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解放军反导系统发展超凡 严重挑战欧美核霸权

2013-4-17 16:5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5| 评论: 0

摘要: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被誉为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保护盾牌,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中程和远程导弹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在打造坚固的反导盾牌,试图抵御其他国家的导弹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待弹道导弹防御的态度备受关 ...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被誉为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保护盾牌”,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中程和远程导弹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在打造坚固的“反导盾牌”,试图抵御其他国家的导弹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待弹道导弹防御的态度备受关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中国核策略的研究员罗拉·莎尔曼近日撰写报告称,几十年以来,北京一直把反导领域视为美国与俄罗斯占据的“最后堡垒”。然而,随着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被视为主要威胁因素,同年1月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中国也开始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不再扮演“旁观者”的角色。2013年1月下旬,中国再度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并取得成功,虽然美国在反导技术上比中国领先不少,但是在陆基中段反导这种尖端技术领域,中国的踏入实际上已经给美国带来了“竞争压力”。

    紧密跟踪美俄反导技术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导弹防御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一些西方军事学者认为,研究中国在反导领域的最新举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进行的反导拦截试验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一极其重要的技术能力。

    很多人注意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文献数据库内有关导弹防御的战略战术文章呈指数式增长。尽管反导系统涉及战略、太空和常规导弹领域,但最初中国直言不讳地把反导系统与“核担忧”及“美苏政治霸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公开的消息来源看,此类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75年,当时美苏反导系统还处于初生阶段,中国刚刚认识到该系统的效用。这些早期文献多刊登在科技期刊杂志上,罗列了导弹防御相关的能力,并附有这种能力对中国的影响。

    据美国智库列克星敦研究会分析,有关导弹防御系统的早期文献,往往会在标题中把中国和苏联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会受到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制约。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一些冗长的技术文献来看,中国科学界对美苏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和战略导弹发展萌发了兴趣。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宣布战略防御倡议和苏联对此做出回应,中国的这种兴趣更加浓厚。

    尽管这些早期文献关注美苏及后来的美俄力量博弈,但它们同样对了解中国当时的观点有启发作用。从一开始,中国期刊论文就对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针对美国反导体系采取的反制措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时,这种分析最为常见。

关键词:解放军系统发展     苏联/俄罗斯反制美国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政策构成了影响。从一方面来讲,研究这些反制措施为中国专家提供了机会,学习俄罗斯对付美国的技术与政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中国分析人士清楚地知道自身面临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弹道导弹武器库的规模。俄罗斯无法限制美国行动的领域(无论是政治或技术领域),都将成为中国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很多中国专家认为,俄罗斯是一个能够有效保持对美“战略平衡”的国家。因此,俄罗斯无法阻止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其他国家就更没有这种能力。而且,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为安抚俄罗斯,曾表示俄罗斯的导弹力量足以压倒美国导弹防御力量。不过,这种承诺并不能令核态势和核部署更加内敛的中国安心。因此,2002年以后,中国日益重视俄罗斯的积极军事反制措施,包括弹道导弹进步和导弹防御相关调整。如果被动政策不够,那么主动打击能力就能够提供更大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宣布不再受《START II条约》的束缚,因而其可以研制PC-18和PC-20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反制措施和军事发展相关文献中,尤其关注以下一些领域,包括太空相关导弹力量、远程洲际导弹、多弹头弹道导弹核潜艇、天基早期预警卫星、“Volga”早期预警雷达站、A-135导弹防御系统、S-400防御系统、低空超音速巡航导弹、远程巡航导弹、3M运载火箭、战略轰炸机等。

    换句话说,改善弹道导弹系统、核潜艇、空基武器和主被动反制措施,是反制美国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核现代化包括这些领域的若干方面,无论是战略弹道导弹还是核潜艇,这毫不奇怪。这些平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靠反击能力,中国专家亲眼目睹俄罗斯利用这种反击能力,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和其他地方如何反制美国。

    中国在核战略上非常克制

    美国智库列克星敦研究会的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尚未表现出必须遵循原苏联道路式的“战略扩张”。北京继续秉承经常被分析家形容为“克制”的核态势。1975年至2005年间,大部分中国技术文献都专注于导弹防御和被动反制措施的影响。其反制措施包括箔条、干扰、诱骗以及其他压制导弹防御系统的必要系统,无论是天基激光系统,还是动能系统。

关键词:解放军系统发展     然而,自2002年起,事情开始有所变化。导弹防御系统技术研究开始从“被动”反制,向“主动”反制演变,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动能研究的出现,来自中国一流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开始研究该领域。在技术和战略方面,中国专家开始探索打击手段和导弹拦截技术。

    几年之后,中国对拦截技术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在2013年之前,北京已于2007年进行了反卫星试验,于2010年进行了反弹道导弹试验,两次试验均依靠了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公开技术文献中展示的动能动力学和工程学成果。这些试验背后的战略原理是:掌握了这种技术和系统,中国就能够在其不断提升的地区安全关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美国的时候。

    因此,美国的“分阶段自适应方法(PAA)”——以更加强大的海基、陆基导弹拦截器为主的导弹防御体系——实际上确保了中国能够继续追求这种防御能力,以削弱美国的核或非核胁迫能力。虽然美国“分阶段自适应方法”以伊朗和朝鲜为目标,但这种作用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相反,最近几年来中国导弹防御技术和战略研究的结合,暗示中国专家已经开始整合他们的方法。这是一种先学习如何击败反导系统,然后再加入反导竞争的方式。

    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一年内,中国的军事技术文献就开始把重点放在“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上,不再是简单地研究如何反制。从基础层面来看,面对来自于俄罗斯的反对,美国仍执意并且能够单方面废除条约的事实,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认为美国为谋求主导地位——特别是核优势——牺牲了稳定,并称美国谋求的是“核霸权”、“绝对安全”以及“绝对优势”。

    在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后,中国技术与战略期刊就透露出了对美国导弹防御能力发展及反制能力的兴趣,例如激光系统、动力拦截导弹和预警雷达。这样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双重用途,既可以被用来反制美国反导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来研发这种系统。在分析2007年反卫星试验之前的动能拦截文献时可以看出,大量科学研究暗示,当时中国正在发展与反导相关的各种基础能力,这些能力保证了中国能在2010年和2013年顺利进行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

    从中国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认为拥有类似系统是反制美国野心和先发制人式政治或军事胁迫的最终手段。这种说法也适用于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实验、2007年反卫星试验。而且,这种观点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美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延伸到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和太空武器等领域。中国也会继续跟进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解放军系统发展     就这类系统而言,北京可能无法在数量方面与美国竞争,但就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寻求建立并展示自己的能力。中国最终选择展示自己的反导能力,这就是证据。中国的每次试验,无论是核试验,还是反卫星试验,亦或是反导试验,都是在美国进行同样试验几年之后开展的,毫无退让之意。在阻止外太空军备竞赛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等问题上也是如此。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对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关注,并不仅仅单纯是着眼于一种系统,而是一系列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美国发布2010年“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前——美国在两份报告中重申了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承诺——中国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不令人奇怪。相似的,在2007年反卫星试验后,许多中国专家认为,此举是把美国拉回外太空武器化问题谈判桌的一种努力。在两个例子中,与政治因素相比,中国更有可能考虑的是技术方面的因素。

    列克星敦研究会的专家们说,对中国导弹防御建设的认识并不能仅仅基于猜想。中国反卫星试验和反弹道导弹试验,都与试验之前的能力与技术建设密切相关。与反卫星试验相似,透过试验之前的技术与战略文献,也能够预料到中国的反弹道导弹试验。一些美国媒体表示,在中国这些试验的技术文献的透明度,较西方认为的程度更高。然而,其中仍存在一些关键差异。

    首先,2007年反卫星试验之前的技术文献通常会避免提及应用设备或预期意图。然而,这并不适用于中国弹道导弹防御研究。虽然反卫星和反弹道导弹领域的技术运用有大量重合之处,但在弹道导弹防御的背景下,对动能拦截的探讨,不会忽略该技术的最终用途。换句话说,相关报告集中在能力的应用,而不是简单而空洞的讨论技术问题。

    其次,中国国内对2007年反卫星试验和2010年、2013年反弹道导弹试验的反应截然不同。2007年反卫星试验后,中国的报纸期刊文献大都保持沉默,只是偶尔援引国外相关报道。相比之下,2010年和2013年反弹道导弹试验的分析报道则更加直接和深入。这涉及到导弹防御试验和反卫星试验的差异化,强调反导试验不会产生太空碎片。中国分析家还明确把这两次试验称为“陆基中段导弹拦截技术试验”,而不是如2007年反卫星试验之后所用的“卫星实验”等委婉说法。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看,两次试验之间的弹道导弹防御相关文献甚至互有联系,赞美中国在反卫星试验后仅三年内就能够进行导弹防御试验。
关键词:解放军系统发展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同于反卫星试验之后的报道,但对中国导弹防御试验的文字描述却与中国核试验报道有相似之处。中国专家以大致相同的措辞,强调这只是对外界压力和刺激的回应。在提到导弹防御试验的作用时,中国倾向于使用“回应”或“被动”的字眼。在描述北京进行的两次导弹防御试验时,中国官方和非官方消息均称试验是和平的,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这是中国一贯的立场和态度。一些中国分析家把这两次试验与中国战略态势联系在一起,称中国承诺不首先核武器,因此“应该”拥有导弹防御能力。

    第四,受反卫星试验的舆论影响,反卫星的后续行动和下一步措施的性质尚不明确。不过,中国进行导弹防御试验后,战略家们纷纷提及了这件事,科学家们则致力于迅速发展的相关技术。他们讨论部署时间表的细节、下个阶段如何将预警卫星涵盖进去,以及相比美国“爱国者”系统,中国导弹防御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导弹防御系统能使中国更早加入削减核武的谈判,通过减少对手所实施的“战略束缚”来增强安全感。所以,中国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使自身获得了影响力。

    除学者和战略家外,自2010年进行导弹防御试验以来,中国科学家也在从事类似的活动。目前,中国的《空军雷达学院学报》已经发表了有关天基预警系统、天基激光探测和导弹摧毁、光电攻击与防御以及有关天基导弹防御的计算机模拟的相关文献。第二炮兵部队也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性文章,涉及到弹道导弹攻击和防御技术研究。其中,有大量分析性文章表示支持发展相关技术和对策,包括发展动能拦截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以及考虑打造地区性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这些战略、技术刊物虽然未必能够代表中国官方的具体计划,但是却可以表明北京正在努力发展先进的武器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献大多是在中国2010年导弹防御试验后发表的,因而表明这是中国的一项长期追求,北京很可能会在未来推出新的反导系统,并进行相应的试验。
关键词:解放军系统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6 , Processed in 0.0469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