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夏光: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加强制度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任务。 制度建设代表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如果说生态环境质量代表了生态文明的“硬件”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制度则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理论上讲,我们靠“砸钱”也能搞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但如果不能同步实现人的素质提高和制度的进步,即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也不等于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红利”。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不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大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号召和倡导上,必须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定型和有效的制度,提供持久的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部署,必须长期奋斗,为了不使这一进程因领导人的更换而中断或反复,必须有坚实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除了坚持实施已有的有效制度外,还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制度和完善已有制度。 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目的是保证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切实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具体决策,一个有效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可以从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的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
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建立和完善法治管理制度,目的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基本上做到凡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调节和管束,达到“因人人受制而致人人自由”的境界。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他律”体系,我国目前的资源环保政策法规体系虽已基本成型,但距离这样完善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目的是构造全社会的“自律体系”,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制度创新应避免两个误解:一是为创新而创新,搞花样翻新,二是不断提出新创意而忽视对原有制度的完善。
其他评论:贾卫列:建美丽,需打造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层次和活动,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卫报》曾刊登过一篇评论,它认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人把世界引入了信息文明,中国人将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 20世纪以来,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一直呈指数增长,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支撑工业文明大厦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天人”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启了世界环境保护史的里程碑,以后国际社会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但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才真正将人类未来的发展模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型,把人类带进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一个结构复杂、秩序优良的社会制度将在全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将主导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一方面能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会被“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的美景所环抱。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经济建设主要是指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加快生态产业建设的步伐;政治建设是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总结、概括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指导社会成员的生活,规范人们行为,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则是在超越传统工业文明观的基础上,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建设是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和谐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环境建设是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做好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国际层面需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倡导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和协调;政府层面主要是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企业层面是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公众层面主要是践行低碳生活,实现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其他评论:港媒: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折射 香港《明报》11月13日文章 原题: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折射 自从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宣示后,生态文明、美丽已成为内地的政治热词。 而现实中,的生态答卷离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差距尚远。 根据《自然》杂志最近引述的一项海洋调查研究资料,中国近90沿海城市周期性缺水。与半世纪前相比,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73珊瑚礁减少80沿海湿地面积减少57 城市同样面临各种生态危机。如房地产开发热潮下的海南,不仅海岸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被称为海岛之肾的湿地也出现生态危机。 再如近期媒体踢爆的东莞多镇濒破产的现象,从表面看是产业转型失败,实际亦与资源过度开发有关。有小香港之誉的樟木头镇转眼沦为东莞便是此例。有悲观之见认为,正因为环境问题,作为香港后院的东莞也逐步失去了投资价值。 国在,山河破。这是一位内地女作家的感喟,近20年后仍有写实意义。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