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超生不育拷问计生政策 政府表态不改变

2013-2-16 08:55|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为:港报:不会很快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参考消息网1月17日报道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王侠说,为稳定全国低生育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将长期存在。她驳斥了关于今年将放弃独生子女政策的猜测。   据香港《南华 ...

  原标题为:港报:不会很快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参考消息网1月17日报道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王侠说,为稳定全国低生育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将“长期”存在。她驳斥了关于今年将放弃独生子女政策的猜测。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16日报道,王侠表示,不会很快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模式。

  王侠说:“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逐步完善政策。”

  王侠还承诺,今年要全面推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计生部门还将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区)。

  目前,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县(市、区)覆盖全国60县(市、区),目标人群平均覆盖率达80上。

  对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陆杰华教授表示,政府的人口政策应该超越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数仍维持可持续增长。他说:“事实上,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过去若干年已有所放宽,很多地方政府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生二胎。”

  陆杰华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导致一系列长期社会问题,包括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对失独夫妻退休后生活的担心。

  报道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指责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性别比例失衡,以及杀害或抛弃女婴和有出生缺陷的婴儿等行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政府难以立即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他说:“由于人口众多和缺少耕地,以及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仍需要计划生育政策。”

  其他评论:新报称超生不育并存考验计生政策

  参考消息网7月5日报道 6月中旬,西北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一名孕妇因超生,无法凑到人民币4万元罚款而遭大月份强制引产。此事件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合理的讨论。近期互联网上广泛转载的一则新闻,更令这场讨论复杂化,也挑起了另一个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课题——人工受孕。

  据《联合早报》报道,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指出:因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促排卵药物的使用,上海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为例,2011年该院的双胎和多胎分娩率为2.38较前几年已经有所升高。

  专家估计,其他一线城市,包括北京、深圳等,双胎或多胎发生率会逐年提高。

  现在人们担心,因为对多胎妊娠的风险认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怀上多胞胎的孕妇不知道多胎给母亲和胎儿带来的风险,如果滥用辅助生殖技术及排卵药物“多仔丸”,后果堪忧。

  报道指出,双胞胎或多胞胎发生率会逐年提高,与大城市不孕人口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和气候与环境恶化等原因,据统计,中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已经占到育龄夫妇的1520而且每年以数十万的速度在增加。

  据国家计生委原副主任吴景春今年2月在一个论坛上提供的数据,育龄夫妇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5000万。她警告,中国的生育危机即将到来。

  近日,一对年过三十的夫妻到上海一所大医院接受了人工受孕。据丈夫说,一次人工受孕收费至少两万元,但该医院平均每天仍有24名不孕妇女接受取卵手术,进行人工受孕。目前上海共有十家医院提供人工受孕,据他所知,他们是家家客满,有些求诊夫妇排期长达半年。

  报道称,这种现象和因为超标生育被强迫堕胎的事件,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也反映出在如今的,因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生育的观念及环境差异也在扩大之中。

  最近,有位法官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论述中国的计划生育时指出,上世纪80年代,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富裕的时代,人口众多,对于有限社会资源存在争夺,因此当时中国宪法写入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30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与社会的深刻变化,当局有必要重新审视相关制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0 , Processed in 0.045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