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第二天消息传出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各地家中悬挂遗像进行悼念,全国各种工作场所都举行了追悼仪式。在周恩来去世的六 天之内,《人民日报》只发了两条消息,首都百万群众送总理的情况,新华社只字未提,而是呼吁人们继续批判国内的资本主义势力,批判的矛头直指邓小平。 邓小平当时被认为是周恩来遗志的继承者,他的铁腕整顿卓有成效,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于是,四人帮在周恩来的丧礼上也做尽了文章,如何才能一箭双雕呢,也可谓是颇费心思。 解说:1976年1月14日,也就是周恩来去世之后的第六天,追悼会的前一天,全国民当时还处于失去总理的巨大悲痛之中,《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 杨正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你们想象不到,我们也没有想象到,登了一篇什么文章,姚文元指示《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的头条通栏大标语,等了一条《大辩论带来大变化》。 保育钧(原人民日报编辑):这个稿子一出来我们大家都骂,扯淡。 王忠人(原光明日报国内部主任):这稿子就是自稿,不是新华社的稿子,恰巧这天《人民日报》也登这个稿子,也登清华大学的稿子,后来就知道这是鲁瑛,《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鲁瑛和莫艾他们共同研究的。 解说: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前三版只字未提悼念周恩来,却在头版以通栏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大辩论带来大变化》,文章劈头盖脑第一句话就是,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着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的大辩论。 保育钧:这个恶毒的用心很清楚,就想把对总理的悼念压下去,老百姓是不服,我们编辑部的人都不服,纷纷议论这个文章是怎么出来的,很神秘,不告诉我们。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王忠人:你堵住这个版面,有冲淡悼念周总理的气氛,叫大家注意力还是反击右倾翻案风。 解说:1月14日这天,正是悼念中恩来的活动在全国如烈火蔓延的时候,姚文元完全漠视人们的情绪,并且很得意的说,只有这篇文章才能压得住,这是关键时刻发表的典型文章。 杨正泉:我们中央电台新闻报摘的工作人员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纷纷地提出来我们不能广播,我们关心的不是这个,但是经过请示还是要播出,当一播出了以后,群众来电话纷纷地指责,什么狗屁文章,我们关心的不是这种教育革命的变化,我们关心的是总理逝世。 解说:周恩来的去世就像琴弦的断裂,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国人的神经已经绷得太久太紧,当时的氛围像极了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一个经典场面。 1832年,法国同情穷人的拉马克将军病逝,迅速点燃巴黎街头的革命风暴。而此时,中国民众情绪积聚压抑已久,急需寻找一个出口。 保育钧:总理去世之后,我们这些个普通的编辑记者,总觉得中国的一棵大树倒了,总理去世了之后谁来当总理接替他,我们是关心的这事情。 解说:随着周恩来的去世,一个巨大的疑问萦绕在中国人的心中,那就是中国往何处去,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政治分歧已经泾渭分明,在体制内的正式场合,四人帮 的势力通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宣传工具,保持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在体制外的私下交流中,周恩来、邓小平成为同情和拥戴的对象。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时就那感觉,因为中国人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寄托在领袖人物身上,所以周恩来苦撑危局,现在又走了,那中国将会是个什么样 子,这些文化大革命的新贵们上来之后,折腾了十年,周恩来一去世我们基层就觉得,周恩来苦撑危局这个局面就很容易被打破,邓小平又下去了,周总理又去世 了,那谁,叶帅他们身体不行,也是靠边站了,当时也是靠边站的。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解说:在众多的情绪中,对邓小平的期待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此时的邓小平正处于火山口上,作为文革前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在文革中被打倒,林彪 事件后复出。务实治国的邓小平以“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闻名。在价值取向上,他与周恩来有更多共同语言。在1974、1975两年中,周、 邓二人针对濒临解体的各行各业进行整顿,全国形势迅速好转,人们在文革浩劫中看到了一线希望。 贺延光:邓小平上台以后抓住几件事,就是工业整顿、农业整顿、铁路、军队,这一整顿就是,所谓一整顿就要把文革期间这一些乱象要截住,要走上一个比较正规 的轨道,这个东西是很得人心的,当然不光是老干部,我看包括很多工人,我在工厂我都了解这个情况,基层的干部,基层的工人都是非常拥护的。 解说:但是时间到1975年下半年以后,局面又起变化,1975年12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邓小平再次受到批判。 贺延光:不满,对社会、对现实不满,对文革不满,对打倒邓小平不满。 刘振英(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由于大家对周总理那个情绪没有发泄,对小平同志有一定的期望,他就不愿意去批,比如说各单位包括社区老太太,说开批判 会,好啊,走啊,批邓小平同志的三项指示为纲去,她就笑着去批,所以这是个民意,批邓那个反击右倾翻案就开始批了,江青在会上就开始开始公开点邓小平名, 公开骂他,去年怎么压制她,就讲这些东西。 陈晓楠:如何安排周恩来的葬礼,成为了政治博弈的手段,民间在苦苦地期待中央的表现,中央在四人帮的掌控之下,力图压制治丧规格,而我们的主人公们,新华 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的这样一线记者和编辑们,一方面承受着民众的热烈情绪,另一方面又在承受着四人帮的巨大 压力,可以说处于两难的困境。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接下来是周恩来的追悼会,人们所有的疑问、政治博弈的结果都将在追悼会上体现,比如说邓小平会不会主持葬礼呢,毛泽东会不会亲自来到现场等等,有一系列未知的问题。 解说:1976年1月14日下午6点30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群众的吊唁活动结束,周恩来的骨灰撤往人民大会堂,准备第二天的追悼会。 窦春起:有几个事情让我一直不能忘掉,一个是军乐团的同志们,他们在那儿现场演奏乐曲,后来我在那个地方听说,他们嘴都吹肿了,吹了几天,吹号的那些同 志,后来他们说是不是休息吧,咱们放录音行不行,我现场听到他们在那儿议论,他们说军乐团同志不同意,说我们不能放录音,我们一定用我们现场的声音,来完 成这个任务是非常感人的。 后来,特别是晚上,那天吊唁结束了,晚上就结束了,邓大姐来了,邓大姐来了以后要把骨灰盒抱走,把它要移到大会堂去,我看邓大姐抱着骨灰盒就往出走,因为 总理的车停在院子里,她往出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就忘不了这句话,她说我抱着恩来同志的骨灰,向大家表示感谢,深深鞠了一躬,就走下台阶上汽车了。那天应 该说在场的人大家都哭了,大家目送着邓大姐走上汽车。 解说:1976年1月15日,是周恩来追悼会进行的日子,在四人帮严密控制的上海,港口船舶汽笛鸣响,持续了三十七分钟,长航医院的高音喇叭冲着市委大楼 播放哀乐,既是悼念也是示威,上海市委下令调查,人们的回答是,悼念总理如果有罪,你们可以开除我的党籍,上海的情形是当时人民悼念周恩来的缩影。 杨正泉:我们要求转播1月15日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的实况,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被同意,都没有被批准,姚文元的口实就是说,治丧规格是经过毛主席圈阅了 的,任何人不能够再提以外的要求,当时我们不知道毛主席是病成那种情况,而姚文元是打着这样一个旗号来压制大家的,我们不能够不听,到后来我们坚持提出来 应该转播追悼大会的实况,甚至中央电视台提出来,要播出周恩来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的时候的一个纪录片,这个都被扼杀了。 姚文元说再向中央提出这种要求,就是向中央施加压力。 解说:追悼会最终还是没有向全国直播,人民大会堂进行的追悼与民间的自发悼念不一样,这里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意味,首先是追悼会主持人的人选问题,选谁才是最合适的呢,邓小平的名字再一次涌现在人们的心里。 王忠人:在中央一层领导,大家推都推邓小平,因为他的身份是,他是代总理还是副总理,他是副总理,就是他有这个资格做这个,他又是军委的参谋长,他地位 高,中央副主席,别人不能代替,所以周总理非得有这么一个人,你规格太小不行,四人帮的意思想叫张春桥做,张春桥也是副总理,但是老帅不同意,老将不同 意。 杨正泉: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下午三点举行,我们参加追悼会在那个会的现场,三点钟到了,追悼会没有按时开始,大概推迟了将近十分钟,因为那时候不让我们转播了,我们都在现场,现场的人都在思念着一个问题,所以推迟是不是在等待着毛主席的突然到来。 因为当时陈毅副总理去世的时候,毛主席是不期而至突然的出现的,这一次就想到会不会等待着毛主席到来,但是推迟了十几分钟,毛主席没有来。 解说: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解说:让很多老干部和老百姓耿耿于怀的是,毛泽东为什么没有来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当然1976年初的毛泽东已经风烛残年、步履维艰,但就是在此前的半个 月,他还刚刚接见过尼克松的女儿、女婿,当时的报纸、电台都有广泛的传播,当时参加追悼会的所有人希望毛泽东能够像四年前突然出现在陈毅追悼会那样,来参 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杨正泉:后来我们知道这时候的毛主席根本就不能行动了,就不能动了,后来追悼大会开始,邓小平致悼词,大家很沉痛地一一地走到,总理的遗像和骨灰盒前鞠躬、致哀。 解说:就在追悼会进行的同时,北京市民自发地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几万花圈簇拥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花坛。追悼会结束后的晚上八点,周恩来的骨灰撤走,后来撒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为什么周恩来坚持不留骨灰,有一个当时是传说,后来得到验证的说法。 刘振英: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这是我自己可以这样说,我自己的分析不一定对。他就说,身后很可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以前我不敢说的,现在大家也都公开了而 且也是事实。比如说在305住院,(他)跟医务人员在那儿坐着,大家最后一张要合影照相,我没去,回来都跟我说了,说总理提出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在身 后,谁也别在照片上,我的这个脸上打个叉就行了。 解说:周恩来去世并没有为自己换来宁静,在他身后四人帮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文章《孔丘之忧》挖苦悼念周恩来的民众。 王忠人:说是让旧制度的维护者、哭丧妇,抱着孔丘的骷髅去哭天抹泪去,他敢在报纸上公开就反对周总理,反对全国人民哀悼周总理,他敢公开这么讲。 解说:针对周恩来的攻击,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停止,如今看来所有的一切无非是政客们在非常环境下使用的非常手段。 // 陈晓楠:周恩来走了,但是人们心中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说周恩来留下遗嘱没有,人们都知道周恩来要求把他的骨灰撒掉,但是他临终之前只说了这么一句 话吗,似乎不太可能,后来人们就开始大胆猜测,周恩来的遗嘱肯定是被有些人封锁掉了,果不其然到了二月份,首先在杭州出现了一份总理遗言,很快这份来历不 明的遗言得到了人们极大的认可,到三月底,全国各地都有成千上万计的抄本,甚至还有一百多家国外电台播发了这个遗言。 那么这份总理遗言到底来自何方,它是如何出台并且获得认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视线投向遗言最早出现的地方,杭州。 解说:主席、中央及政治局同志,我动一次手术以后,病情虽有短期的稳定,自下半年开始癌症已广泛扩散,虽然还好,但离开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洪文 同志,几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解决问题上提高都很快,都此我极为高兴,我们党后继有人,洪文同志今后要多抓全面性的问题,处理还要果断,为党多做工作。 春桥同志能力强,国务院的工作、小平、春桥要多商量。 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总理遗言,它在一个月之内以手抄油印的方式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 贺延光:因为那个时候你把邓小平给打倒了,非常失民心,失党心,总理的遗言里边又有为邓小平,肯定邓小平,为邓小平说话这个内容,那和大家就能引起共鸣,所以这个它就传开了。 袁敏(总理遗言案亲历者):我看到的是等于说,我哥哥就拿回来来了,给我爸爸看,给我看,给我姐姐看,我们看了以后也是,就抄,抄了以后再给我们的同学看,再给我们朋友看,就这样滚雪球一样的,一下的很快地传遍全国。 解说:袁敏是《江南》杂志的主编,关于三十五年前的那件总理遗言案,她见证了全部过程,并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成了一本书。 袁敏:我当时是杭州织锦厂的工人,遗言制造者蛐蛐儿是杭州汽轮机厂的工人,蛐蛐儿和我哥哥,我哥哥当时是杭州半山发电厂的工人,然后还有我书中写到的大耳 朵,他是农场的工人,还有阿斗,他是兵团的战士,都是当时的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可能就比一般的民众会对政治更加关心,对祖国的那种政局和那种前途,他们可 能会比一般的老百姓更多地关注,经常这帮青年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然后议论时局,然后如果听到什么小道消息,那也是互相传达。 解说:当时的青年人最热衷的就是议论国家大事,袁敏的哥哥就有这样一帮热情似火的朋友。 袁敏:总理遗言出笼是2月5日,这个我记得很清楚,那么就是在这段时间是这帮青年人最频繁的聚会的时候,就议论到总理死的时候会不会留下遗言,如果留下遗 言的话总理会说什么,大家都知道总理没有子女,他不可能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什么遗言,那么他如果说留下遗言的话,肯定是对自己的国家,对爱戴他的人民,他可 能会留下什么话,大家是猜测,然后就是想。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解说:1976年2月5日,袁敏的哥哥从朋友手中得到一份总理遗言,朋友告诉他是这是自己在别处抄写的总理遗言,事后来看,这是总理遗言的第一次传播,袁敏的哥哥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份总理遗言的原创者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蛐蛐儿。 袁敏:蛐蛐儿的情况,他是我们这一拨年轻人当中,我们就是叫他风流才子的,长得很帅,一米八几的个儿,然后很浑厚的男中音,特别标准的普通话,就女生心目当中的白马王子,但是他最突出的才能就是他的文才,文章写得非常漂亮。 解说:这是一份让人激动的文件,遗言内容情真意切,措辞中肯,文中对上层的政治心态和语言描述得又是那么得体,谁都没有怀疑遗言的真实性,蛐蛐儿也保守着自己的秘密,看着总理遗言流传越来越广。 1926年,我和恽代英同志分别时,他说当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能活着的人一定要到死去的同志的墓前去告慰他们,死者会听到我们的声音的。我总想着用什么来向他们汇报呢。 在弥留之际回忆先烈的遗言,对照我们人民的生活条件,我为自己未能多做一点工作而感到内疚,展望本世纪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壮丽前景,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这一段话把周恩来的亲民形象,把人民的幸福生活尚未实现,愧对先烈的悲哀,把扭转阶级斗争迈向现代化的憧憬刻画得荡气回肠。 小平同志,一年来几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别是关于贯彻主席的三项指示,抓得比较坚决,这充分证明了主席判断的正确,请小平同志致悼词。 袁敏:迎合了人民群众普遍心中的愿望,肯定邓小平了,邓小平还能继续出来工作,因为邓小平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整顿,就是改革,抓生产,老百姓生活太苦了,你 再怎么抓革命,不生产的话,老百姓最后吃西北风去了,所以大家最最迎合,还有一个就是非常迎合人们,就是总理最后说的,就是骨灰不要保留,撒掉。当时看了 以后,大家都是潸然泪下的,就觉得总理一生清贫,也没有孩子,最后连骨灰都不能保留,撒掉,大家觉得这个撒掉,实际上也有对自己身后的政局的担心。 解说:总理遗言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外甚至有一百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这种局面让四人帮非常恼火,他们决定查清此事,后来被称为总理遗言案。 袁敏:他们就认为这个遗言,不可能是一个二十三岁的毛孩子做出来的,背后肯定有幕后策划者,就一定要把背后的老家伙抓出来,当时张春桥就说司机背后有首 长,儿子背后有老子,一定要把幕后的策划者抓出来,二十三岁青年工人,怎么可能写出那么模仿总理模仿得那么像,而且写了那么多都是那种,一看就是对中国的 革命斗争历史和中国的政治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解说:关于总理遗言案的结局,依旧没有摆脱文革式的悲剧,四人帮依旧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首先逮捕了袁敏的哥哥,然后找到蛐蛐儿以及照片上的所有人,再后来全国涉案人数竟然高达四五千人。 陈晓楠:周恩来的去世给中国人的1976抹上了无限悲情的一笔,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众从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胡风案,到反右、反右倾、社教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二十七年间从未平静。 厦门大学前校长、政治学家王亚南曾经尖锐地评价过七十年代,他说今天的中国是几个骗子在统治一群哑巴,但是随着周恩来的去世,哑了几十年的中国民众突然在不久之后开口了,呐喊了,并且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一股充满力量的浪潮。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鲜为人知:周恩来总理逝世当天中央髙层出事了 1976年1月8日9时许,周恩来所在病房外的电铃忽然响了。这是为遇紧急情况专设的电铃。不好!大家快步跑向病房,几乎同时看到监护器上的心跳显示:心 跳70几次。一直是100多次,忽然掉到70多次,陈在嘉大夫急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心跳在继续下跌,60次、50次、30次…… 医生们按照原定的抢救方案,采用了所有措施,呼唤、人工呼吸……荧光屏上,时而显示一次心跳,渐渐地看不到心跳了,只见一条直线。跳动了78年的心脏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停止了。 这天上午,政治局又在举行“帮助”邓小平会议。与会者有的神情严肃,正襟危坐;有的仰身而靠,闭目养神;有的品茶吸烟,悠然自得。张春桥在发言,有条不紊 地:“……这几天我又反复学习了主席近一时期的重要讲话,备感亲切,很受启发。我建议将主席的这些谈话整理成文件,适当的时候向全党印发,进行广泛深入的 学习。” 江青晃了晃拳头,高声接过话头:“主席的这些话,不亚于1966年《我的一张大字报》,这一炮打得好!” 姚文元慢声细语地补充:“我有个想法,是不是把小平同志的检查附在文件后面?小平同志对主席的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是不是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是不是对全党要有一个交代?请大家考虑。” 邓小平阴沉着脸,粗声硬气地说:“你们讲的,我都拥护。如果主席同意,我的检查也当然可以印发全党。” 陈锡联和善地笑笑,婉言道:“主席的谈话精神可以向全党传达,至于小平同志的检查先不要急于印发。主席的有些批评是针对一种倾向,不是指的具体某个人、某件事,这样做容易造成混乱……” 双方交锋正酣,汪东兴推门进来,神色木然地站在一旁。主持会议的王洪文诧异地望着他:“东兴同志,有事吗?” 汪东兴两眼缓缓地扫视着众人,声音低沉地说:“周恩来同志于今天上午9时57分逝世了。” 古老的大殿内一阵沉默。 邓小平“唿”地站起身,就要朝外走。张春桥冷冷地说:“洪文同志,还没散会吧?”王洪文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哦,总理逝世,大家说怎么办?”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走到门口的邓小平猛然转身,冷硬的语气中带着一股慑人的威严:“一、立即向主席报告,组成治丧委员会;二、以中央名义发讣告,通知各驻外使馆降半旗;三、命令海边防部队,进入一级战备。”这时,叶剑英起身道:“我去通知作战部。” 上午10时,毛泽东正侧卧在病床上,听工作人员给他念文件。昨晚他几乎彻夜未眠。负责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耀祠匆匆忙忙走进毛泽东卧室,他带来的是周恩来逝世的噩耗。 屋里沉寂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毛泽东只点点头,一言未发。对于他来说,周恩来逝世,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几年来,从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诊断报告中,他预感到不妙。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时,朱德的身体也不好,才出院不久。组织上怕朱德悲伤过度,没有立即告诉他有关总理病逝的消息。 当天下午,朱德还接见外宾,接受比利时新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舒马克递交国书。回来后,康克清想让他对总理逝世有个思想准备,便慢慢地对他说:“总理病情最近又有恶化。”朱德听了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不会吧,他的手术做得很成功,怎么会这么快就恶化了呢?” “反正情况不是很好。”康克清低声说。朱德还没有听懂康克清的意思,想不到总理已经走了,他认为:“有那么多的好大夫给总理治病,病情不会发展得那么快!” 可是,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在想:总理的病恶化到了什么程度,难道就治不好了吗? 到了晚上8点,收音机里播出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朱德惊呆了。尽管他已经知道周恩来病情恶化了,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总理逝世的事实。听着收音机里不断传出的哀 乐,看到家人个个泪流满面的样子,他才肯定这一切是真的了。眼泪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了下来,滴落在衣襟上,他坐在沙发上,沉默了很久…… 工作人员告诉朱德,总理临终遗言是要把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和江河里。这时,朱德说:“过去人们死后要用棺材埋在地里,后来进步了,死后火化,这是一次革 命。总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一个真正的彻底的革命家。”他一边说,一边流泪,还问:“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说着,朱德 就开始讲周恩来革命的一生。当时,家人怕他过分伤心,身体受不了,没有让他说很多,但他不时自言自语:“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他自己陷入深深的回 忆之中。 1月11日上午,北京医院,太平间大厅。哀乐低回,哭声起伏。周恩来神态安详地仰卧在一张白布平台上,直挺的躯体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四周摆着一簇簇洁 白的马蹄莲,两名手持钢枪的战士肃立左右。佩戴黑纱的政治局委员们依次走进来,每个人都在周恩来的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诀别,随后绕灵床半周,从侧门退出 去。 年迈的朱德拄着手杖站在灵床前,老泪横流,低声呼唤:“恩来!恩来!”他鞠罢躬,又挺直身躯,缓缓地抬起颤抖的右臂,庄严地向周恩来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被人搀扶着蹒跚离去。 佩戴着黑纱的邓小平随着低沉的哀乐慢慢走进大厅。他眼中没有泪水,神情显得凝重而平静。他走到灵床前,默默地望着闭目而卧的周恩来,久久不肯离去。陪同的秘书小声提醒:“首长,走吧,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向总理告别。”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后边,是党、政、军机关和北京市的各界代表,黑压压的人群排成长蛇队,在狭窄的太平间过道内缓缓地移动着。 周恩来的逝世,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的震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布满的花圈、挽联、悼词……不仅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失去这位卓越领导人的悲痛 与怀念,而且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前途命运的焦虑心情。这年清明节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周恩来临终前 留下一个无法破译的千古之谜 1976年1月2日,周恩来的身体像一盏即将耗尽油的灯,摇曳的生命之火发出微弱顽强的弥留之光,时断时续的昏迷、清醒,使周恩来倍受病魔折磨的痛苦。上 午,他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摆脱回来,微微睁开眼,嘴唇动了动,吐出非常微弱的声音,卫士俯身细听,只听见一个“呜,呜”的音节,卫士顺着话音向几乎已经连摆 头的劲都没有的总理提示一件件事情,总理见卫士说不准他的心思,神情渐渐焦虑起来,又吃力地说:“邬、邬,钓鱼台的那个……”邓大姐在一边试着问:“是不 是还有话要和人说?”总理微微地点点头。大家马上按“呜”的音在钓鱼台那里排,咦——“会不会是邬吉成?”总理点了下头。 中午1点,邬吉成正好在家,总理的卫士张树迎打电话给他,急切地说:“老邬,总理要见你,请你马上过来。”邬吉成放在电话,叫上车子就往305医院奔驰而 去。“总理会和我说什么?临终之际还念念不能放下的一桩未了心愿是什么?”邬吉成含泪猜想。到了305医院,当他来到总理病房门口,却被护士拦住了,告诉 说:“总理又昏迷过去了,你先到护士值班室等等。总理醒来我再叫你。”他失望地望了望眼前的门,只好独安闲护士值班室里默默地等待总理清醒。时间一分一秒 地流逝,3 个小时过去了,有人跑进来通知他:“预备一下,总理醒过来了,要见你,医生正在给总理治疗,马上就可以进去看总理。 邬吉成激动地走到总理病房门口。 可是总理没能等到医生治疗完,便又一次进入了昏迷状态,而且这一次时间更长。邬吉成从2日中午1点多一直等到次日凌晨。总理一直没有醒过来。邬吉成非常难 过地走出总理治疗小楼,在寒夜里徜徉。邓大姐也在那里徘徊,她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显得很憔悴。她见到邬吉成还在苦等总理清醒,叹了口气,委实不忍心直说总 理已经很难清醒过来,只是叫邬吉成先回去,假如总理清醒过来,再通知他。邬吉成想想也对,便向大姐提出,想在门口看总理一眼。大姐答应了他的要求。 邬吉成又走进楼里的病房,蹑手蹑脚穿过外面的客厅,生怕惊动总理。到屏风边他止住了脚步,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在这之前,他最后一次见到总理是 1975年9月7日,那天总理会见罗马尼亚客人,邬吉成和以前一样负责警卫陪同外宾一起来到医院,那时总理已经瘦弱不堪,说话的声音也十分微弱,但是总理 特有的儒雅风度却丝毫未减……没想到4个月不见,总理英俊潇洒的容貌已经被癌症彻底摧毁……邬吉成痛苦地想:“总理,您找我要说什么呢?总理,您醒来吧, 无论您让我怎么做,我都绝对服从。”可是,周恩来再也没醒来。邬吉成默默朝着病床向敬爱的周总理敬了一个军礼。 1月8日上午,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周恩来临终前为何要见邬吉成,成了无法破译的千古之谜!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邓颖超临终前想对李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个杰出的女革命家,解放前的多年艰苦生活和解放后超负荷的重压,使邓颖超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到了1988年,这个刚毅的老人病倒了,除了一些器质上的病变,她还患上了轻微的帕金森氏症。 对于邓颖超得的这个病,赵炜一直不敢向外界透露,因为在她的心目中,仿佛这样的经历会影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其实,邓颖超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人们只有了解了她那些平凡的生活,才会对她在革命生涯中的不屈不饶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病倒了 邓大姐的身体一直不好,进城后诊断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曾动过胆囊手术,不久又因胆管结石再次手术。这时,她已是一位近八旬高龄的老人。1982年,在邓大姐身上出现了巴金森氏病的症状,但病情很快被控制住了。 1983年,邓大姐开始担任政协全国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她在这个岗位上勤勤勉勉工作了五年。那时,邓大姐年岁已高,到哪儿我都小心翼翼地扶着,生怕出事。可怕也不行,在建国三十五周年招待会上,就因为一眼没见着,邓大姐就摔了一跤。 那天,邓大姐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厅后正好遇见经普椿同志,她们两人已经好久没见面了,当时一见就高兴得拥抱起来。这时一位摄影记者想照相,我就主动往边 上躲躲,我刚离开,邓大姐就不知怎么摔了一跤,当时把我脸都吓白了,扔下手里的祝酒辞和披肩就把她扶了起来。医生、护士都赶过来,在场的中央领导也关心地 问邓大姐还能不能讲话,因为此时离大会正式开始只有十分钟了。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邓大姐当时为什么要同我说那样一句话,也许那次醒来她已经感觉到了自己将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但7月9日中午确实是我和清醒的邓大姐见的最后一面。 邓大姐临终前说出的最后两个字 到了10日早晨,邓大姐的情况更糟了,她脉搏加快,呼吸缓慢,医生说病情危重,需要向中央报告。为防不测,下午我和警卫秘书高振普、保健医生季建华一起开 始安排邓大姐的后事,哪些需要我们做,哪些要请示报告,整整列了两大张纸。同周总理去世时的情况不同,此时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0日晚上8点左右,李鹏和夫人朱琳来到病房,我趴在邓大姐耳边向她报告,她用微弱而沙哑声音吐出两个字:“李鹏……”这是邓大姐临终前说出的最后两个字。 那天夜里,我起来看了几次,邓大姐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到了11日清晨五点多钟,护士叫邓大姐,她没有任何反映,我就急忙起来趴在她床前喊:“大姐,我是 赵炜,您听见没有?您要听见就睁睁眼睛点点头。”但邓大姐别说睁眼睛,就连一点儿反映也没有。这时她的血压和脉搏都降了下来,我和护士分别去叫人。 1992年7月11日6时55分,邓大姐在平静中停止了呼吸,她老人家走得十分安详。病榻前,我吻着邓大姐的额头,两行长泪顺着脸颊流下……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还好,邓大姐没什么事,她表示不会影响讲话,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气。那天,我把邓大姐送上主席台后一直站在她身后。其实,在这之前,邓大姐就经 常出现站立不稳的情况,有时还好像要摔倒,我总是提醒家里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别出事,没想到自己陪邓大姐出来就摔了一跤。事后我对邓大姐说,您要真摔个好 歹,我也不活了。邓大姐说那不能怨你呀。我说,可这是我的责任呀。出了事我没法向党和人民交待,更对不起周总理对我的嘱托。从那以后,我陪邓大姐出去时就 更精心了。在心里,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原则:不管邓大姐出现任何情况,我都要耐心细致地把她把她照顾好,因为我答应过周总理。 1988年3月,邓大姐退了下来,此时她已经84岁高龄了。两年以后,邓大姐的身体明显衰弱,那一年因为感冒和肺炎,她先后住过五次医院。到了1991年 7月27日,邓大姐又一次住院了,病因还是因为肺炎引起的高烧。邓大姐的情况可能不好,我心里有点紧张,要知道,一个星期前她刚从医院出来,如今又因为同 样的病症住院,而且高烧不退,这可不是好兆头。 我悄悄问医院的钱主任:“邓大姐这次住院是不是出不去了?”他迟疑了一下坦然说:“有可能,做好准备吧。”钱主任的话令我心里一颤,我告诉大家要做好邓大姐长期住院的准备,大家也都明白感情代替不了现实,我们将要面临的是最坏的结局。 邓大姐在医院里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 住院后的第五天,经中央批准,邓大姐接受了一次手术,以后她的情况略有好转,在江泽民和李鹏来病房看她时还能清楚地同他们讲话。 到了8月17日,邓大姐开始出现肾衰,昏迷中的她已经不认人了,我们也已经开会研究她的后事。但邓大姐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经抢救她又脱离了危险。那次,她醒来后我正好回西花厅办事,值班的同志一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我马上就赶回医院。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没想到,邓大姐见到我居然不认识了,可对其他同志却能一一叫出名字。我很难过也很奇怪,就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说,当病人长时间昏迷后就会 出现这种情况——对越熟悉的人越不认识。他让我别着急,慢慢情况就会好。果然,一天以后邓大姐认出我了。后来,当同志们告诉她清醒后最后才认出赵秘时,她 居然还有点不相信。 病情好转后,邓大姐在院中见到了许多来探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会见了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夫人莫尼克公主;她还惦着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八十周年校庆,给师生们写了一封信表示祝贺。 1992年1月23日,邓大姐在医院里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那天她正好88周岁。邓大姐生日那天很热闹,来的人也格外多,除了工作人员和医护 人员,现任总理温家宝同志也来了,我们瞒着邓大姐,把隔壁房间布置得喜气洋洋。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去推邓大姐。我对她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到隔壁房间去 看看。 邓大姐说:“你们就爱搞这个,我最不爱过生日了。”“您不过也得过,这是我们大家的心意。您今年88岁了,日本人叫‘米寿’,吉祥呢,是个好日子,您身体 会好起来的。”说着,我就用轮椅把她推到隔壁。邓大姐一过去,屋子里就热闹起来,有称“邓大姐”的,有叫“邓妈妈”的,还有喊“邓奶奶”的……这一天,邓 大姐在大家的祝贺声中过得很愉快。 1992年的夏天来临了。从6月下旬起,邓大姐的情况就一直不稳定,她的心率加快,胸部憋闷,全身多器官功能都不好。7月9日中午,我还没吃完饭,邓大姐 突然让护士叫我,说有事要和我说。我马上来到她的床前,这时邓大姐拉着我的手清楚地说:“赵炜,我同你见最后一面。”“大姐,别这样说,你养养神吧,该睡 午觉了。”我强忍着泪水劝慰邓大姐。 关键词:为何周恩来坚持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