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国地方负债不仅受到北京的关注,外国信用评级机构也提出警告。去年信贷评级机构穆迪曾表示中国地方债负担可能比官方估计的数据高,使中国银行 业面临的坏债风险比预计的更大。中国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查出违规资金累计约5308亿元人民币,当中仍有 2716亿元未完成整改。 近30年来,全球发生了很多次经济、金融危机,而这些危机几乎都与债务有关。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 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等等。以前的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举债发展民族经济,由于投资巨大而效益低下,造成无力还本付息,最终演变 成债务危机。而最近几年的债务危机,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之高福 利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障碍,最终演变成棘手的债务危机。 这些危机似乎都与中国无关。当中国从一场又一场债务危机中走出来,委实给各级当政者带来了很多自信。但是,这绝不可以成为漠视债务危机的资本,恰恰相反,中国既有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也有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 因为在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卖地、税收等方式,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而现在, 卖地的收入由于高房价的常年透支,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事实上,北京等地的卖地收入较之往年,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放行地方债乃不得已而 为之。问题是,一旦放开就不能够确保地方债不失控,地方政府举债搞投资的动力永远都是非常强烈的。 中央级的投资项目,同样负债累累。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1.12万亿元流入铁路,尽管投资巨大,仍然满足不了庞大的资金需求,中国铁路负债已高达2万亿,如果不继续融资,相关建设将半途而废,如果继续追加投资,负债势必会进一步增加。 [page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福利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的投资少,似乎没有高福利催生出债务危机的隐忧。问题在于,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弱抗风险 能力,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很容易演变成社会性危机。而且,中国原本应该表现为负债的项目,实际上是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完成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负债, 是对国民的隐性负债——截止2011年9月底,中国大陆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折算成美元后,已经超过美国28.2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隐性负债 一旦爆发危机,将与欧美的债务危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表现为货币的突然贬值。货币超发必然导致民众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内需的拉动。 当中国大陆热火朝天的议论欧债危机,资本主义可能出现的任何腐朽,以及自己做不好寻找替罪羊藉口的心理,都会合了一些人胃口;而另一主因是,自己的事情, 在条件限制下确实说不清楚,也只能去说别人,借此还能抒发爱国情怀。但事实是,中国大陆的债务危机,迷雾散去,在2012年某个时段或凸现令经济激烈震荡 的叠加风险。而比危机本身更危机的是,知其真相的故意不明,玩的是击鼓传花,不知其真相的胡乱争鸣,玩的是瞎子摸象,中国大陆只能丧失对症下药的时机,眼 睁睁的看着它走向溃烂,而最终买单者,不是政府,又变成一次全民的长期共担。 如果有中国经济模式,就定会有配套中国模式的债务危机。人们对于欧债危机一直不悲观,一则是欧洲的市场经济基础牢固,举债主要是直接去解决民众的社会福 利,现在有难了,无非是把标准往下降降,民众没有怨气,基本生活水准和社会稳定没问题;二则是欧洲民主制度下,问题暴露十分充分,万事要多方商量,就显示 出它的曲折来,自然不比中国大陆制度优越,几个人一晚就可定大政。而中国模式的债务危机,与欧债危机大不同,债务形式上也更宽泛,不单有政府债务,还有借 道政府信誉的国企债务,以及国有银行隐性延期坏账,同时,大量国内热钱外逃传导效应不容小觑,而此起彼伏的民间高利贷债务不断破裂,也是整个债务危机的一 个组成部分,更深层的表现,由于全社会诚信缺失和信用透支,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全面交融,先恶性传导并祸及最没人呵护的股市,再渗透到更广泛的经济环节, 其破坏效应,中国大陆还没有充分估量,也没有充分的准备。 地方债的数据,现只能参考国家审计署统计,截至到2010年底,全国地方债务余额10.7万亿。其中来自银行贷款占到总债务近802011年和 2012年到期债务规模约占总债务的44可以肯定的是,地方债余额定会比公布的要大。习惯性隐瞒,是中国大陆体制的通病,没有那个地方政府愿意主动报 忧。广东一个省债务余额就达7503亿元,吉林、海南等不少省份的相当多地市,债务率已超警戒线,云南已现拒绝支付利息地方债案例。 让人担忧的不仅是地方债实际数据的隐瞒,更担忧地方举债融资究竟用到那去了。由于大部分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在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下如此的胆大 妄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虚假担保、高估抵押套取银行贷款司空见惯,相当部分的钱存在挪移使用,变相到楼堂馆所和腐败消费之中,而投入到房地产和高能 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项目更是比比皆是,地方财政如何承担如此包袱,投资标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没有保证,如何保障利息支付和本金安全?! 关键词:郎咸平预言成真 继浙江温州民间高利贷链条断裂后,内蒙鄂尔多斯、河南安阳等地又出现高利贷恶性逃逸事件,而在民间高利贷的大潮里,除了民间资本高利息诱惑聚 集,权钱结合的 “官银”大批量介入,企业从银行低贷再社会高息转贷,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加盟,让这一债务链增加了复杂性和系统蔓延。与此同时,国内热钱外流 2011年呈现极速增长趋势,个人资产超亿元的中国民间企业主,27经移民,47在考虑移民,这无疑对极脆弱的民间经济是雪上加霜和形成羊群恐惧 抽离效应。 大型国企债务风险同样面临巨大考验。到2011年底,铁道部资产负债率预计将达到64超过警戒线,五大国有银行受其拖累,“单一客户(集团)集中贷” 监管目标值和触发值同样超过警戒线。2010年全国银行贷款总计增加7万多亿元,铁道部一家就占去4000多亿元,铁道部银行贷款余额已达 13373亿元,债务余额近3万亿元,已与总资产接近,同年还本付息金额高达1500多亿元,而其收入增速远远跑不过负债增速,2010年底仍累计亏损 772亿元。除了铁道部,多家央企境外投资出现巨额亏损,境内投资同样存在盲目超前的低效项目,一旦垄断保护和经济下行,必触发其财务恶化,并传导到债务 环节。 股市连续暴跌夺得世界第一,固然与经济预期悲观息息相关,但最大的两个元凶是供求失衡和产业资本抽逃,这两个元凶内在的关联是一体的,债务危机压迫下,企 业股市融资迫切性空前高涨,已狰狞到了不管不顾地步,而债务危机引发资金链吃紧,产业资本不得不加快股市变现,现在的股市已人人自危、谈虎色变。 2012年伊始第一个交易日,在欧美股市大涨突破重要压力位的同时,中国大陆股市高开低走,一路恶心下坠收盘。 所有引线转向了中央政府,并直逼银行的底线安全。微观层面的全面信用断裂,等同国家整体信用系统破裂。不单是有几万亿外汇储备、几十万亿存款、十万亿财政 收入对应就可高枕无忧,银行是冤大头,尽管名义是国家兜底,那也要看这个底有多大,房地产债、地方债、企业债、其它不良贷款几番冲击,是否真能顶得住?财 政收入正遭遇强烈减税社会呼吁的弹压,卖地财政可能面临长期的瓶颈制约,庞大的吃财政的政府队伍尾大不掉,而经济下行的趋势又如此明显,债务危机一旦连锁 反应,中央政府面对挑战也会空前严峻,并将直接链接到社会稳定大局。 中国的债务危机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它的后果目前还难以预料。即便在官方媒体上,人们也经常读到将中国债务危机同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危机相提并论的比较。这 一发生在美国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而目前,当欧洲人请求中国大举投资以拯救欧元的时候,政府却自身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 它们来自金融领域,也来自减速的经济发展。人们的忧虑之一是因刺激经济增长计划而积累的大宗坏账,以及地方政府的高额借贷。现在,中央政府也开始对所谓的 “影子银行”警觉起来。过去两年间,这类在灰色区域操作的非正规银行在毫无监控的情况下迅猛发展。据估计,新贷中约1020比例来自影子银行。这 一在企业、投资人、非法贷款人之间的资金运作非常不透明,而现在,这一金钱管道开始出现问题。 温家宝总理宣布,将严惩高利贷盘剥以及非法筹集资金的现象。他同时向中小企业做出国家会进行援助的保证。这些中小企业从国有大银行那里得不到贷款,只好寻找其他融资手段。而为从地下钱庄筹集资金,借贷人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 关键词:郎咸平预言成真 在灰区里操作的不局限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投机商人以及地产生意商人也介入其。现在,这一泡沫崩溃了:出口的势头渐衰。房地产投机生意也未能 实现赚大钱的梦想。为控制通胀,必须抑制放贷。流动资金开始短缺,许多正常资金流入到灰色市场。破产量激增,一些人逃窜。中国原“眼镜大王”胡富林 2011年9 月负债15亿元逃往美国,胡富林说自己“天天都在做恶梦”。银行宣布愿意帮他脱离窘境后,他回到中国。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目前影子银行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因为房价在跌,经济增长速度在减。假如一些项目停工的话,将会导致一连串的贷款无法正常放 行。一些银行还巧妙地推出投资新产品,但它们不过是绕过国家规定的贷款上限的手段。“如果这样的贷款流程失败,相关的私人以及企业将严重受损。”这样的火 星能否燃烧开来,目前还无人知晓。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国家银行、资本控制、高额储蓄以及不透明的运作均同西方的银行体制完全迥异。然而,最大的危险还是 储蓄者失掉信心。如果中国亿万储蓄者经历了个人财富的损失,那么政府所担心的社会政治动荡便不再是一儿戏。目前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没有给调整货币政策留 下很大空间。根据评级公司惠誉的统计,新贷人民币每一元带来的增长只是5年前的一半 中国地方债务涉违规资金5000多亿元人民币,有专家指这令人担心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佩蒂斯对BBC表示,地方当局举债刺激增长的做 法,已变成为沉重包袱。佩蒂斯说,“用借贷来刺激增长的初期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偿债能力增加,但这能力渐渐减弱,违规的问题将越来越多。” 中国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查出违规资金累计约5308亿元人民币,当中仍有2716亿元未完成整改。2011年信贷评级机构穆迪曾表示中国地方债负担可能比官方估计的数据高,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坏债风险比预计的更大。 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告指出,违规问题涉及的资金包括地方政府为464.75亿元债务提供担保、融资平台公司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731.53亿元、 1319.8亿元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此外,还包括351亿元债务资金被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所谓“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 以及融资平台公司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等2441.5亿元。审计署整改结果显示,上述五类违规资金中共有2592亿元已整改到位。 根据中国审计署1月4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查出违规问题资金约5308亿元人民币。穆迪债信公司曾警告说,借钱给中国地方政府的 债主可能遭受惨重损失,很难收回贷款。路透社今天发自北京的消息说,中国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查出五类违规问题,涉及资金累 计大约5308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被要求进行整改,但目前仍有大约2716亿元问题资金尚未“整改到位”。 路透社说,穆迪债信公司去年7月评估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被大幅低估。穆迪警告借钱给中国地方政府的债主可能遭受惨重损失,很难收回贷款。 关键词:郎咸平预言成真 路透社说,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引发投资人不安。投资人担心借钱给地方政府的银行收不回贷款,出现大量坏账,贷款能力受到威胁,影响中国的长期经济稳定。 中国审计署还补充说,中国政府正在制定工作方案,纠正这一局势。 审计署的公告还通报了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国税征管、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资金和项目等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每当谈及国内的债务危机,就会有专家拿国际上通行的负债率、外债清偿率等指标,来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放下中国的债务会否引发危机这个问题不谈,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是:即使不发生危机,持续累加的债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 债务的一头是政府投资。众所周知,近年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工程的密集上马,才导致了债务的快速累积。 问题是,这些投资是否都有必要?这些投资是否经过了充分的科学论证?这些投资的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预期?这些大工程的质量是否得到保障? 当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发现,答案并不令人欣慰。 债务的另一头是消费。当投资足够大的时候,必然挤压消费。中国大陆知道,政府并非一个盈利机构,其投资来源无非是税费收入、发货币、发债等等,尤其前两项,很容易压缩民众的收入,稀释民众的财富,不仅导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步下降,还会导致整个经济结构走向畸形。 显然,债务并非到了引爆危机的时候才有害,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民生、对消费造成挤压效应。 如果中国大陆回顾一下近年来投资与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就会发现这种挤压效应是如此分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投资占GDP的32到2009年,已上升到了47而同期中国大陆消费占GDP比例则一路下行,从50直下降到2008年的35 上大工程、大项目,是地方政府求之不得的。一方面,可以加大GDP增速,累积个人政绩,便于今后的升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腐败。 关键词:郎咸平预言成真 有了这两大推动力,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何等强烈。为了投资,他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从1月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中不难发现,一些地 方政府不惜违规为464.75亿元债务提供担保,而融资平台公司更是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731.53亿元。当地方政府不惜通过违规的方式筹集资金 来做大投资,就容易导致债务更快地扩张。 欧债危机的源头是高福利,这种危机对民生的伤害很小,而中国式债务危机隐患的源头,则是投资,这种债务一旦累积到引爆危机的程度,则会对民生构成重大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更应该对日渐累积的债务问题抱以足够的警惕! 关键词:郎咸平预言成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