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由中船重工七〇一所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中国海事系统首艘80米级巡航救助船“海巡22”在浙江宁波交付列编,这也是我国首艘2000~3000吨级海巡船,填补了海事序列80米级船艇的空白。 在“海巡22”的建造过程中,武船始终贯彻“民船军造”的思想,坚持“100 1”的质量理念,严格按照“六精管理”的要求对建造过程进行全控制,克服多项技术难题,在精度管理、舱室综合布置、轴系施工、内装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确保了各项试验的有序进行。 “海巡22”从开工到下水的建造周期较以往同类船舶缩短了1个多月,下水节点较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产品评级项目一级品率达100产品一次报检合格率达99.5对外报检一次合格率100X光探伤一次合格率99实现了船舶建造周期、质量的双赢。该船巡航执法设备配置完备,巡航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2000KM范围内的空海一体救助体系。 浙江海岸线总长6700公里,占全国的20“海巡22”列编浙江海事局后,对加快浙江沿海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步伐,营造高效、绿色、清洁的通航环境,提升沿海水上监管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鹰击-18的攻击方式很特别。据英国媒体报道,该导弹在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升空后,利用其尾部的燃气舵迅速转向,固体助推段完成助推任务后被抛离;紧接着弹体后部的涡喷发动机点火,使导弹进入匀速巡航阶段,以0.8倍音速的速度飞行180千米,燃料耗尽后,涡喷发动机再次被抛离;分离出来的前部弹体是一个独立的“小导弹”,该导弹采用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动,飞行速度可达2.5~3.0倍音速,航程达到40千米。 此时,该弹主要依靠命中目标时巨大的动能来增强威力。水面舰艇拦截超低空目标时一般来说最大射程也在40千米左右,这样的导弹对于防御一方的舰艇来说极难拦截,因而鹰击-18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和命中率。 鹰击-18估计会采用十分成熟的中继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并且载体可以利用数据链对导弹进行弹道修正,以改变导弹的攻击弹道或者攻击目标。根据相关资料,近来中国在战术导弹制导系统方面进步明显,高精度的激光惯导、光纤惯导系统已得到运用,“北斗”二期工程的投入使用,使中国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样就为中国大规模使用卫星导航/惯性制导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中国中远程反舰导弹的攻击能力。 据称,鹰击-18能够通过实施重力加速度为10G的转弯机动动作,规避敌舰的防空火力,能够“击败美国海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及驱逐舰”,这种能力将使得美国和日本一直希望依赖“宙斯盾”系统在未来的日本或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梦想受到重创。只要命中一枚鹰击-18,其巨大的3倍音速冲击力和近300公斤的高爆能量,就足以使一艘“宙斯盾”战舰丧失作战能力。据称,该弹还具有反辐射功能,即使在距敌舰50米处爆炸,也可摧毁60敌方舰载电子系统。
此前国新办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始提供试运行服务,到明年底,系统基本建成后再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到时服务精度将达到10米左右。 此前北斗导航系统一直用于救灾搜救,军事国防的定位服务,现在正是开始试运营表明北斗系统技术趋于成熟,正式开始进入商业运营阶段。这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加强绝对是利好消息,其价值绝不是一个歼20或者航母可以比拟的。 歼20或者航母只是一种战术武器,或许威慑力足够,但是对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并没有质的提升。而北斗系统恰恰带来中国武器平台的革新,北斗对于中国军方的意义在于它将使的中国军队的作战环境由传统的海陆空进入空天一体化阶段。 为何说北斗带来划时代意义,通俗点讲它使得中国军队具备天眼,一旦战时可以迅速主导战争的情报信息主导权,为大到洲际导弹,小到坦克装甲车以及单兵作战提供有效的定位导航,提高战略导弹的打击精度。 根据评估北斗可以提升中国军队1000倍战力,此话绝非虚言。美军为何海湾战争后战无不胜,为何总能引领全球军事战略的革新,一个核心的关键是美军拥有全球精度最为精准的卫星定位系统,战时成为美军的天眼,利用这一优势美军可以摧枯拉朽式的击败还停留在传统海陆空战场的对手。 这是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胜利,是一个战场对另一个战场的胜利,从这点来说北斗对于中国国防的意义不言而喻。从初步公布是数据来看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度将达到10米左右,这一数据与美国的GPS系统精度为1米的差距显而易见。 但有总比没有强,如果没有北斗导航系统,中国军队与美军的武器平台代差将更为巨大,一旦战时美军就全面掌控战场主导权,中国所有的武器将成为摆设,中国在信息战中也将遭遇惨败。 在民用方面,美国方面可以随时切断GPS系统对中国的传输,直接导致中国手机通信系统的中断,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北斗不仅对国防,对中国通信,经济信息安全等方面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公布消息来看北斗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很明显北斗导航系统商业化的全面布局已经开始,用免费,独特的功能吸引全球用户来弥补相比GPS的技术差距。相信在等到技术更为成熟可与GPS一较高下的时候可以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从现阶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格局来看,美国的GPS独领风骚,俄罗斯格洛纳斯精度号称可与GPS等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目前已陷入困境,不仅经费难以为继,连频率也被“北斗二代”优先占用,可以说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是中美俄三足鼎立。 北斗会不会后来居上成为翘楚还得依靠中国航天部门的努力,但这种发展势头已经让美俄感到的压力,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超越俄罗斯格洛纳斯指日可待,与GPS的未来之争看来非常可期! 2013年8月3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披露了一个美日钓鱼岛作战计划,其中的关键一环是“美负责对付二炮”。消息源于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的一个报道,说美日在联手密谋一份这样的作战计划,由美军来负责对付中国的二炮,对登陆离岛的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火力攻击任务由华盛顿号的航母舰载机战斗群负责。 读此报道,青衫老祖宁愿相信它说的是事实。因为,就美日目前狼狈为奸的现状以及美国的透明威慑习性来讲,这不是不可能的。第一,美帝多次扬言钓鱼岛适合美日安保条约。那么,如果日本提出制定一个作战计划的要求,美帝不会也不可能拒绝。第二,美帝承诺为日本等国提供核保护。对付中国二炮,符合美国的责任要求。第三,符合美国永远不把自己的士兵置于危险境地的战略原则。美帝明确参与的条件,说明是有限参与、有选择参与而不是全面参与。 问题是,这样的计划是一个令谁害怕的计划呢?是中国吗?青衫老祖认为,这不是一个值得中国害怕的计划。应该害怕的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而恰恰是它的积极推动者日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这完全是一个出卖日本的计划如果不是日本想让美帝为其当“核炮灰”且得到美帝首肯的话。 首先,美帝为什么要对付二炮?原因是中国二炮是战略导弹部队,掌握着中国的核打击手段。对付中国二炮,等于准备与中国打核战争。而核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是确保相互摧毁。这就有一个绝大的问题,那就是美国会不会为了帮日本抢夺中国的钓鱼岛而与中国冒死打核战?!回顾美帝战争史,它从未因为别国的利益而出动过一兵一卒。由此可以推断,美帝给予日本的,完全是空头支票,顶多是为了表明支持日本的态度,故而选择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忽悠日本、吓唬中国而已。 中国神秘武器让世界哑然:美军火大腕都看懵了 黑夜,两军对峙。浓密的树林隐藏着一支作战部队,然而这支隐蔽完美的部队在敌侦察机飞过之后不久,就遭到了轰炸。 是谁给侦察机装上了“透视眼”,能让其穿透茫茫的黑夜和浓密的树叶发现了隐藏的坦克?这就是SAR技术的魅力:它能够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穿透尘埃、烟雾、树叶等障碍,提供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目标图像,是极其重要的军事侦察装备。 “正是基于此,SAR被誉为雷达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杨建宇教授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该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揽下这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这也是一个难题!”中电集团的贲德院士曾经这样描述过:双基难,双基上天更难,双基上天成像难上难。SAR由单基发展到双基,信息收集方式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双基SAR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反侦察和抗干扰能力,特别适合于对拥有强大自卫能力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略战术侦察。 目前,关于单基SAR研究,国内虽已经比较成熟,但仍滞后于国外,而对双基SAR的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国内许多SAR研究实力强大的单位更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我们能做出来么?杨建宇心里没底。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一包没了,接着第二包……杨建宇不停地思考着,在与团队充分讨论和长期的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承担起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团队要有出路,就要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具有敢于‘上天揽月’的勇气与信心”,他说。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利用遥感平台的移动,从一个小孔径的天线进行观测,通过信号分析技术,构建一个等效长天线,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率的雷达设备。其特点是分辨率高,能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这也是其与光学传感器相比的优越之处。而且,合成孔径雷达(SAR)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主要用于航空遥感测量、卫星海陆观测、航空航天灾害监测和评估、地理测绘等领域。 历尽种种曲折,团队在07年初,迎来了收获的时节。实验成功了,团队实验结果非常理想,试验数据成像率高达70上,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单位单基SAR试验30成像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功了!人们为一张“黑白照片”而欢呼!这可不是一张简单的“黑白照片”,它是我国第一幅机载双基SAR(合成孔径雷达)非同步成像图,看到它,我校电工学院杨建宇教授为首的“雷达成像”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此试验的成功标志我校在新体制SAR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首创 黑夜,两军对峙。浓密的树林隐藏着一支作战部队,然而这支隐蔽完美的部队在敌侦察机飞过之后不久,就遭到了轰炸。是谁给侦察机装上了“透视眼”,能让其穿透茫茫的黑夜和浓密的树叶发现了隐藏的坦克?这就是SAR技术的魅力:它能够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穿透尘埃、烟雾、树叶等障碍,提供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目标图像,是极其重要的军事侦察装备。 西方军工专家不相信中国成功:双基SAR雷达终于出炉 “正是基于此,SAR被誉为雷达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杨建宇教授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该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揽下这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这也是一个难题!”中电集团的贲德院士曾经这样描述过:双基难,双基上天更难,双基上天成像难上难。SAR由单基发展到双基,信息收集方式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双基SAR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反侦察和抗干扰能力,特别适合于对拥有强大自卫能力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略战术侦察。目前,关于单基 SAR研究,国内虽已经比较成熟,但仍滞后于国外,而对双基SAR的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国内许多SAR研究实力强大的单位更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