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国防生随舰参观见学 前言: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酝酿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并开始国防生试点工作,到近两年每年1万余名国防生新生入学,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一个由国防生组成的“新生代军官”开始在我军人才队伍中崭露头角。 作为我军干部生长和培训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国防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防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如何把国防生真正造就为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解决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人才需求?这依然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与实践。 求学篇 如何做到“普通又不普通”? “经过慢慢摸索,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背景】据统计,目前与部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116所,累计招收选拔国防生近7万名。这些国防生绝大多数学的是部队信息化建设急需的电气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武器类等专业。 最近几年,每年高校招生时都有万余名国防生新生入学。高考时,学子们在高考志愿上郑重地填写下“国防生”3个字。这个令人自豪而光荣的称谓成了他们共同的名字。 “重点大学”、“准军官”赋予了他们特殊的荣耀。然而,刚入学的国防生,对自己今后的军旅之路和军旅人生实际上并不了解。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部队任职需求的后备军官?不同的大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 南京军区签约高校华东交通大学建立了国防生创新实验区,并把它作为大学唯一重点工程立项建设。他们建起了高校中唯一的400米障碍场和战术训练场,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国防生大楼,实行“开放式学习、军校式管理”;南昌航空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国防生教育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海军学院,军地合作建造出全国首个集教学办公、军政训练、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国防生军事园区,使国防生队和国防生成为“高校中的军校,大学生中的军人”。“昌航模式”在全军范围内引发重大反响。 更多大学的管理办法是把分散在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合编为区队,各级骨干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节假日完成一些必要的军政课目,日常学习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每到寒暑假国防生还要进行队列、体能、内务、战术等训练课目。 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国防生宿舍的整洁程度让普通大学生吃惊而着迷;出操、列队、集会、唱歌、训练、参观……国防生学习之外的业余活动充满着军味和神秘感。大学里每次隆重的报告会,国防生总是第一个被考虑的入场对象。一大批优秀国防生不仅成为校园里的标兵,也成为普通大学生的偶像。据统计,有60%的国防生班级成为所在学校的“优良学风班”;哈尔滨工程大学“139红旗寝室”的6名国防生,大学四年里总共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8人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东北大学机械系0401班28名国防生中,有12人被保送研究生,9人考上研究生。国防生特有的军人气质和组织能力,也让他们在大学各项活动中如鱼得水,涌现出众多大学“仪仗队”、“国旗班”…… 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和地方高校建立依托培养关系起,10年来海军累计招收选拔国防生数千名。“10年来,国防生的培养也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完善的路”,海军政治部干部部人才办副主任张红蕾说:“经过慢慢摸索,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淬火篇 如何提高成品的“优秀率”? “转变”、“转型”成为共同的主题词,宁可淘汰在院校,绝不淘汰在战场 【背景】根据总部有关规定,国防生毕业后必须经历不超过一年的任职培训(4+1)。院校根据部队需求和受训对象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要注重打牢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培养第一任职能力。 思想观念转变关、军事素质关,这是每名国防生到军校后首先要过的两道槛。那些看似简单机械的队列动作能不能磨砺出坚韧、拼搏的军人品格?那些单调重复的口令能不能培养出严明的作风纪律? 某学院开学不久组织体能测试,国防生考核结果让人眉头紧锁——5000米测试“只有几个艰难及格”,其他成绩也是大同小异。“未来战争不仅拼知识、拼技能,也拼体能。”动员会后,几个国防生为自己瘦弱的身体暗自汗颜。50个俯卧撑、50个仰卧起坐、50个引体向上,成为每天的“规定动作”;5000米长跑一周一测试,每天“小练兵”。三个月后,成绩进步为“只有几个不及格”。 在地方大学,国防生肩负着青年学子的求学使命;到军事院校,国防生承担起军人的责任和义务……“转型”、“转变”,成为他们“淬火”期共同的主题词。 越高山穿密林,早晨起床练到傍晚斜阳。曾在某陆军学院培训的成都军区国防生邵宇涛对军营逐渐适应和喜欢了。“记得刚进军校时经常存在逆反心理,习惯之后我接受和适应了这种氛围,对这个职业也由被动接受升华到了真诚热爱。”军校是个大熔炉,确实给他从思想到行动上、从体能到技能上来了个“彻底改造”。现在的他很愿意接受每周两次的八公里训练,挖掘潜在能力的深沉渴望驱使他完成每一个挑战。 军校里学习操纵挖土机?这就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的沈贤龙在“淬火”期度过了“苦不堪言”的半年,他的军事素质经过苦练后迅速提高,五公里能达到优秀成绩,而他的战友更是创纪录地跑出了17分钟的五公里好成绩。 这位毕业于中南大学的“广州军区优秀毕业国防生”认为:“新型军事人才,除了政治素质,首先看文化,军事素质基于文化素质。国防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只要道理讲通了、管理跟上了,学员就会自加压力迎头赶上。” 院校任职教育阶段是这些国防生全面锻炼综合提高的一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充分运用“阅兵”精神锻炼国防生过硬的战斗作风,在“千人大方队”训练中培养学员集体意识和钢铁意志,坚持做到“宁可淘汰在院校,绝不淘汰在战场”,引导国防生把个人事业融入海军整体转型建设的大局。 “他们的成长既需要严格的要求,也需要宽容的目光和恰当的方法。”某通信指挥学院谢会祥队长把国防生看作有较高素质的“新兵”,他说:“能不能按照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培养锻炼他们,是过好这个过渡期的关键。” 调查显示,80%的国防生认为选择部队就已做好了吃苦奉献的准备,但“要做有意义的事”。参军入伍“有意义”,任职培训“有意义”,空口说教“没意义”。在帮助国防生树立军魂意识、军人意识、奉献意识时,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必须让他们感动。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在学员队组织放映后,引发了国防生对军旅的独特感悟和更深思考。“像许三多那样去生活、去战斗”、“像史今班长一样去管兵、爱兵”成为最催人奋进的流行语录,激励他们迈好军旅第一步。 实践篇 如何进入成才的“快车道”? 要有点前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能等成熟了再使用,而要在使用中培养成熟 【背景】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军地通用专业的军队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全军和武警部队接收的国防生数量将占生长干部年度补充量的40%以上。 回想起几年前到武警内蒙古总队报到时的情景,复旦大学毕业的国防生王云峰觉得当时太不成熟。“在报到时,我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学的又是抢手的新闻专业,在整个总队属于‘稀缺’型人才,领导对我应该会特殊安排。”他那时的理想,是留在总队新闻站从事宣传报道工作。 历任排长、副指导员一年多时间,现在选调机关工作的他“很庆幸自己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这样很踏实。原先那种‘一步到位’的想法太矫情了,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真金到哪里都应该发光。”王云峰颇为感慨。 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覃文强曾经向媒体坦陈自己到作战部队有几个阶段不好过。起初军事素质差,400米障碍过不去,攀绳网恐高,爬上去下不来,大家就索性把他晾在网上都去吃饭;刚当排长不会管,个别老兵还故意出难题,心情苦闷;到机关当参谋,参谋业务和协调上下关系的能力不过关,只好边干边恶补,压力大。“我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官兵在各方面对我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实际上我在军营这所大学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其实,国防生最大的优势,远不止于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支能够随时吸收先进人才的军队,才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军队。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防生们代表的是一种革故鼎新的力量。这些曾经优秀的地方大学生,将成为构建我军未来青年军官方阵的重要力量。海军某基地干部处吴文祥处长认为:“对国防生的培养应该有前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落实在鼓励政策、使用、荣誉和培养目标上。不能等成熟了再使用,而要在使用中培养成熟”。 通信专业毕业的梁志达分配前曾经主动联系过一家部队通信类科研所,他想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为部队做出点成绩。和梁志达一样,相当多的国防生参军入伍,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然而,来自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的统计显示:国防生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与他们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约占65%左右。这些拥有知识优势的国防生,能不能快速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对此,总参驻南京大学选培办程海秋主任认为:“要换一个角度看‘专业对口’。大学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你可以到非常广阔的领域去发展,没有什么不对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适合未来战场的要求。”南京大学首届国防生,现在解放军某部从事国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罗敏分外珍惜他的专业对口岗位。尽管如此,他从地方大学生到部队军官第一年的转变也相当艰难:“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严密、规范的军校生活,对我都是未曾经历的挑战,所幸我在专业技能与部队需求的结合上收获的更多。”在他的眼里,不管多么优秀的学生到军营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保持优秀是一种习惯,我在尽可能缩短这个适应历程。” 【责任编辑:参谋长】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