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社评:扎堆的坏消息并非缩影 十八大后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大概是中国社会的总共识。但新年之后的舆论场上天天又都是坏消息,我们毫无疑问已经陷入这些坏消息的重围之中。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看自己的处境呢? 这些坏消息就它们本身来说,大多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同时出现在媒体和互联网上,“联合起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受,又出现了宏观上的某种不真实。微观上真实的东西经过挑选被集合在一起,就像把一大片果林里的坏苹果同时放到一个筐里那样,它们并非的缩影。 媒体的天性是喜欢报道坏消息,而对这种天性的“回归”,媒体经历的时间不长。中国公众适应媒体的这种偏好就更加缺少历练。或许可以说,现在正值中国信息传播新旧规则的转换期,也是各种“误传”、“误读”以及方方面面困惑最容易发生的时期。 的现实同很多互联网站首页所展示的既像又不像,它们所烘托的汹汹气氛多数情况下在我们身边感觉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和的,常常也会碰到问题,但不会因为过不去而绝望。 中国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在改善。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在改善,多数人的收入在增加,发展给中国人创造的机会总量和进步途径都变多了。仅拿2013年同前一年相比,很多城市又要竣工新的地铁,也会有新的民生项目启动。 媒体把所有问题挑出来,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但它也同时是在舆论中放大问题的过程。信息传播不太成熟的社会有可能受到这种放大的冲击,局部的情绪和对抗溢出事件,向全社会传染。 是巨型社会,现实分散而复杂,而舆论的集合性却越来越强。不平的事情到中国全境去找,即使中国在进步,它们也“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媒体上问题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中国现实的严峻性,而更多取决于中国媒体的开放度。 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既关注媒体上呈现的问题,也能跳出它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如果这能成为大多数人与媒体及周围现实的互动方式,整个社会就会更有定力,媒体放开手脚批判的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少。 媒体的逐渐转型必须在这种磨合中实现,公众的理性是所有变革的根基。在现代社会,公民个人的舆论能力和政治能力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国家的稳健改革和发展又是所有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既是这个国家的利益攸关者,也是这些利益最可靠的终极守护者。 在内外各种舆论激烈竞争的时候,读懂是件有挑战的事。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从来也没容易过,但却非常重要。人民越清醒,国家越难以偏离航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合力。 其他评论:社评:舆论不应将信访难题故意简单化 一北京媒体12月2日称,北京朝阳区法院判决河南长葛市10名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成立,截访人员获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当天否认此消息,并要求相关媒体道歉。媒体的最初报道和法院方面的否认都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信访已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成了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国家有明确的信访制度,另一方面因来京上访的人太多,出现控制来京上访人数的现实需求。 由于各地官员的政绩同来京上访人数多少直接挂钩,逐渐导致各地政府派人来京截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对上访人员非法拘禁、劳教等极端案例,一旦曝光必引轰动。 尽管上访人员中有冤者,也有很多无理上访、希望以此向地方政府施压获取特殊利益者,但舆论普遍把对上访人员的无条件支持当成“政治正确性”的箭头,因此截访者们长期成为众矢之的,昨天的假消息引起一片欢呼就是这个原因。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信访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今天的市场经济现实,当年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目标出现变异,被大量的具体利益争执冲得七零八落。信访制度大概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之一。 根本原因在于,信访制度赋予了每个公民上访的权利,它对地方和基层的治权开了个口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口子同时成为申诉不平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渠道。 两类截然不同的案子混在一起,中央信访部门很难区分,舆论也很难区分,区分了也很难处置,因而从政府到媒体,都对信访问题采取了简单化的应对。 中央每到两会等敏感时期,就要求地方控制来京上访者,从而对基层形成巨大维稳压力。这些压力逐渐被信访者察觉,并加以利用。媒体则要求保障信访者上访的绝对自由,从另一个方向给基层政府施压。基层政府变得里外不是人。 基层政权的权威是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构公信力的基础,当前的信访制度虽然展示了中央“联系群众”的一面,但对基层党政机构的形象造成越来越多的损害,对整个国家来说,它的负面性在逐渐超过它的正面性。 改革信访制度首先要下实事求是面对问题的决心。信访制度有利亦有弊,如果继续坚持它,就需同时接受它的利和弊,中央不能只要利,把弊推给地方和基层。 比如既然允许每个公民上访,而且明知市场经济会鼓励一部分人通过上访追求非正当利益,那么就不应把一个地方的上访人数多少与该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而只应与真正“冤案”的多少挂钩。 如果继续信访制度,北京就应为此承受一定的维稳压力,可以专门辟一个区域,容忍那里看上去有一点“乱”。如果社会对此逐渐习惯,这未必不是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体现。 总之信访不应成为社会的巨大维稳负担,它本来是法制水平较低时中国人保障各种权利的补充性手段,是好事就应办好,不能反而发酵、扩大官民矛盾和冲突。 我们不认为信访制度就应取消,但对它进行改革,增强它的辨识、判断和沟通能力,使之更适应不断被市场重塑的社会环境,却是十分必要的。 河南长葛市10名截访人员是否涉嫌犯罪,希望受理此案的北京市法院严格依法审理,不受一些部门的影响,也不屈从舆论的压力。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则应把信访工作的复杂性向公众解释,谁也不应为了私利而把当前的这个大难题故意简单化。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