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软肋”成了表明特殊地区一些关系的流行用语。这指的是,地缘政治大玩家及其邻国之间的关系,而且,其他世界政治主体也参与了地区影响力的角逐。 如同巴尔干地区仍是欧洲的“软肋”,动荡的中亚地区成了俄罗斯的“软肋”一样。可以说,印度东部和中国南部边界之间的三角地带是中国的“软肋”。这个地区看似平静的港湾,实际上这只是表象:许多国家的局势极为紧张,外国利益的碰撞不断。这里的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暗处”,表现出来的只是不时爆发叛乱和政变。 这里如同一口盖得严严实实的锅,里面紧紧压着融合了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的爆炸物。压力不时上升,盖子略微抬高,报道“中国软肋”的新闻常常出现在媒体头版上。如果蒸汽跑出来,盖子逐渐倾斜,一切就会恢复平静。 主导该地区的主要外部势力是中国、印度和美国。北京将三角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受到来自四面八方进攻的印度试图组织防卸。华盛顿为了巩固在该地区的地位,积极发展与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国的伙伴关系,极力把印度拉入对付中国的博弈。美国对印政策的主要手段是,以中国军事设施(在北京参与下,在巴基断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兴建或改造的)包围印度、对其构成威胁为由进行军事政治合作。分布成一线的中国战略设施被称为“珍珠项链”,说中国准备以此扼杀印度。新德里基本上赞同这种说法。 新德里不仅对这条“珍珠项链”不安,还担心中国对泰国和缅甸的影响力上升,以及北京支持毛主义者,特别是尼泊尔的毛主义者。使印度忧虑的还有,北京可能帮助争取独立的阿萨姆邦联合解放阵线的分裂分子。比较这些威胁,印度认为中国似乎真的对自己形成包围:南部是“珍珠项链”,东部是亲华政权,沿着整个东部边界是毛主义游击队。 北京也有不满印度的理由:印度与美国一同反对中国,极力削弱近年来积极对华合作的巴基斯坦,试图利用佛教徒削弱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在西藏问题上坚持反华立场。还有,印度公开呼吁必须加大投入以对中国实行核遏制政策。在核问题背景下,针对缅甸的宣传运动看来绝非偶然。媒体把缅甸和中国列在粗暴违反人权名单的头排,还说两国合作研制核武器。 两年前尼泊尔推翻了君主制度。当局趋向于毛主义者,这导致中国的影响加强。5月初,毛主义者策划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和罢工,要求总理内帕尔辞职。美国国务院表示,这种情况随时可能爆发暴力冲突。泰国的事态风起云涌,政局动荡。在泰国,40上的公民是反对派,黄衫军偃旗息鼓,红衫军又会闹起来。 一方面,蒸汽周期性地释放也许有利于这个问题地区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刺激中国“软胁”的形形色色矛盾,外部玩家的利益不同等因素使人有理由对形势进行不大乐观的预测。原因很简单:这口盖得严严实实的锅里的水不能永远沸腾下去,迟早掀翻锅盖,或者使整个锅报废。 关键词:危机大规模酝酿联手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