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解放军发飙了!用武力逼停美军航母28小时

2013-11-23 11:1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0| 评论: 0

摘要:   台湾媒体曾曝料,说2007年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访港未遂后返回日本母港,但在行经台湾海峡途中,却被解放军的军舰和潜艇盯上,双方武力对峙长达28小时。   此报道立即被西方媒体转载。但美军太平洋舰队发言人表 ...

  台湾媒体曾“曝料”,说2007年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访港未遂后返回日本母港,但在行经台湾海峡途中,却被解放军的军舰和潜艇“盯上”,双方“武力对峙”长达28小时。

  此报道立即被西方媒体转载。但美军太平洋舰队发言人表示,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2007年通过台湾海峡时,“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近日,台湾媒体突然引述“权威消息渠道”称,中美2007年11月发生自1996年以来首度“军事对峙”。

  按台媒的说法,“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圣诞节访问香港未遂后,立即调整航向,穿越台湾海峡返回日本母港。

  2007年11月23日,“小鹰”号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水域后,沿着“台海中线”以东向北缓慢航行。

  与此同时,准备前往日本访问的解放军南海舰队“深圳”号导弹驱逐舰也在台湾海峡航行。

  素有“中华第一舰”之称的“深圳” 号导弹驱逐舰是南海舰队的旗舰,该舰具有强大的对海攻击和防空、反潜等综合作战能力。

  台媒说,“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等8艘美舰进入台海后,大陆随即调派一艘已在台湾兰屿附近海域活动的“宋”级潜艇进行监控,“深圳”号也被指示监控“小鹰”号。

  当时,“宋”级潜艇和“深圳”号驱逐舰在“台海中线”以西靠大陆沿岸跟随。

  台媒称,美军发现“遭到跟踪监视”后,“小鹰”号放慢航速,中国海军的两艘舰艇也“跟着缓行”,最后“小鹰”号“甚至停驶”。

  而中国海军的两艘舰艇也停下,而其中“宋”级潜艇是被一架P3C反潜机侦察中才发现的。

  这时,“小鹰”号“才得知”除遭到一艘水面舰跟随外,还有一艘中国的潜艇在水下跟踪监视。

  台媒报道称,“据传”“小鹰”号得知被跟踪监视后,曾“不甘示弱”摆出战斗姿态,舰载机升空,而中国的驱逐舰及潜艇也用“雷达锁定”“小鹰”号,场面一度“相当紧张”。

  这种“对峙”持续了28小时后,“小鹰”号才驶离台海,于11月27日抵达母港横须贺。

  台媒当时这一“曝料”恰值美太总司令基廷上将访问北京,因此,它立即吸引了台湾和美国部分媒体的眼球:台湾媒体表示,这次中美两军在台海“对峙”,应该是“小鹰”号“遭拒绝”停靠香港后“意外衍生”,整起事件与台湾无关,而是单纯的“美中角力”。

  美国媒体则以《据报:中国军舰叫板“小鹰”号》为题,引述了日本媒体驻台湾记者的报道,但同时表示,基廷上将访问北京就是为了加强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与沟通。

  美国资深时事撰稿人丹尼斯刊出长篇评论称:

  曾经伊朗的5艘小艇与美国3艘战舰在霍尔木兹海峡遭遇,引来了国际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布什政府的高度关注,而2007年11月发生在台湾海峡严重得多的中美海军遭遇,却既没有引起布什政府的关注。

  中美战舰对峙的性质很严重,尽管美国的战舰数量远超中国,但中国的战舰所载武器却能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能击沉美国的战舰。

  ‘深圳’号就装有4套反舰导弹发射器。更严重的威胁来自‘宋’级潜艇,‘宋’级潜艇在近海或者浅水水域作战中因其静音而有优势……

  尽管美国的航母战斗群的武器装备能轻松打败更多数量的中国战舰,但中国的潜艇和战舰仍对美国的‘小鹰’号航母有威胁,这远不是5艘伊朗快艇对美国战舰的骚扰所能相提并论的……

  有意思的是,当台湾和部分美国媒体把这一“事件”做得轰轰烈烈时,五角大楼却透露:“美国的一艘战舰很快就要访问香港,希望中国政府开绿灯。”

  而美国军方人士也表示,2007年“小鹰”号在台海停留长达28小时其实另有原因。

  除了当时美军解释的天气原因迫使整个航母战斗群不得不穿越台湾海峡外。

  还有“小鹰”刚结束了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菲律宾海域举行的联合演习,部分舰艇仍留在南海水域。

  因此,“小鹰”号专程在台湾海峡水域等待其中两艘舰艇,在两舰跟上后,整个航母战斗群一起返回日本横须贺母港,这才使得航母战斗群与结束演习北上的中国战舰恰好相逢在敏感水域。

  而这一情况就被台湾媒体“过分解读”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1 , Processed in 0.0467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