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6日晚,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结束部分政府部门长达16天的关门危机,并将美国从债务违约边缘拉了回来。这令“美国238年的良好记录”(美国富豪巴菲特语)得以为继,却将两党“谁先眨眼”的游戏极限时间刷新至“大限前100分钟”。美国的悬崖舞步越跳越玄。 “希望下次,不要再拖到最后一刻才解决。”当地时间16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短暂露面说这番话时,虽然竖着拇指,但难掩内心疲惫。英国路透社报道称,在共和党放弃将预算法案与修改奥巴马医保法案挂钩的要求之后,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81票对18票和285票对144票通过了结束政府关门和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 法兰西24电视台评论说,此时距碰撞“债务大限”只剩100分钟,而美国政府许多部门已经停摆16天之久,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又走了一次政治钢丝。 这份妥协达成的协议决定,为联邦政府拨款至明年1月15日,使政府恢复运作,并为政府关门期间遭强制休假的联邦雇员补发工资。 这同时,临时提高联邦债务上限至明年2月7日。此外协议要求,参众两院设立一个预算委员会,在12月13日前就未来长期的税收和开支蓝图进行谈判,并达成一致。奥巴马16日晚签署预算法案之后,白宫迅速采取行动,要求联邦雇员周四返回工作岗位。 “全球经济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该消息令世界银行行长金墉长舒一口气。美国股市16日大涨,逼近纪录高点。亚洲股市17日早盘也作出积极回应。然而,这场政治纷争的代价高昂。 标准普尔公司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政府关门导致美国经济至少损失240亿美元,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将下滑0.6媒体援引标普经济学家的话说,2011年这一幕就曾在美国上演,人们本期望政治家们能吃一堑长一智,但事与愿违。 路透社称,虽然奥巴马在这场预算战役中碰得鼻青脸肿,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他态度坚决,拒绝就修改医保法案进行谈判;而这对共和党人来说则是一次挫败,民意调查显示,他们遭到美国公众的激烈反对。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16日说,“这段经历是这些年我在参议院见过的最可耻一幕”。 “华盛顿没有赢家”,奥巴马17日警告,政治混乱将令敌人鼓舞,朋友失望。 美国媒体称,在躲过债务违约危机,结束政府关门之后,现在游戏进入“追查谁是最大失败者”阶段。 文章说,共和党把自己的政治品牌变成垃圾,奥巴马的支持率下降,美国则险些丢掉全球金融安全港地位。上周的盖洛普民调显示,国会支持率仅为11皮尤调查称,81美国人对国家走向感到不满。 这德国评论说,奥巴马最后避免了美国这艘“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但作为船长,他理应让船驶过寒冷的北大西洋。 美国是否就此安然度过危机?大多数媒体对此并不看好。美国媒体称,从议案设定的时间表看,国会两党未来4个月内在减支和社会福利项目上可能再度摊牌。 美国媒体分析说,共和党人在医改上遭遇溃败之后,可能在接下来的预算谈判中强化其他议题上的立场,两党能否在长期预算蓝图谈判中达成妥协非常令人怀疑。 这法国媒体称,谁都清楚现在不过是政治姿态,待到下一次“大限”来临,新一轮讨价还价很可能再将美国逼上“债务悬崖”。 16日,当被问到是否担心几个月后噩梦重演时,奥巴马的回答简明扼要:“不”。但在参众两院进行表决前,美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博纳的说法是,“斗争将继续”。有美国观察家称,游戏没有结束,这只是中场休息。 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党众议员约翰·弗莱明不无忧虑地说,“这将使我们进入第二回合的较量。”BBC北美事务主编马道尔认为,奥巴马的这次胜利将让保守派对他更为痛恨,使他在日后推动移民、枪支管制和环保等法案时更为困难。 德国媒体评论说,债务炸弹的引信延长了,但美国系统的慢性疾病并没有根治,美国病症随时可能复发,奥巴马不得不立即着手准备打下一仗。 新加坡媒体文章:世界是否进入了混乱的新时代?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政策犹豫不决显示情况确实如此。事实上,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苦果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但让美国不愿意再使用其军事力量——在“红线”被跨越时也是如此——也导致美国似乎不再愿意承担与其全球领导地位相称的重大责任。然而,如果美国不再愿意扮演领导角色,谁能取而代之? 中国领导人的表现,显示他们没有兴趣积极领导全球——他们公开拒绝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与此同时,尽管俄罗斯可能要继续维持其世界强国的假象,但它最近的行动显示它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阻挠美国——即使这样做并不符合其自身的长期利益。而欧洲面临着太多的内部问题,不可能在全球事务中承担任何重大的领导角色。 毫不奇怪的,领导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的效率。联合国安理会对叙利亚危机的无力反应,和世界贸易组织当前谈判的失败便是例子。这一局面颇似20世纪30年代,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所说的10年领导力真空——它导致全球公共品供应不足,加剧了大萧条。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和中国——只有这两个国家有能力领导全球——必须达成重大妥协,协调根本利益,让它们能够合力提供并保护全球公共品。 唯有稳定中美双边关系,才可以实现一个支持和平、分享繁荣的全球体系。 要达成这样的妥协,美国首先应该让中国加强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中的角色。
让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出任IMF副总裁是一项积极的举动,但接下来并没有更多的任命或举措来增加中国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应该被纳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根据这一计划,美国目前正与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谈判成立泛亚洲自由贸易区。将亚太地区分为两个经济集团——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另一个围绕着美国——将导致更多的相互猜疑和增加经济上的摩擦。 事实上,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于6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所指出,世界真正需要的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但美国若只是说说而已,而不真正把中国当成平等的伙伴,这样的经济合作就不可能实现。 美国的军事实力仍然远胜于中国,因此美国可以在不引起严重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支持这一伙伴关系。 讽刺的是,军事上的优势也可能削弱美国领导人做出此类让步的意愿,因为这牵涉到在平等伙伴关系下就安全问题的合作。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可以在不损害美国安全利益的情况下做出必须的调整。 以美国对台军售为例。如今,大陆和台湾合作关系紧密,削减军售不太可能威胁到台湾的安全,却对中美之间建立互信大有帮助。 问题在于美国总统——不管来自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是否愿意冒引起仍从与大陆对抗的角度看待台湾的人不满的风险。 如果美国做出这些政策改变,回报将是中国承诺尊重、扞卫一系列它基本上不曾参与制定的国际规范、原则及制度。 中国领导人应该不会认为这难以接受,因为若没有美国建立开放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不可能取得自1979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的。 平心而论,中国自2009年以来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可能显示尽管中美合作领导对全球都有利,但中国领导人仍不愿意致力加强现有全球秩序。 然而,意识到这新的强势姿态日益让邻国感到不安,并迫使美国加强对亚洲的战略介入,也意味着中国可能会决定重塑与美国的关系。一个重大考验是中国是否愿意接受东海和南海的现状。 悲观论者经常引用的例子是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导致了战争,并拿这段历史与今天的中美关系比照。 但全球霸主容纳新兴大国——英国接受美国的崛起——也许是更好的例子。 中国领导人在定义中国全球角色时,应该参考英国方式的成功——及德意志帝国傲慢外交的失败。 未来8—10年之内,美国不管军费怎么砍,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空军力量,都仍然会等于全世界海空军力量的总和,所以,美国的崩溃绝对不会是源于全面的军事失败。即使是8到10年后,如果离开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第二岛链之内),中国都不会是美国海空军的对手。 这一点,美国的情况与苏联非常类似,美国的崩溃,完全是核心价值观、文化、经济瓦解之后的一种雪崩式垮塌,换句话说,美国完全是被自己的重量压垮的,这种垮塌像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具有某种突然性,谁也无法阻挡,包括美国人自己。 就目前中美两国开始明确敌对关系的局势来看,中国以经济贸易作为软刀子,如水银泻地一般一点一点的剥蚀美国巨人的钢铁身躯,而美国方寸大乱,已经找不到对付中国的有效办法。更有甚者,从2010年开始,中国不断展示出自己的新装备和科技新突破,倒过来逼迫美国进行军事竞赛。 中国的中段反导一出,美国的NMD就立马显得逊色不少;中国一用导弹打卫星,美国立刻要求对太空军事化进行限制(过去这种无奈的呼吁只有中国才会发出);中国一出J20,美国的F22紧接着宣布无限期停飞,生产线也宣布关闭,并且赶紧搞了个X-37b来显示自己的领先能力;中国北斗初步建网成功,美国就计划升级整个GPS系统,再发几十颗更先进的卫星;中国探月行动初露曙光,美国就嚷着要计划登陆火星。 美国的这一系列反应,表明了在军事武器的装备和发展上,美国已经是在非常被动地来应对中国的追赶了,并且显得左支右绌、力不从心。并且从双方的财政状况对比来看,中国在武器系统的飞跃发展水平来看,赶上甚至局部超越美国,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军备发展,时间都在中国一边,美国落于下风已成定局。尤其让美国人觉得恐怖的是,中国最后全面压到美国,甚至不需要任何直接的进攻,既不需要军事进攻,也不需要经济封锁,更不需要使用倾销美国国债来实施金融定向攻击。 中国只要按照自己目前和平发展的节奏,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往前走,一点点的在国力上积累,一点点的在科技上突破,一点点的壮大自己,一点点蚕食美国人的国际空间,就会挤得美国人最后无路可走,毫无疑问,美国必定是最后的输家。 所以,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美国人一定不会坐以待毙,美国人图穷匕首见,一定是要主动求战。 美国求战,中国应战,这似乎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两个超级power的空前决战。 求战者为攻方,必携重兵远道而来,必求速战速决。而要在中国家门口速战速决,就要求美国对中国具有十倍甚至二十倍以上之兵力(大家都很友好、很负责任地商量好,为了保护全人类,你就是把我满门抄斩,我都不使用核武器,回头咱们就回家把所有的核弹头全部销毁,东风也好,巨浪也好,民兵也好,三叉戟也好,战斗部里全部换成手榴弹)。这对美国来讲,真真切切就是一个不可能。 既然美国不可能在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上战胜中国,那么,在这些地域以外呢?美国人可不可以至中国于死地呢?答案同样是不可能。 首先,中国不可能把主要军力投送到远离陆地支持的地区去自寻死路; 然后,美国用军舰封锁中国的各条重要航道,比如在中国鞭长莫及的印度洋、东太平洋等海域,切断中国的能源输入和产品输出,但是,这只能使中国经济形势趋于紧张而却不至于崩溃,对此,中国可以被迫使用经济内循环来缓解压力(中国圈定南海和东海作为势力范围,就是在为长期内循环做准备),当然,时间长了(比如5—8年),中国经济形式不可避免也会出现不可忍受的恶化,中国的社会平衡也会在内困外交之中趋于瓦解。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