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称,中日钓鱼岛之争已演变成两国总体攻防战,双方在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层面短兵相接,比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更加激烈。这场攸关两国国运的争斗,将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 据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出访土耳其,是其不足半年内第二次访问该国。实际上安倍访土耳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游说土耳其不要购买中国的导弹系统,令这项备受争议的交易再添变数。 香港媒体10月29日报道指出,中国向土耳其出售防空导弹,损害的是美欧军售利益,美欧进行干涉,完全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日本既不是这宗军购的参与方,也不是中东地缘政治的游戏方,为何要横加阻拦?安倍针对的显然是中国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报道称,安倍在反华路上急进,甚至高调打起了台湾牌,早前他打破常规公开会见台湾“驻日代表”,便是一个讯号,说明日本今后将利用“台独”、“藏独”、“疆独”等问题大做文章,其介入之深、资助之巨,可能超越北京想象。 10月27日,在日本埼玉县的陆上自卫队朝霞训练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日本自卫队年度阅兵式。在26日公布的一段采访中,安倍称日本已准备好用更加强硬的姿态应对中国。 报道指出,日本一方面将水搅浑,遏止中国国际影响力成长,另一方面又可借机提升影响力。日本政界期望打着“对抗中国”的大旗,获得美国对日本更大的政策松绑,包括日本修宪及集体自卫权等得到美国支持。对于日本的围堵挑衅,中国既要稳扎稳打,应对日本出招,同时又要紧盯日本背后的美国,咬住这个最主要的对手不放松。 香港媒体10月29日报道称,安倍28日出访土耳其,出访前夕,先后在日本自卫队年度阅兵仪式上和接受外媒专访时,发表露骨的制华言论,反映中日关系不仅跌至两国建交以来的新低点,双边关系也由政治恶化走向军事化,和解出路也愈走愈狭窄,不断加剧东亚地缘政治风险。 报道指出,如今安倍无疑是在进行一场抵御中国在东亚崛起的反制大博弈,而且选择了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借力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重建日本政治大国地位,摆脱和平宪法对内外防卫行动的枷锁,以“对等”而非作为“附庸”的身份,通过日美联手主导东亚地区秩序,他近日连番的制华言论已将此战略野心表露无遗。 香港媒体10月29日报道称,事实上,对于安倍的强硬对华路线,中方也在调整外交策略应对。中共新领导层上台后,致力强化睦邻外交,10月初,习近平和李克强前后脚出访东南亚,在打传统经济牌的同时,还祭出“地区安全牌”,希望与周边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 报道指出,24日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周边外交提升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要求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生根。此次事关“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全局的会议,以罕见高规格举行。中日周边外交博弈愈演愈烈。 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29日上午在记者会上说,中国“入侵”钓鱼岛周边领海的行为,“已落入和平时期和紧急状态之间的灰色地带”。他的这一表态把中日对抗再次做了程度和气氛上的拉高。 中日已经没什么可谈的了,有的只是相互攻击和警告。现在双方都固守自己的强硬立场,一边做谨慎的摩擦并试探对方底线,一边做一旦爆发军事冲突的最坏准备。 美国是中日之间挥之不去的影子,日本的挑衅姿态很可能部分受到了美国默许,但日本对美国将怎么支援它并无把握。中美日之间并非中国为一方,美日毫无悬念绑在一起那么简单分明,美国同时并没放弃“平衡者”的角色,即使中日发生军事冲突,以什么方式介入对美国也是艰难的选择。 只要美国不公开支持日本同中国作战,我们就需忽略美国的态度,集中力量压制日本的挑衅。日本虽然出语嚣张,但它实际上很心虚。否则日本高官就不会几乎天天都出来表决心,对中国说狠话。他们也就不会利用每一个机会要求美国就支持日本反复表态。 中方一直拒见日本高官,中国官方也只是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发言人出面表态,与日本首相及内阁部长不停向中国隔空喊话形成很大反差。中方已在心理上对日取得优势,日本为了刺激中国的注意,不断释放极端信息,撒泼耍赖。 日本搞“国有化”钓鱼岛偷鸡不成蚀把米,钓鱼岛由日本所谓“实际控制”的现状被中国打破。在中国的坚决反击面前,日本表现了软弱。日本现在要重构它的“底线”,防止中国在钓鱼岛维护主权的行动进一步升级。
由于中国现在彻底夺回钓鱼岛不太现实,这也不是中国当下的目标,中日双方围绕该岛的摩擦形成某种规则,暂时默认新的“现状”是可能的。 日本威胁击落中国无人机,高官发表对华强硬言论,某种意义上也是提高他们与中国妥协的要价。现在看来日本是要坚持口头上不承认中日存在钓鱼岛领土争议,但对中国执法船在钓鱼岛海域搞常态化例行巡航,以及对中国船只进入12海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日仍在进行意志对抗,这一对抗的结果会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中日相处的方式。 中国不仅要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中尽可能扩大对己方的有利,还要通过这件事给日本一个深刻教训:它肆意挑衅中国决得不到任何便宜,尽管有美日同盟,它同中国作对也取得不了优势。 中日这样对抗下去,就将成为战略敌人。但中美不会因为钓鱼岛冲突也走向战略敌对。中美要在全球开展的合作很多,日本是美国的棋子,日本没有力量反过来把美国变成它的棋子。 只要钓鱼岛地区的形势达不到中国的要求,只要日本人坚持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中国就应保持对日本的压力,让它难受。但中国没必要给自己加码,把教训日本的目标提得很高。那样中国就不是逼日本,而是逼自己。 日本高官还会对中国说新的狠话,让他们说去。中国需保持对日本施压的稳健和可持续,展现大国的力量和威严。中国还需同时显示自己的战略克制和理性,这样的中国将最终瓦解日本的意志。 安倍对华已强硬摊牌 欲和中国一决高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的言行再次使本来就恶化的中日关系再次推到风口浪尖。境外媒体分析指出,安倍内阁对华政策已经“摊牌”,明确而强硬,不再躲躲闪闪。 但中国在维护领土主权方面越来越主动,在军事装备上也越来越有自信,足可应对“回来了的”日本。 安倍内阁对华政策已经“摊牌” 美国媒体指出,安倍扩张日本角色的野心在本月的两次东南亚国家峰会上已经表露无遗。对于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领土争端中,他在公开讲话中明确站到了菲律宾一边。 美国媒体社论指出,日本对钓鱼岛争议立场日趋强硬。中国外长王毅9月间在华府表示,只要日本同意钓鱼岛有争议,双方就可坐下来谈。但日本外务省回应,钓鱼岛没有任何主权争议,并坚持双方谈判不得有任何前提。 美国媒体文章还指出,虽然上任时间不足一年,安倍晋三已经成为几十年来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首相之一。为了将日本从长达20年的经济滑坡中拯救出来,他已经大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政策,而且因为日本弱势首相连年更迭,日本在全球的领导力已经被削弱,安倍晋三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加主动的策略。 澳洲网指出,近来安倍晋三多次高调宣称,“日本回来了!”确切地说,应该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回来了。而且是气势汹汹地回来的,大有与中国一决高下的劲头。 文章说,“日本回来了!”很明显,这话是说给中国听的。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呢? 面对“日本回来了”的中国,已经别无选择,唯有引起足够警惕,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战。 新加坡媒体称,在中日关系因日本可能击落中国军机引发新一轮紧张之际,四艘中国海警船再度出现在钓鱼岛海域,中国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远海实兵演习也还在西太平洋如火如荼进行。 英国媒体指出,公布其首支核潜艇部队在海上执行巡逻任务,这是中国军方展现信心的最新迹象。尽管官方照片上的潜艇似乎是较早一代的核潜艇(隶属中国海军的北海舰队),而不是比较先进的晋级核潜艇(即094型核潜艇),但这样的装备在国内媒体亮相,还是反映了中国的信心越来越强。 文章说,在东海,中国舰船和飞机在挑战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控制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 “中国的行为危及和平。”在法新社的报道中,如此信口开河的言论29日从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嘴里冒出,显得火药味十足,他还给眼下的中日关系“定性”:中国“入侵”“尖阁诸岛”(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领海的行为,“已落入和平时期与紧急事态之间的灰色地带”。 日本学者说,小野寺的意思就是日中“离武装冲突仅一步之遥”。小野寺“没底线”的表白并非个案,这几天安倍带领日本右翼似乎要将“反华大合唱”进行到底。 日本华文资深媒体人蒋丰认为,安倍政权渲染“被中国欺负”的表象下,隐藏着修宪、行使集体自卫权、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等成为“正常国家”的野心,只要这些目的达不到,日本还会强硬下去。 是谁给安倍壮了胆?法新社29日给出的答案是:安倍已经把宝押在日美安保条约上。“走扩军路,日本没未来。” 日本媒体以社论的形式提醒“搞错时空背景”的安倍。不过,也有人嘀咕:成本代价能把日本拉回理性吗? 中日言辞行动剑拔弩张 是否会酿成冲突 外媒认为,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言语交锋激烈,两国关系再度陷入紧张,认为中日动武可能性不大。 【东京媒体10月29日电】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今天表示,北京在中日东海岛争中的行为正在危及和平。 小野寺说:“我认为中国在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水域的闯入行为属于和平时期和紧急状况之间的‘灰色地带’”。 几天前,中国国防部曾表示,如果像日方所说对中国无人机采取击落等措施,就是一种战争行为。 两国国防部门的言论似乎将中日之间的舌战提升到新的高度。 【东京媒体10月29日电】针对中国预警机和轰炸机连续三天飞越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空域一事,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29日强调:“这实属不同寻常。将进—步加强警戒监视。” 日中岛屿主权之争加剧。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周二指责中国的行为危及和平,并就可能发生军事冲突发出警告。 日本媒体此前报道说,安倍晋三首相已批准相关计划,在中国无人机不按日方要求离开日本领空的情况下,日方将予以击落。观察家注意到,日中岛争加剧正值日本举行大规模军演前夕。日本计划从本周五起举行投入3.4万兵力的防御和收复岛屿演习。 【台湾媒体10月29日报道】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28日报道称,为加强钓鱼台(大陆称钓鱼岛——本网注)等西南地区的警戒,防卫省考虑引进美国无人侦察直升机MQ-8,部署于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上,以提高监视能力。 【美国媒体10月28日报道】中国在与日本的岛屿争端中正在加强向日方施压,派遣船只接近争议岛屿,并指责日本领导人发表挑衅言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一说,近来日本领导人有关中国的讲话是—个“挑衅”。她以不寻常的激烈言辞指责日本政治人物言过其实。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说,东京不容许“通过武力改变地区现状”。这番话是出于对中国近来在岛屿争端中愈发自信的担忧。 【日本媒体10月29日报道】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26日在北京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这样的会谈也许会找到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会谈中,双方就导致日中关系陷入僵局的尖阁诸岛问题交换了意见。据说,王外长对于安倍晋三首相有关历史认识问题的发言表达了担忧。
自东京去年将争议岛屿“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高度紧张。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问题专家迈克尔·格林说,尖阁诸岛附近发生意外冲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但现在并非1914年”。 他说:“尖阁诸岛不同于萨拉热窝,它并非可能引爆整个东北亚军事冲突的导火索。即使发生意外冲突,也会迅速得到控制,不过冲突将对商业极为不利。” ,上周末恰逢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首次亮相,这再次展示了该国日益增长的军事自信。 【德国媒体10月28日报道】近日来,除互秀军事肌肉之外,中日双方言语交锋激烈,两国关系再度陷入紧张。但专家认为中日动武可能性不大。 德国的日本问题专家蒂滕认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台不久,而安倍领导的日本政府与民主党执政时期性截然不同。两国现任领导人都被视为强硬派,所以双方互相试探各自立场的界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就中日上周末以来的一系列举动,蒂滕对双方将很快展开理性的对话持乐观态度:“双方十分清楚,谁都离不开对方。” 他还说:“最新冲突应该很快会降温。双方秀出了各自的军事肌肉。双方都无法承受军事冲突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点习近平和安倍心知肚明。”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23日宣布,将于11周1日至18日在九州和冲绳县周边地区举行演习,目的是“维持与改善自卫队在武装攻击状况下的联合作战能力”,将操演“一系列岛屿防卫行动”,包括岛屿登陆联合作战。 法新社援引观察人士的话说,在该地区进行大量军事硬件展示将增大武装冲突的风险,任何一方的失误都会立即使冲突升级。 中日双方言辞和行动剑拔弩张,是否会很快酿成冲突?复旦大学专家蔡健说:“不能说(擦枪走火)可能性没有,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两国政府尽管目前有言辞上的相互攻击,或者还有一些实际行动上的表示,但从大的方面考虑的话,应该避免发生冲突和战争。” 这位专家说:“双方政府目前都很难后退,因为在国民以及世界面前,把—些话说得比较绝,可能就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不过,就像很多情况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迫使双方坐下来,可能各退—步。有时,危机也是机会。” 安倍不遗余力“狙击”中国 【香港媒体10月29日报道】题:全面狙击中国安倍不遗余力 中日钓鱼岛之争已演变成两国总体攻防战,双方在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层面短兵相接,比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更加激烈。这场攸关两国国运的争斗,将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据报道,安倍晋三日前出访土耳其,是其不足半年内第二次访问土国。实际上安倍访土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游说土耳其不要购买中国的导弹系统,令这项备受争议的交易再添变数。 中国向土耳其出售防空导弹,损害的是美欧军售利益,美欧进行干涉,完全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日本既不是这宗军购的参与方,也不是中东地缘政治的游戏方,为何要横加阻拦?安倍针对的显然是中国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安倍在反华路上急进,甚至高调打起了台湾牌,早前他打破常规公开会见台湾驻日代表,便是一个讯号,说明日本今后将利用台独、藏独、疆独等问题大做文章,其介入之深、资助之巨,可能超越北京想象。 日本一方面将水搅浑,遏止中国国际影响力成长,另一方面又可借机提升影响力。日本政界期望打着“对抗中国”的大旗,获得美国对日本更大的政策松绑,包括日本修宪及集体自卫权等得到美国支持。对于日本的围堵挑衅,中国既要稳扎稳打,应对日本出招,同时又要紧盯日本背后的美国,咬住这个最主要的对手不放松,如果最后能挑起美日内斗,则最为美妙。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