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委内瑞拉总统访华说出一句震撼14亿中国人的话

2013-9-25 09:2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23日率代表团访问中共中央党校,与党校代表进行座谈,就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深入探讨并交换意见。   在座谈会上,马杜罗详细介绍了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在国内进行的玻利瓦尔革命。他 ...

  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23日率代表团访问中共中央党校,与党校代表进行座谈,就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深入探讨并交换意见。

  在座谈会上,马杜罗详细介绍了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在国内进行的玻利瓦尔革命。他说:“查韦斯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反思未来的道路,并最终确定用社会主义进行自己的革命。”

  马杜罗说:“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也是在未来几十年我们要继续的。”他认为,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应当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人们希望和平、摆脱贫困、安居乐业,希望得到尊重以及获得教育和文化的权利,这是全人类的梦想。

  马杜罗指出,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多层次的,涉及精神、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他说:“我们刚刚在这个层面迈出了步伐,希望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这方面的交流。”

  此外,马杜罗提出要建设一个在经济上有更高生产力的委内瑞拉。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扩大生产力的发展,使委内瑞拉的经济模式更加多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马杜罗说:“只有采取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委内瑞拉接下来还要加大力度打击特权阶级、消灭腐败、遏制暴力犯罪,打造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委内瑞拉。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向马杜罗介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5年新的实践当中开创、坚持和发展起来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核心内容。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李景田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解决各种影响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马杜罗提议,委中双方未来应该进行更多的高层对话,探讨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共享彼此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专机抵达北京,马杜罗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莫罗斯将于9月21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日前,马杜罗还开通了微博,在微博上直播访华经过。根据马杜罗的微博,马杜罗一下飞机,委内瑞拉在华航天技术人员在机场迎接,马杜罗称,很高兴向在中国致力于我国卫星技术的委内瑞拉青年们致以问候。

  马杜罗还通过微博说,在中国的旅程已开始,想起伟大的查韦斯建立了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联盟,希望加强两国之前的友谊和合作。

  马杜罗出生于1962年11月。他曾任委内瑞拉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外交部长、副总统兼外交部长、代总统等职。2013年4月,马杜罗作为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并获胜,同月就职。

  3月9日,宣誓就任委内瑞拉代总统后,马杜罗首先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使张平时表示,已故的查韦斯总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生前一直致力于建设两国重要的战略合作关系和不断开拓和深化两国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我们)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加强和深化委内瑞拉和中国的战略关系。

  马杜罗感谢中国特使团在委内瑞拉人民最悲痛的时刻专程赴委参加查韦斯的葬礼,并表示委内瑞拉永远是中国忠实的朋友。

  张平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查韦斯总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查韦斯曾6次访问中国,在他执政的14年中,中委关系得到加速发展。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和委内瑞拉的双边关系,并着眼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中方愿意继续加强和深化两国关系的发展,以慰藉已故总统的在天之灵。

  (德国)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亚苏尼国家公园,可能还是无法逃避开采石油的钻井,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仅是因为国际社会缺少慷慨解囊的气魄。非政府组织和西方环保人士认为,中国是背后的大老板。据称,中资公司向厄瓜多尔政府施加了压力,迫使该国增加石油和原材料的开采。

  “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的决定是对国际压力的屈服”,厄瓜多尔环保组织“生态运动”(Acción Ecológica)的埃斯宾诺莎(Jorge Espinoza)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但这个国际压力不是敦促拯救亚苏尼自然保护区的力量,而是来自中国。”厄瓜多尔对中国欠有巨额债务,只有通过出口石油才能偿还,这就是关键所在。

  亚苏尼国家公园里的蝴蝶厄瓜多尔前能源部长阿克斯塔(Alberto Acosta)也认为北京要为亚苏尼自然保护区的毁灭负责。他对德国媒体表示:“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是中国这样的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们对于石油、原材料和食品简直如饥似渴。”这位 “亚苏尼倡议”活动的参与创立者相信,资金的原因肯定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要真正开始出产石油,还得等上三四年的时间,但是这些收入来源现在就可以用作贷款的担保。美国和西方在此地的影响力几乎荡然无存。”

  债主中国

  厄瓜多尔政府拒绝对德国之声的相关质询做出回应。然而事实是,厄瓜多尔依赖于中国的贷款和投资。该国自从2008年12月宣布延期清偿债务之后,无异于被国际资本市场所隔绝,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都得不到贷款。厄瓜多尔欠中国的债务总数目前已经达到大约200亿美元。

  今年6月,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Rafael Correa)宣布与中国达成一项历史性的巨额协议:据厄瓜多尔媒体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将向厄瓜多尔炼油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或更新投资125亿美元。

  中国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始于2007年。就在这一年,科雷亚成为这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总统。不管是那时候,还是如今,中国一直在寻找新的原材料来源,以满足其工业发展的需求。当时,厄瓜多尔四分之三的石油产量还是出口到美国。而今天,据估计已经有至少一半的石油是输往中国了,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巴西国家亚马逊研究院的科学家费尔希德(Philip Fearnside)指出:“中国在拉美的投资正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激增。拉美国家在面对中国时,完全是一副低三下四的模样。”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整个地区继续推进这样有损环境的工程项目,是易如反掌的。

  不过,人们批评的矛头也不仅仅是指向中国。环保人士指责厄瓜多尔政府意志薄弱。非政府组织“环境法中心”的阿里亚斯(Verónica Arias)讲述道:“其实原本有两个方案。方案A是不去开采那里的石油资源,让它保留在地下。然而方案B则是,如果资金不足,就要开采亚苏尼的石油来填补。”这就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亚苏尼的原住民今年8月中旬,科雷亚总统选择了方案B。欧洲方面为保护亚苏尼自然保护区所支付的资金只有1300万美元,而不是事先预期的36 亿。“世界抛弃了我们”,科雷亚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这样解释他放弃自然保护区的原因。他必须同意在那里开采石油,自然保护成为泡影。西方最近频繁的抱怨中国在该地的影响力太大。

  中国出手3万亿“攻城掠地”整个南美弃美投中

  拉美大陆的中国选择

  早在2009年初,美国媒体驻华记者蒂姆·约翰逊写下了一篇名为《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密集出访了拉美国家引来外界高度关注,所以文章一出,立即引来如潮的关注和讨论。于是,早已有之的“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终于升级成为“拉美沦为中国后院论”,一时甚嚣尘上。

  如今4年过去了,或许真如记者约翰逊所预言的那样,中国将更大的注意力投向了长期被美国所遗忘的南美大陆,来寻求和增强与拉美的贸易关系,以确保来自那里的石油、铜和大豆等大宗商品长期稳定的供应。于是,我们看到了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增设了拉美分论坛,多位拉美国家元首参与在其中。

   中国早在2011年就超过荷兰,成为在拉丁美洲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这比此前经合组织秘书长安杰尔·古里亚的预测提前了两年。中国的雄心似乎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两年间,中国在金融、资源、能源等领域和美洲国家签署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拉贸易逆势增长,总额达到2612亿美元,同比增长8.18这一数据和趋势正在撼动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1年美国和拉美国家贸易额为3510亿美元)的地位。

  如果中国人应当热烈讨论和谴责美国“重返亚洲”的高调战略调整,如何“围堵中国的前门”,那么提出“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近两个世纪的美国人似乎同样有理由质疑中国如何悄无声息地“抢占了美国的后院”,虽然中国的“抢占”方式是经济的,而非军事的。

  美国的“盲点”?

  面对如此诘问,哥伦比亚著名专栏作家安德烈斯·卡拉和美国著名能源问题专家迈克尔·伊科诺米季斯在他们合着的《美国的盲点:查韦斯、石油和美国安全》(America‘s Blind Spot: Chavez, Oil, and U.S. Securi-ty)一书中,给出了否定而且有反思性的回答。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恶俗地将南美的“中国因素”和龌龊的阴谋论联系起来,而是用理性和智慧的视角审视了拉丁美洲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微妙选择,最终将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削弱归因于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上的失败和这一地区内生性发展的因素。他们还以能源贸易为主线,将委内瑞拉作为极端案例,梳理了美国在拉美外交政策的变迁,以及因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影响。此外,作者将中国影响力在拉丁美洲的崛起归因为市场全球化的结果,并认为中国在南美的介入最终将有利于美国。

  冷战结束之前,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可谓紧密。从1823年美国出台“门罗主义”,向欧洲殖民者宣示了其势力范围后,就确定了美国在美洲独一无二的地位。拉美国家事务也常常被置于美国的炮舰外交之下。

  这一帝国主义时代的双边关系一直到罗斯福总统时期才有所改变。当时为了保证拉美国家不倒向纳粹德国,美国在1934年制定了睦邻友好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并宣布放弃军事干涉。

  但一如既往的军事干涉始终是美国介入拉美事务的最重要外交工具。特别是冷战开始之后,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拉丁美洲生根发芽,美国更无节制地使用军事手段。在美苏对峙的全球格局下,两国在拉丁美洲扶持己方力量,展开了一场“代理人战争”。在苏联因素的作用下,拉丁美洲在某种程度上被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列为优先考虑的区域。苏联垮台后,美国面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等新的外部挑战,拉丁美洲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从关乎国家安全的全局性地位,迅速滑落到了次要的和局部性地位,此后美国对拉丁美洲关注点转移到诸如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等具体问题上来。

  因此,冷战期间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逐渐转变为“理想主义”,进而削弱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所谓“现实主义”,就是认为美国对外国的干涉应摆脱虚幻的道德约束,而始终以保护美国利益的务实考虑为主。在这种认知下,可以想见在冷战期间,美国毫不计较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何专制、如何侵犯人权。只要他们的领导人坚定地站在反共产主义的阵营一边,美国就会给予充分支持。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认为所有对美国最好的就是对世界最好的,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维护全球范围内的民主、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并由于冷战后拉丁美洲战略地位下降,美国开始要求此前的独裁盟友们离开他们眷恋的权力,进行民主化转型,并以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评判标准指导美国的外交政策。1989年,在美国的催促和倡导下,当时陷于严重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接受了“华盛顿共识”这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理论。

  这套理论设定的最终目标或许没有问题,但却没有将拉美从20世纪8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拯救出来。在1990年代,拉美再次遭遇到严重的经济下滑。比经济下滑更严重的是,贫富分化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诸如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安第斯山脉国家,成千上万的穷人只能依靠毒品贸易,或偷渡美国来寻找生计。美国输出的“理想主义”激化了拉美社会中旧有的矛盾,最终导致1990年代拉美大多数残暴的集权军政府纷纷倒台。

  贫富分化撕裂了拉美社会,也催化了更加左翼-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股左倾风潮中,曾经被誉为“南美民主典范国家”的委内瑞拉,在查韦斯的领导下,引领了一场“玻利瓦尔主义”运动。这位曾经发动过政变的上校,在失败后彻底学会了选票政治的玄机,并最终在民主机制下破坏了司法独立,完成了个人高度集权的事实。至于查韦斯“反美”的姿态和口号,大多数时间也只是做给选民的表演,因为如果考虑到石油贸易对委内瑞拉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和委内瑞拉之间巨大的石油贸易份额(大部分是间接转口贸易)已经让看上去的“反美”不攻自破。

  委内瑞拉对美国稳定的石油供给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委内瑞拉的价值主张背离了美国,所以长期遭受美国的制裁。此外,整个拉美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将成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由于美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政策依然迷失在“理想主义”的禁锢之中,成为美国的“盲点”,使得美国企业被排除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市场之外。

  中国选择

  最初,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活动是外交层面上的,通过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援建,阻断拉美穷国和台湾地区的外交联系。此后,随着中国经济起飞,能源和资源的供给逐渐成为困扰中国的大问题,中国和拉美地区的交往才真正有了实质性内容。

  在中国的众多需求中,石油需求始终是最强劲的驱动力。在过去30年间,中国消费了全球新增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增加了能源安全的不稳定系数,而进口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巨大资源储量和产能的拉美地区成为中国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如果想更好地保障自己的能源供给,最好能脱离单纯消费者的角色,而成为生产者或至少是生产参与者。作为一个石油需求者,同时也是一个石油生产者,可以渗透到石油产业链条中的若干重要环节,然后将这些“碎片”拼接到一起,那时,中国将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竞争者。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身影才会频繁地出现在拉美国家,而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也是以能源领域为重点的。

  在很多欧美学者看来,时下中国的做法和上世纪西方殖民者的行为并无多大差别。他们认为,中国在与资源国交往时,不关心当地的人权或民主状况,因此没有政治干预和附带条件来试图改变资源国的现状,中国只关心和资源国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在中国这种和美国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路径下,中国成为很多拉美国家的亲密合作者,其中不乏委内瑞拉等美国不喜欢甚至排斥的国家。

  在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过程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一个契机,使得中国在拉美大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玩家。在身陷财政泥潭的欧美国家自身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中国以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后盾,对拉美国家展开了一场以资金换资产的交易。

  中国在拉美的大手笔投资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但美国依然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进入拉美大陆到底要什么?是为获取稳定的能源和资源供应,进而无意间获得了附带的政治影响力?还是主要为获得政治影响力,附带获得了资源?

  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大多数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是心知肚明的。况且,中国在拉美大陆的介入并没有威胁到美国,反而带来了益处。正是由于中国和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达成了“贷款换石油”的置换协议,为南美石油生产国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被用于石油生产领域,进而保障了美国的能源供给,同时也稳定了这些石油生产国的社会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非法移民和毒品贸易对美国的冲击。

  事实上,对南美大陆而言,中国和美国并非是一道非黑即白的排他性选择题,而是一道互利互惠,互为补充的多选题。对于各方而言都很清楚,即便中国成为拉美经济领域的新贵,但也无法挑战美国在拉美大陆积蓄了两个世纪之久、强大且多元化的影响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1 , Processed in 0.0447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