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热闹的“窃听门”事件让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许多隐秘曝光。其中,一个有着拗口称呼的秘密部门特别受关注,它就是“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缩写“TAO”),因此也被称为“淘”部门。据称,该部门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在渗透其他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获取目标国家“最好最可靠情报”。 以“网络开发”为名 据已知信息,神秘的“淘”部门建立于1997年,办公地点就设在NSA总部大楼内,厚厚的金属门将几间办公室隔离出来,武装警卫24小时守在门前。要想进入这片办公区,首先必须有特别安全许可,然后要输入6位密码,最后是视网膜扫描认证。三关全部通过后,警卫才会允许来人进入。15年来,它的名字几乎没有在媒体上出现过,它的相关资料也都采用高等级密码书写。偶尔有几个试图报道它的记者,都会被收到情报官员的警告:不要透露它的工作内容,否则……因此,15年来,“淘”部门一直隐藏在迷雾之中,直到被一个名叫“斯诺登”的美国人“晒”在光天化日之下。 “淘”虽然很神秘,其工作内容却并不复杂。据一位前NSA官员透露,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上网,“通过计算机网络秘密‘黑’入国外的计算机系统或通讯系统,破解密码,穿透防火墙,搞到硬盘上的资料,记录下对方计算机接收和发送的数据。很多重要情报就是这样获得的。”当然,NSA并不认为“淘”的这些活动是非法的黑客行为,还给予此类行动一个响亮的称呼——“网络开发”。 除了搞“网络开发”,“淘”部门还在总统命令下为破坏他国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系统的行动搜集依据,让美军网络战司令部在实施网络攻击时师出有名。不过,由于网络战司令部司令和NSA局长是同一个人,许多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家人”。 偷窥触角不断延伸 说起来,最初的“淘”部门只是隶属于NSA信号情报处的一个小组,但形势的发展让其成为信号情报处里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小组。目前,“淘”部门已拥有1000余名职员,包括黑客、软硬件设计师、电子工程师等各种技术人员。对互联网上的动静实施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监视。 近年来,除了设在NSA总部的“远程行动中心”,“淘”部门还逐渐将触角伸到NSA总部之外,在一些极为重要的美国情报监听站设立分支,即所谓的“迷你淘”。有消息称,远至珍珠港瓦胡岛上的NSA“信号情报拦截与处理中心”,近到美国本土的佐治亚州戈登堡监听站,都可以看到“迷你淘”的身影。一位匿名接受采访的相关人士介绍说:“他们总是不分昼夜地在网上寻找可供利用的目标。比如,通过截获的信息寻找可疑分子。一旦目标确定,‘淘’成员就会使用NSA编写的特别软件侵入对方的计算机,将对方硬盘内的数据全部取回,然后在其操作系统内植入‘臭虫’(用于监视的病毒程序)。这样,‘淘’小组就能持续监视进出该计算机的所有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负责“偷取”数据的“淘客”背后还活跃着一群提供技术支持的软硬件技术人员,他们分别隶属于“炸药”组(即无线通讯网络技术组,英文缩写TNT)、“基础任务技术组”及NSA直属“网络数据技术处”。此外,“淘”部门还拥有一支秘密行动组,承担着所谓的“线下任务”,即安排特工将窃听装置秘密植入他国的重要计算机或专用通讯系统。 受赏识成升官捷径 按照NSA的说法,自成立以来,“淘”已经搜集到关于他国政府或极端组织的海量情报,内容从政治、军事、经济动态,到间谍活动、武器研发,无所不包。“不仅琳琅满目,而且是美国情报界能获得的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 一位前NSA官员称,2007年,“淘”部门的600名“拦截操作员”曾秘密入侵几千台国外计算机,破解它们的硬盘保护密码,成功窃取电子邮件。据介绍,在这次被称为“树桩光标”的网络行动中,美军获益匪浅。借助这些情报,在清剿行动中挖出了100多个隐藏在巴格达的“基地”分子。同样是2007年,“淘”部门还搜集到一份重要情报,内容涉及伊朗是否在研制核武器。虽然目前无法得知该情报的内容,但“淘”部门因此受到表彰却是有迹可寻。 自从有了“淘”,每当碰到中央情报局吃不准的情报,美国总统就会说“去问问NSA的那个小组”。一位前NSA官员说:“它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而且是颇受高层赏识的独立王国。情报界其他部门不能去的地方、搞不到的情报,那些人都能掌握。”奥巴马担任总统后,“淘”部门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淘”无所不能,其成员也就成了高层眼中的红人。NSA中流传着一句“箴言”:想升官吗,想得到上司赏识吗?赶紧调去“淘”!据说,54岁的特里萨·什娅能当上NSA信号情报处主管,她曾担任“淘”组长的任职经历就起了很大作用。那时候,布什总统经常提一些难以回答的‘刁钻问题’,让中情局局长感到焦头烂额,但只要找上“淘”部门,这些问题却都能得到回答。特里萨·什娅因此进入高层视野,并在竞争主管宝座时获得了决定性支持。至今,NSA内部对“淘”稍有了解的人都在私下传说:“一进(小组)去,呆不了多久就会动一动。”说话时,他们的手指也会向上指一指。(黄山伐)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