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老化,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大多背井离乡,蜗居城市。这种青年中呈现出的“离农化”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有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年轻农民工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我们的乡村怎么了,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 观念: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在家乡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农村学子坚守的信条。农村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这是改变命运的最直接的办法。他们把在城市立足、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青年不爱农村成了一种主导的情绪。
一是思想上厌恶农村。“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因为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农村青年内在精神与城市贴得很近,而与乡村、土地隔得很远。“他们对土地、对乡村、对自身的文化没有兴趣,没有完整感知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存在,即使出生在农村,也不愿意当农民。” 二是教育上远离农村。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体系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着强烈的“离农化”倾向。仅从教学内容上看,死抠书本,与农村、农业、农民缺乏联系,农村学生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更不熟悉农业的基本知识。 三是目标上背离农村。读书就是要走出农村。以离家乡远作为“出息”的标准,越有能耐越远离自己的家乡。“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对于一些年轻学子、“知识”青年的回归,不少村民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回归”成了“无用”的代名词。对于那些生活在村里的老人来说,一方面希望年轻人在家,自己有一个依靠;而另一方面,各家出门在外的子女却又是最好的谈资——家里有人在外当大官、挣大钱、做大事,那是最值得炫耀的事。
事业:“大有作为”的地方难有作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但是,目前农村给予年轻人挣钱和发展的机会太少,直接进入农村建功立业的机率不大。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最重要的是根据其收益来取向。目前农民种地的收入太低,完全靠种地根本不能维持一个农村家庭的基本运转,更不用说发家致富。 二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得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过剩,年轻人回乡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缺少发展的空间。 三是缺乏发展必需的原始资本。在农村,虽然也有一些人扎根创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但是,认真看看他们的成长历程就可以发现,他们中相当部分人都有外出打工经历,先学到了一些技术,有了资本的积累之后,再回乡创业发展。所以,年轻人要发展,首先还得走出去。
环境:在逐步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变 近些来来,虽然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速,农村环境有了改善,但却没有根本改变。生活质量与城里相比,差距还很大。 一是乡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阶梯上能够爬到多高的最重要因素。然而乡村的师资水平差、教学条件差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农民从小就没有得到和城市市民同等水平的教育,在家种地毫无科技含量,想找个好工作没文化。因此,为了下一代能读好书,将来能够有出息,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走出乡村。 二是乡村的生活设施不太方便。尽管乡村的交通、医疗、购物、通讯、养老等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三是乡村的文化不丰富。乡村人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下班后去上网、进影院、唱卡拉 OK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他们的文化生活几近于“荒漠化”。一些农民感叹说:吃不愁穿不愁,一到天黑就发愁。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与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在乡村打牌、喝酒、赌博成了风气。 留不住年轻人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让年轻人留在农村,激活农村人气,推动农村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目前,党和政府正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环境,其目标就是想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生活。在城乡统筹的大环境下,眼前最重要的是为年轻人创造好的环境,在农村建功立业。比如,通过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设立、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年轻人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也只有让年轻人在农村建功立业了,发展致富了,才会真正扎根农村。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