?号”加直线的标准航线。
\
资料图:256号航线与1971年中国防空布署对照,256号的航线非常准确的穿越了当时北空和沈空的歼击机防空圈间隙。
    1)起飞阶段航向244度(山海关机场北向南起飞航向),直线爬升约4分钟;2)第二阶段航向转向270~280度,并维持飞行约4分钟;3)第三阶段航 向转向290度,飞行约3分钟;4)第四阶段转向310度,飞行约3分钟;5)第五阶段转向340度,飞行约4分钟;6)第六阶段转向325度,然后直至 温都尔汗附近迫降坠毁,飞行约100分钟。

    下图还原256号的航线,右下角起飞及航向转弯阶段,即是“?号航线”。而全程航线则是标准的直线,“一条直线,一点弯也没有”。

    可以说,康庭梓、时念堂的“问号版”,傅英豪的“之字版”,其实和刘建林、朱秉秀的“直线版”是不冲突的。只是在描述或后续引用中被局部夸张、放大了。

    而所谓KGB官员的“赤塔”版则是最无聊的说法。因为256号的燃料根本不足以到达“离赤塔好像只有50公里”,出境后的飞行时间也不足以飞到赤塔。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二、为什么选择此航线?

    在众多的“913事件”的文章中,无论是事件亲历者还是研究爱好者,也无论是康庭梓、时念堂这样的专业飞行员还是舒云等作家。都基本回避或没注意一个最重要的因素——1971年的中国防空布署。
\
资料图:256号航线与驻蒙苏军防空布署对照图。航线不仅从张家口和赤峰的中国歼击机防空圈中间穿过,也准确对准了巴彦、苏木贝尔和乔巴山的苏联歼击机防空圈间隙。
    对照一下当年中国的华北和东北防空布署,这个问题就会非常清楚。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山海关以北或以东(至海参崴)都是东北防空布署的重点区域。向北的航线距离最长,256号的燃料甚至不足以飞出国境。向东至海参崴 则要面对着密集布署的歼击机部队。当时中国防空的主要战略,首先是封锁渤海湾保卫北京,所以在大连至牡丹江一线部署有多个空海军航空兵部队。

    而在西北方向,位于张家口的是隶属空10军(负责华北防空)的空7师,空7师在张家口驻有夜航大队,当天拦截被周宇弛劫持的3685号直升机即是该师的战 机。位于赤峰的是隶属空1军(负责东北防空)的空1师,但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空1师夜航大队驻在鞍山。空7师和空1师都是当时中国最王牌的部队,也都装备 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米格-21和歼-7型歼击机(配有空空导弹),而且张家口还布署有防空导弹营。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一般大众都知道雷达的作用,但雷达有二坐标雷达和三坐标雷达之分。二坐标雷达作用距离较远,但只能提供飞机的平面方位信息,用于远程预警和监 视。落实到防空拦截作战上,只能提供平面信息的二坐标雷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能提供高度信息的三坐标雷达。所以当时的歼击机防空圈有效半径,基本为 200公里。而当时的防空导弹因为射程有限和机动不便,所以只能防御要地或打伏击战。
\
资料图:“问号”航迹的不同航向与指向说明。
    站在“副统帅”一伙的立场上,穿越空7师和空1师的防区间隙,而且略微偏向空1师赤峰防区(空1师即使当时在赤峰驻有夜航大队,256号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也最小),这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256号飞出的航线与此不谋而合。

    这里顺便再提一下吴法宪的“拦截”建议,吴之所以提出让赤峰的歼击机拦截,就是因为256号航线的确会有一段穿过赤峰防空圈的边缘。但吴是在凌晨1时12 分提出建议的,此时256号已飞出承德约123公里(沿航线方向),基本已是赤峰防区的拦截边缘。此时就算下令歼击机起飞,待歼击机追上256号时,也已 经在引导范围之外了。当然拦截也并非不可能,可由其它雷达(包括二坐标雷达)提供基本引导,由歼击机自行搜索目标——这应该就是吴法宪所说的“具体拦截方 案”——但成功率微乎其微!

    256号的航线从空7师和空1师两者防区的中间越过,不仅在客观上最大限度的避开了中国歼击机的拦截可能,也准确的避开了驻蒙苏军歼击机的可能拦截。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蒙古的主要城市以乌兰巴托为中心辐射分布,之间连接公路和铁路。驻蒙苏军的布署也依此开展,呈“十”字型(图中蓝色气球为雷达站)。其中,乌 兰巴托->纳来哈(附近有巴彦机场)->乔依尔(附近有苏木贝尔机场)->赛音山达->扎门鸟德->二连浩特->张 家口->北京,这条线几乎成一直线。这是蒙古与中国来往最重要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线。也是苏军防空布署的重点,同时也兼负国际航线的导航。但256 号没有飞此线路,而是飞了一条平行与此线的,由承德->温都尔汗->伊尔库茨克(如果可能)的航线。

    解放军的防空体系承袭自苏军,两者都主要依靠地面引导,当年的实际拦截半径基本也都是200公里。256号飞出的航线,只有一小段穿过赤峰的空1师拦截区(最短距离约144公里)。而对于驻蒙苏军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

    关于256号的航线选择与中苏蒙防空体系的关系,如果舒云等非航空专业的研究者没有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康庭梓和时念堂作为34师的飞行员和师长,包括当时空指的参谋人员,他们在回忆录中没有说明,这就应该是故意回避了。

    三、“问号”之迷?

    256号的航线选择,也引出了另一个疑问:这条航线是谁确定的?

    解开这个疑问前,先要回过头来看一下256号起飞阶段的“问号航迹”之迷。

    先回放一下起飞阶段海军山海关场站的雷达监视记录:

    “零点36分,航向244度。”

    “零点40分,航向270到280度。”

    “零点43分,飞行航向290度。”

    “零点46分,航向310度,飞行高度3000米,飞行速度500多公里。”

    零点46分,256号飞出山海关雷达监视范围,目标消失。山海关雷达监视时间共14分钟。

    之后256号在迁安县(现河北迁安市)空域,又进行了航向转弯,转向了340度并飞行约4分钟,再转向正对承德的325度航向。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关于256号起飞阶段的“问号”飞行航迹,也是“913事件”分析中关注较多的。在各个版本的描述中,有些还加入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其实,这个“问号”之迷,只要从飞行知识来分析,是很好解释的。

    将各时间点的航向延伸就可发现:零点40分时选择的270~280度航向直指北京。零点43分转向290度,这个方向是张家口方向。零点46分转向310度,这是二连浩特方向。

    当时华北飞外蒙或苏联的国际航线正是从北京开始,经张家口、二连浩特过境入蒙,再经赛音山达、乔依尔到乌兰巴托。不过至少到9月13日凌晨零点05分前, 潘景寅只知道是飞广州。所以256号准备的航线只有北戴河-北京和北戴河-广州,加上潘景寅之前有数次飞伊尔库茨克的经验以及专机机长的资料配备,不排除 有北京-伊尔库茨克的航线图。——但,肯定没有的是,北戴河至伊尔库茨克的航线图!——所以飞机在起飞后第一个转弯先转向了北京,这是必须的,无论是回北 京还是飞苏联(外蒙)。

    飞行需要领航,这完全不同于开车。开车找不着路可停车确定方位,但飞机不可能。飞机一旦升空,每分每秒都在快速运动(快速改变位置),每分每秒都在消耗燃 料,而且耗油量在不同的高度、速度下都不一样。正常的情况下,飞行员都是在升空前做好飞行计划,在航图上画好明确的航线,“三叉戟”这样的大型飞机还需要 配备领航员。同时在升空后还要依靠地面管制站的引导,以及地面导航台等设备来校正航向。

    但这些条件显然在9月13日凌晨256号升空时是不具备的,没有副驾驶、没有领航员、没有航线图、没有导航台、甚至油料也没加足。那么起飞后,当得知飞往 伊尔库茨克后,256号就必须重新计算航线,而此时飞机已经升空了!这时的256号若想重新计算去伊尔库茨克的航线,只能依靠原始的领航方法,靠地标导 航,用航位推测法计算新航线。

    地标导航首先要找检查点(地标)。在这个“问号航迹”上:

    ·256号第一个转弯后飞经的是抚宁县,并飞过抚宁县约有1分45秒,这个阶段的航向是270~280度不稳定的。说明此时飞行员在计算航线,并寻找下一 个检查点以校对位置。如果此时航线确定是北京,256号会维持这个航向直到下一个检查点。但以当时的情况看,256号肯定不能飞北京。若走完整的北京-乌 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256号的燃料连乌兰巴托都飞不到。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一、歼击机击落的可能性

    防空截击(尤其夜间拦截)是一个复杂的作战过程。需要能提供足够预警时间的地面远程雷达网,需要截击机有完备的机载雷达、空空导弹、通讯导航等武器和机载设备,还需要地面有高精度的指挥引导保障,高效通畅的通讯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指挥体系。
\
资料图:苏联国土防空军(PVO)老照片,国土防空军从未部署于境外,所装机型也区别于苏联空军(VVS)。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国土防空重任是由专门的国土防空军(PVO)来承担。国土防空军是前苏军中地位独立,对等于陆军、空军(VVS)、海军和战略火箭军的 五军种之一。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苏联防空军截击机(几乎)均是专门研制,区别于苏联空军(VVS),历装机型也(几乎)从不出口。因为苏联的国土辽 阔,要同时面对多线的空防威胁,保卫本土领空的压力就已经很大,所以国土防空军(PVO)的部队也从不部署于境外。

    当时苏联驻外蒙的确有航空兵部队,但是属于苏联空军(VVS)的前线航空兵,其作战使命是支援地面部队遂行战役作战。通常由一个前线航空兵集团军负责一个方面军(或军区)的战术空中支援,包括近距空中支拨、空中阻滞、区域掩护和空中侦察。

    关于苏驻蒙空军实力,时任驻蒙使馆二秘孙一先先生著书描述:“驻蒙空军两个歼击轰炸航空兵师、三个直升机团和一个运输机团,共有飞机三百多架。这些空军部 队以团为单位分别部署在新修的乌兰巴托、巴彦、乔依尔和乔巴山等四个大型机场上。另有三个野战机场,供现有飞机转场之用。”(孙一先,《在大漠那 边》,91页)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孙一先的描述并非完全准确,作为外交官(虽然孙一先也曾是军人)所回忆的情报或有一定误差。更权威的军方情报为:时苏驻蒙空军辖一个歼击机师 和两个轰炸机大队加一个运输航空兵团,按苏军驻外传统以团为单位部署。歼击机师,机型为米格-17、米格-19及少量米格-21,所属三个团分驻巴彦 (Bayan Suma)、乔巴山(Choybalsan)和苏木贝尔(Sumber Suma)场站;两个轰炸机大队,机型伊尔-28,驻纳来哈(Nalayh);运输航空兵团,机型为米-4和米-8直升机,驻苏木贝尔(Sumber Suma)。整个驻蒙航空兵部队合计作战飞机230架,归属前线航空兵第23集团军司令部指挥,司令部驻地赤塔(苏联城市,非外蒙)。
\
资料图:256号的入蒙航线实际“恰巧”正对三个驻蒙苏军歼击机驻地的中间地带。从西边 巴彦和苏木贝尔机场起飞距航线250~300公里,而从东边乔巴山机场起飞距航线则至少230~260公里。这一距离对于“腿短”的苏军前线歼击机来说是 很比较吃力的,距西边的距离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米格-21的作战半径(米格-21PF型半径是350公里,米格-21MF型半径则仅270公里)。
    256号从入蒙至坠毁(凌晨1点55分越界,约2点30分坠毁)只有35分钟时间。即使当时驻蒙苏军战机有意拦截256号,

    ~那么一线指挥官要向谁汇报请示?

    ~由哪一级指挥机关来决定是否攻击?

    ~指挥机关如何引导执行拦截的歼击机?

    ~空情保障单位如何向执行任务的航空兵单位提供情报?

    ~地面及空中各单位间如何区分敌我,识别目标?

    ~在35分钟时间内,歼击机要完成升空、飞抵拦截空域、搜索识别目标、警告并判断敌情、开火攻击等等一整套程序……

    ——这一系列的技术细节都无法解决,甚至没有时间来完成!

关键词:林彪坠机真相 从苏联驻蒙航空兵的客观条件来说,驻蒙苏军的夜间防空拦截战力实际和当时的中国空军在一个水平线上,甚至还不如连续十多年拦截国民党侦察机的 解放军空军有经验。最关键的是这些前线航空兵部队并不承担防空作战任务,其相关作战条例、指挥体系也根本不可能完成复杂的夜间拦截任务。

    除了驻蒙苏军外,剩下的就只有蒙军和中国两方了。但这两方就明显更不可能击落256号了。

    蒙古方面,从1960年代开始整个蒙古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由苏军指挥。关于蒙空军当时的实力,孙一先描述:“防空部队有一个歼击机团、一个雷达团、一个高炮 团、两个防空导弹营。”(孙一先:《在大漠那边》,页91);同期中国官方资料描述:“防空力量方面,有一个高炮营,一个火箭营(即防空导弹营),一个雷 达营。没有作战飞机,其航空局仅有三个运输大队,一个通讯大队,人数两千人。”;另有外军情报描述:“从1969年到1979年蒙古装备过米格-17歼击 机”;

    ——这里无论是哪个版本,蒙军当时即使有歼击机,其指挥权也在苏军手中。其装备型号(米格-17)也无法完成夜战拦截任务。

    最后再看中国空军?

    当时中国空军的使命就是国土防空,也刚刚经历过拦截国民党侦察机和越战入侵美机的激烈实战,也能够第一时间获悉256号的相关情报。从作战指挥体系和经验上说,其实中国空军是当时最有可能实施拦截的,但却在拦截256号上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

    当时的中国空军的夜战装备还很弱,即使最先进的米格-21/歼-7型歼击机也非全天候型,不具备夜战能力。当时中国整个夜空几乎完全开放,仅有的几个夜航 大队(装备歼-5全天候型和歼-6全天候型)和二十余个防空导弹营,所防范对象还是半夜来访的国民党侦察机。防空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4 , Processed in 0.049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