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曾在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半个多世纪期间里,他担任过中美两国多届领导人的顾问,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从尼克松到奥巴马。这些经历不仅磨砺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也赋予他看待东西方地缘政治和经济独一无二的权威视角。就连知名美国前外交官亨利-基辛格也认为,李光耀在中美未来发展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李光耀在采访中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将以好几倍、甚至更高的增速超越美国和其他西方竞争者。中国领导人很希望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第一强国。 李光耀说:“为什么不呢?他们再次觉醒的使命感是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李光耀认为,中国不会接受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他曾在2009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中国的意愿是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国家。中国就是中国,而不是西方的一份子。 西方政府多次呼吁中国在欧美在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中做一个好公民,以此证明自身的国际责任感。但基辛格观察到,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未曾参与该国际秩序的设计,他们如果要去适应这个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会感到非常难受。 李光耀说,中国人并不急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一些中国人想象21世纪将属于中国,另一些专家认为,世界在进入中国世纪前,中美两国将平分秋色。 李光耀认为,中国崛起的战略是“创造一个繁荣强大的未来,利用技术愈加高超的工人和更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才赶超其他国家”。他们将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在经济和技术上争夺第一。在硬实力方面,中国领导人会听从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政策。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李光耀提醒说,“他在中国问题看法上出错的可能性大概是1/5。”如果观点无误,那么中美两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展开激烈的较量。 从历史上看,全世界共发生过15次崛起国挑战统治国的事例,其中有11次引发战争。《外交政策》杂志希望这一数据能对世界领导人起到警醒的作用,并呼吁各国从中吸取教训。它提出,要想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中美双方都需要在心态和行动上做出巨大调整。 国际在线专稿:据日本新华侨报网12月11日消息,日本媒体12月11日报道称,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预测,中国将于2030年前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而日本将因劳动人口减少而跌至全球第四。 据日本NHK电视台消息,美国中央情报局12月10日发布2030年全球预测报告书。报告书指出,“比2030年提前几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该报告书还预测,日本由于“高龄化”的急剧加速,导致劳动人口减少,经济规模缩小,综合国力下滑至中国、美国、印度之后,排名全球第四。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中心将转移到亚洲,中国、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军事力量也会得到不断强化。 历史上,独立开发出空间站的只有美苏两家,而独立坚持到底的只有前苏联,美国只研制了早期的第一代空间站,就把精力转向了登月。中国的载人航天提出了分三 步走计划,明确第三步就是建空间站。也就是说,从“神舟”一号开始,目标就锁定在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外国舆论注意到,10年后,当国际空间站面临退役, 中国人的空间站或许将成为唯一的接班者。 资料图:2002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于下午4时许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图为飞船在预定地域着陆。 从“和平号”到中国新纪元 前苏联发展了三代空间站,前两代都是单舱室的空间站,到了着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实现了多舱室的对接组装。这种模式就是现役的国际空间站和中国未来空间站实现的模式。 而单舱室的“天宫一号”不能简单的类比为前两代空间站的水平,因为“天宫”系列是冲着试验多舱室这个目标去的,而不是简单地为实现单舱室空间站而发射的。 “和平号”空间站从1986年开始建造,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才建成。但由于建造耗资巨大,维持费用对俄罗斯来说无法承受,最终没几年便退役烧毁。 国际空战站是与“和平号”同期,由美国发起的一个多国投资合作的空间站。但直到“和平号”被销毁、掌握第三代空间站技术的俄罗斯加入后,国际空间站才真正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国际空间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多舱室空间站,有16国参与投资建设。 中国预计在2020年建成的空间站技术起点较高,技术含量可以与国际空间站比肩,但规模(3个舱室60吨驻3人)无法与国际空间站(10个舱室419吨驻 6、7人)相比,但中国的空间站是完全独立完成的,而国际空间站则是由16国共同出资建造的,除了俄美法,其他参与方从中并未获得多少自主的技术。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中国进军太空第一强国 “天宫一号”即将升空的消息早已被外国媒体所关注。《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17日题为“中国不久将发射首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的文章称,中国将从今 年开始进行交会对接技术的早期测试;展望未来,中国计划在10年后建成重60吨的空间站,那大概也是国际空间站计划退役的时间。如果两种情况发生,中国的 空间站将成为事实上唯一的空间站。 资料图:天宫一号近景 文章列举着名太空政策专家约翰·洛格斯登的观点说,中国的太空舱将是中国获得交会对接能力的目标飞行器。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美国航天局45年前的“双子星座”计划,即利用“阿金纳”目标飞行器磨练驾驶技术。 但“‘双子星座’的所有交会行动都由飞船上的宇航员控制,中国却将在“神八”飞船没有宇航员的情况下试图进行这种连接。如果中国成功展示自动交会对接,那将是一项“重大成就”。 分析指出,现在的中国航天计划都是到2030年为止。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是中国航天三大工程之一。中国航天的三大工程包括:载人航天(空间站)、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列卫星)和登月计划(从“嫦娥”探月为开始)。 到2020年左右,太空中除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网已经建成。2020年空间站建成后,载人航天工程必然要与需要载人航天技术的登月工程对接,而空间站也有可能成为探月登月的中转站。到了2030年,中国自己的登月飞船有望飞向月球。 而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网站17日报道称,美国当局认为,中国的太空计划成功实现后,中国就将成为全球太空第一强国。(《世界新闻报》)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杨利伟亲自解开真相:为何出舱时满脸是血?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 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杨利伟曝光惊险瞬间:中国神舟飞船突现大片裂纹!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绕地球14圈,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他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归途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 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用数码相机拍了100多张照片。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 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 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杨利伟曝光登月鲜为人知的事:飞行时要穿这个 飞行时穿戴“尿不湿”因为不舒服尽量不用 有听众向杨利伟提出一位网友问的问题:“我刚有了小宝宝,每天换三四次‘尿不湿’,小屁屁还是破了,露出了红肉,看了非常心疼。请问您当时有没有这种情况?” “我飞行的时候穿了一个‘尿不湿’上去,不单单是我,后来的航天员也是这样。”杨利伟说。 他说:“飞船上有个人卫生装置,但在最初阶段航天员是不能去的。如果有需求,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不过,航天员尽可能不用,因为不光婴儿使用‘尿不湿’时会觉得不舒服,谁都会感到不舒服。我们基本上都没有用,所以这种体验目前还没有。” 一位听众问:当您进入太空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杨利伟回答:“当你看到深邃空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个体来讲,你真的是微不足道。这样的飞行会使人变得心胸更加宽广,而且会变得更加大度。” 在俄培训十分严格 省下口粮以供研究 杨利伟说,航天员训练分为4个阶段:与航天有关的基础理论学习、飞船等专业技术学习、飞船操作特殊技术训练、进入发射场执行任务。在整个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航天员还要进行一些体能训练和特殊训练。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校杨利伟是地球上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杨利伟还提到了中国航天员交流到俄罗斯进行培训的情况。他们在北极零下52摄氏度的 严酷条件下进行生存训练,三天三夜,教官只允许他们带有限的口粮。可这两位航天员还在自己的口粮中节约了一天的量。“为什么?他们要把它带回来,供科研人 员研究。” 关键词:李光耀做到了中国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