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社评:在动态梳理中重现新闻实景 围绕“新闻自由”的网上争论近日因《南方周末》风波又趋活跃。其实这个争论实际贯穿了新闻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一些人认为同西方媒体比起来,中国就是“没有新闻自由”。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具有现实意义,各国的新闻报道都有各自的边界和禁区,比如的媒体都不能歧视黑人,不能攻击犹太人,不能违背美国的国家利益等等。 我们试图跳出这个争论框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一个动态的梳理。 首先新闻自由是个有目标指向的原则吗?大概是。那么最大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吗?很多人大概也会同意。新闻自由做不到毫无底线,这从我们在生活中说话不能毫无底线有类似之处。新闻的自由度应当同社会的需求大体对应,但要额外富裕一些,既实现大平衡,又保持对社会的鞭策和激励,推动它往前走。 改革开放前,完全的计划经济决定了当时的政治面貌,几乎没有给新闻的自由发挥留下什么空间。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各种新元素不断涌入社会生活和大众政治。这种变化催生了都市类媒体的诞生,人民群众的各种不满纷纷出现在媒体上。
互联网传入,它的开放性首先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媒体的表达和监督功能。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相互刺激和竞争,舆论的批判性越来越尖锐,并渗透到社会的大多数领域。时至今日,媒体已不难做到推倒一个腐败官员,揭露一个基层政府掩盖的丑闻等。 这个过程中,政府总体上表现出了顺应的态度。这种顺应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现实主义的接受和适应。媒体进一步开放的压力从未在这个过程中缺席,如何处理它们对政府始终是陌生的,中间出现不少磕磕绊绊,但回头看,它们都是小插曲,新闻管理从未在中国社会内部酿成大的冲突。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只有党报和极少数广播电视台,直到今天中国成为全世界多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如此翻天覆地的新闻环境变化是在平稳中过渡的。我们如何看这种平稳呢? 根本原因是,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和大众政治的变化同步进行的,新闻与国家现实相互催生,也相互消化。像如今微博里的舆论表现,倒退几十年完全不可思议,但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承受并消化它,因此它在过去“十恶不赦”,但在今天却益大于害。
然而今天媒体仍有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中国不允许正规媒体攻击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国家国体是宪法规定的,严重违宪的攻击即使未来大概也不会允许在正式场合出现,这在西方也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媒体今天做不了的,是社会(包括政府、机构组织和民众)目前的承受力还不够,这些领域将继续发生很多具体的摩擦,新闻管理机关实际是这种摩擦的协调人。 的新闻管理不可能只是“对政府利益的保护”,这样看问题未免过于简单。动态地看,中国的新闻管理是在国家发展和新闻进步之间做高难度的平衡把握,它需要促进新闻的繁荣,同时保障这种繁荣与国家的全面繁荣是正向关系,而非对立和冲击性的。 新闻显然有加快进一步开放的空间,而且事实上它正在中国发生着。我们拿两年这个时段的前后做对比,中国媒体今年初发生了针对“闯黄灯扣分”的激烈争议,并且迅速收获了效果,这在两年前是不可能的。 的社会变革和新闻变革都在继续加速,我们应保持这个速度,也珍惜两者之间的协调。不断改革、完善中国新闻管理也是这种协调的现实需求。只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创造性的,中国的媒体发展之路就必然充满创新。西方成熟媒体会为我们提供材料贡献,但中国媒体的设计和修正过程都不可能从头到尾打上西方的烙印。
社评: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官方微博昨晚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南周新年献词“被改动”事件近日在互联网上扩散,有南周编辑称见报稿出自广东省委宣传部。昨晚南周的这条官方微博,把事情起因做了澄清,真相与前些天互联网流传的版本完全不同。另据环球时报通过自己的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 但在昨晚,微博上又有人贴出与南周官方微博对抗的南周部分人员签名信,看来事情尚未完全平息,南周内部似出现分裂。 南周风波近日发酵,但仔细看,最积极在网上扩散的人除了有一些目前在南周工作,很多是早就离开《南方周末》、与该报系如今已没什么关系的人,还有一些微博活跃人士。他们在现实中很分散,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最新支持者是远在的陈光诚。
这些人提出的要求很激烈,表面上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实际上谁都看得出,他们的矛头指向了与媒体有关的整个体制。 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有一个常识是:在今天的社会政治现实下,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心中向往的那种“自由媒体”。中国所有媒体的发展只能是同中国大现实相对应的,媒体改革必须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媒体决不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区”。 所有媒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细节,但像《南方周末》这样出了风波时,它的大走向最终一定不会是一个“意外”。它的结果一定会展示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的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 即使在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会选择同政府公开对抗。在这样做,一定更是输家。一直以来有一些外围人士试图推动中国个别媒体搞对抗,他们是在坑这些媒体。
近日微博上流传过一些落款“南方周末编辑部”的抗议信,但它们都不是通过《南方周末》官方微博发出来的。以《南方周末》昨晚官微的声明做参照,整个事件看来在最初阶段就被扩散者造了假。这实在不应该。 外部的一些人愿意看热闹,如果有媒体公开对抗现行体制,这可比什邡或启东的环保性群体事件“好看”多了。如果有一家媒体真这样做,而且做成功了,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能给一些人带来太多政治遐想。 但这只能是虚幻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根本没有支持这样做的社会基础,全社会的真正注意力是搞经济,发展民生,社会不希望国家前途有变数,毁了平静生活。 在一个真正动荡的社会,某个人自焚,某个小群体抗议,甚至在网上编个谣言,都说不准成为一个惊人的开始。但现实的是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那个“要出大事”的中国是一些人凑到微博上编出来想出来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