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权力运作公开透明

2013-2-16 08:5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8|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为:高新民:找准改革突破口 让权力运作公开透明   在理论上探讨改革并不难,但实践中选择改革路径却复杂艰巨。无论怎样选择,都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路径选择应有利 ...

  原标题为:高新民:找准“改革突破口” 让权力运作公开透明

  在理论上探讨改革并不难,但实践中选择改革路径却复杂艰巨。无论怎样选择,都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路径选择应有利于稳定发展。虽然改革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但与平稳过渡并不矛盾。有的问题虽然更为重要,但如果容易造成大规模动荡,就不宜作为突破口。

  路径选择也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步骤。有些领域,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普遍感觉不到改革的迫切性;经济形势下滑时进行改革,其迫切性易于理解,但也增加了风险。选择时机,是把握社会心理、把握科学性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认为,改革的路径选择应以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扩大群众民主参与为突破口,特别是要建立制度化的民众参与决策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可靠基础。

  首先,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民生问题,但发展的成果不会天然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共同分享,需要社会调节。可以有激烈革命式的调节,也可以有和平民主式的调节。而后者,就要尊重多数人利益、同时保护少数人合理合法利益。

  这样,社会公正秩序,将不依赖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变化,而是依赖于制度化的参与。换句话说,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可以和平、渐进地实现社会公正。

  其次,发展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地的头等大事。一些地方发生抵制化工项目上马等群体性事件,问题就在于决策过程不公开透明,没有群众参与、民主讨论、深入沟通的过程。因此,转变执政方式,权力运作公开透明,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是当下的必然选择。

  第三,经济体制的改革归根结底是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问题,政府向服务职能转换,转变领导方式,确定执政党和政府的权限职责,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最后,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更是反腐倡廉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人心的基础。以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为突破口,通过以上重要问题的解决,可以形成良好局面,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可靠基础。

  其他评论:曹林:在解放思想中释放改革动力

  没有一个词比“改革”更能激起公众的讨论热情。这么多年来,改革一直是社会的关键词,是媒体报道、官员讲话、百姓热议、专家建议、网言网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这一波社会的改革讨论热,显然是十八大后带来的:一方面,新领导层的一系列改革动作让人耳目一新,让公众看到了高层推动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人事变动的换届周期,新人、新面孔、新提法,习惯性激起了公众对社会变革、制度革新、攻坚过关“啃硬骨头”的期待。

  回顾不长的改革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几次改革大讨论与换届基本重合和伴随。

  当然,讨论改革更深层次的源流来自民众的现实诉求,不少社会矛盾已经累积到不得不改的地步,改革走的基本是一条“先易后难”、“先民后官”、“先经后政”、“先下后上”、“先边缘后中心”的渐进路径,很多关键问题和核心矛盾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绕过去了。

  绕到今天,很多问题绕不过去了,绕无可绕,退无可退。所以正如领导层一再强调:长期执政安于现状终将积重难返,“精神懈怠”是第一位的危险,改革必须稳步向前推进。

  必须深化改革,不反腐败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上下已经形成共识。方向是清晰的,道路是明确的,都知道往什么方向改,走什么样的道路,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改什么”和“怎么改”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谁来改”,也就是需要寻找一个设计、推动和实施改革的动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下改革最大的问题,不是“说”,而是“干”。“干”需要行动,很多改革陷于渐而不进的停滞困境,就在于缺乏动力。改革大讨论,应该聚焦于寻找、激发和解放被遏制、被遮蔽、被压抑的改革动力。

  失去动力是改革最大的危险

  回望改革史,可以发现,每一波改革红利的释放,都源于背后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推倒了各种阻挡改革前行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松绑了被束缚的人性,激活了人们的创造热情。

  当初为什么要改革?最初改革所以能启动,源于自上而下改变现状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改革最大的动力。十年“文革”,政治浩劫,把国家折腾得精疲力竭,百废待兴,百乱待平,人心待收,从官方到民间每个阶层都厌倦了斗争、贫穷和混乱。

  这种自上而下改变现状的人心,就是启动改革的第一推动力。“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改革清除了“文革”遗留的观念障碍,邓小平复出大刀阔斧,于是改革高歌猛进。

  比如高考改革,就是在一种教育系统近乎崩溃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后来有人反思教育改革30年时曾提到,那种改革,不管怎么改,不管是什么样的改革方案,只要改革就能带来红利。很多改革,都是在这种“近乎崩溃”的基础上重建的。举国上下人心思变,人们的热情一下子释放了。

  再看第二次思想解放,也是在改革缺失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趋向保守,市场经济的发展遇到了观念和现实障碍。这一阶段改革的动力来自三方面:民众致富的欲望,资本创富的冲动,开放带来的外界压力——可这些都被“姓资姓社”的观念魔咒束缚着。

  邓小平南巡谈话带来的思想解放新风,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在经济上开始融入世界。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改革的衣钵,进一步冲破了“唯公有制论”,在边缘戴着镣铐跳舞的诸种资本被解放出来,民众开始全面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

  顺应着民众的期待和市场的诉求,党内务实开明的改革家们逐步在政治领域松动一些体制坚冰,为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这一波改革释放的生产力,支撑着经济高歌猛进了10多年。当然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纠偏。

  改革的接力棒到了今天,需要追问的是:今天的改革动力在哪里?都说改革,谁来改呢?今天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都与改革者本身相关。此前的改革,基本都集中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改革者利益无涉(甚至改革者本身因此受益,被改革者也是受益者),相对好改。

  可随着改革的深入,会触及改革者本身的既得利益,需要改革者向自己的利益开刀。当改革矛头指向强势既得利益者时,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昔日的改革动力,今天依旧存在,比如民众的诉求,资本的创富冲动,还有外部世界的压力。可变化了的改革参数是越来越大的阻力。阻力一方面在改革者自身的惰性,一方面在作为旧体制受益者的垄断利益集团的抵抗,当然还有社会的摩擦力。

  正如车的牵引力必须超过阻力才能前行,一个国家的改革要启动和前行,它的动力系统必须超过阻力,改革的正能量必须大过负能量。

  另一种改革动力还来自党内的危机意识:再不深化改革的话,长期执政条件下,一旦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就会暮气丛生、积弊日深,最终积重难返——我遇到过很多开明官员都有这样的危机感。

  可是,这种执政危机感在官场中是否成为主流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是否能转化为迫切的改革动力?

  因为面临失去动力的危险,一些经济学家以“只踩油门不挂挡”的描述来警示:表面上轰轰响,车子就是不往前走。不得不说,失去动力将是改革最大的危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0 , Processed in 0.0386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