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慕朵生:希望《泰囧》助推电影崛起 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有史以来首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国产电影,并极有可能超过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13.8亿元的大片《阿凡达》,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这应该成为助推中国电影崛起的新开始,中国电影人应借此东风,再接再厉。 这些年电影票房收入与日俱增,但吸金能力与电影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全球票房榜前20名几乎都是美国电影,其中第20名《精灵旅社》票房高达3.1亿美元,是《泰囧》目前票房的两倍。究其原因,这既和美国与商业主义融为一体的软实力独步天下有关,又和美国电影善于融入英雄主义、积极奋斗、正义感等所谓“美国梦”有关。久而久之,美国电影成为构造美国实力的重要元素,所以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的表皮是中国元素,但内核却早已“美国化”,成为承运美国价值、观念与文化特点的载体。
相比之下,电影还很缺乏价值与文化承载功能。即便是票房、口碑均上佳的《泰囧》,虽然鼓励人们放弃尔虞我诈的商业竞争,发现和回归善良的人性,但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真实性的表现力仍稍欠火候,最终只能博人哈哈大笑,很难带来深入思考。此外,中国电影创新也严重不足,所拍“穿越剧”无不是穿越回过去,而电影则往往是穿越到未来———2009年拍摄的《2012》,甚至引发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慌。 事实上,《泰囧》能否走出,走向世界,尚是未知数。经常通过看电影学汉语的留学生威斯特尔森告诉笔者,《泰囧》里的有些搞笑情节太生硬、太夸张、太“中国化”,不是太好懂。相反,他非常喜欢成龙执导并主演的《十二生肖》,认为故事情节很流畅、很幽默,并且很“国际化”,因为功夫场面很给力、很刺激,符合西方人对中国神秘历史和功夫文化的预期。
拍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是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须知,2011年中国拍摄的791部影片中仅有52部销往国外,其中在只赚取不足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相反,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影片,动辄就赚取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票房收入———这是一个十分囧的现实! 因此,当《泰囧》火爆、连创佳绩的时候,人们对国产电影重燃希望:一是阻击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避免中国电影市场成为电影的殖民地;一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生动而又直观地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打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推动电影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西方人的欣赏口味,而是在“中国化”与“国际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和互动,或说是用“国际化”打开世界市场,用“中国化”承载“中国梦”。就此而言,新一代中国电影人任重而道远。
其他评论:除了女星礼服,华语电影还剩什么? 又是一年戛纳电影节热烈进行时,又是华语片无一入围主竞赛单元,又是一批电影人纷纷前往赶集,叫卖自己的新片。只是相比往年,这次中国电影人叫卖得更加来劲,嗓门也更加洪亮。华人女星在红地毯上亮相穿戴的时装和珠宝,几乎成为媒体唯一能谈论的话题。对华语电影而言,戛纳已彻底沦为一笔生意经,一场时尚秀,但无关电影艺术。 不必再提张艺谋、陈凯歌,不必再提《霸王别姬》、《活着》捧回金棕榈大奖之类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现实让人尴尬得无地自容,也让每一个热爱华语电影的观众感到百无聊赖。华语片已经不是第一次集体缺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了。就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柏林电影节,华语片已经玩起了失踪,连入围参赛资格的影片都没有,遑论斩获国际大奖。幸好观众已经习惯华语片的这种“低调”表现,对其也不再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兴趣。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不妨碍电影人奔赴戛纳,至少那里还可以做生意。古装武打片仍然是屡试不爽的抢手货,利用中国元素来吸引外国片商的眼球,已经成了烂俗的商业套路。陈可辛导演的《武侠》从片名到内容,卖的就是中国元素,据称已经销售出了全球版权。《龙门飞甲》、《白蛇传》走的也是类似路子,把多年前已经拍过的经典武侠片重新炒一遍,再卖到国际市场,顺便为国内上映作一次热身宣传,就算是大功告成。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也不妨碍华人女星们去戛纳显摆。从一个月前开始,一些华人女星将以何种造型走红毯,就被国内娱乐媒体反复炒作。这区区几十米红毯走起来真不简单,女星们准备礼服时就像打仗一样。范冰冰去年靠龙袍礼服抢眼,这次又故伎重演,穿出了更惹眼的仙鹤礼服。李冰冰一边强调不要把电影节变成服装秀,一边在一个月里试穿了300套礼服,为自己在戛纳亮相作准备。媒体也很无奈,既然没有华语片参加竞赛,除了报道这些女星的礼服,还能报道什么呢? 可能还有人记得,前年有四部华语片同时竞赛戛纳,似乎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实,那四部华语片全是境外投资,压根儿跟华语电影圈没有瓜葛。如今华语电影人一股劲儿往商业大片和票房狂奔,他们擅长于把孔子拍成老干部,把关公拍成黑帮杀手。指望这类电影摘得戛纳金棕榈,岂不是痴人说梦?但是,陈可辛、张伟平却还在戛纳信誓旦旦,声称各自的电影都要问鼎奥斯卡。这话不知道他们自己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作者:周南焱)
其他评论:导演还没悟懂贺岁电影的魂 媒体报道,今年贺岁档期历时4个月,将先后有近50部影片扎堆混战。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内地票房将达60亿元,其中贺岁电影票房20亿元。这档贺岁电影鏖战,可谓中国电影票房高地抢夺战。 览观这档贺岁电影上映初期状况,国产影片总体表现是“冲高走低”,《花木兰》、《我的唐朝兄弟》、《跳出去》、《熊猫大侠》诸片不仅远未能兑现票房预期、不少甚至是档期未满即匆匆撤片,做了票房“炮灰”;《刺陵》和《风云2》尽管用周杰伦和郑伊健、郭富城等新老明星号召票房,但不仅票房惨淡,且口碑不佳。只有《三枪拍案惊奇》或虚或实地再度演绎着“票房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的“张艺谋电影神话”,但紧随高票房而来的还有观众、学者一边倒的詈骂。以已见的开局而言,这档电影贺岁战,将是一场 “有战无胜”的纯粹消耗战,它既无谓地消耗电影资源,也无情地消耗观众对国产贺岁片的期望和信心。 幸好香港电影《十月围城》给在“ 炮灰”与“骂名”之间无地自容的国产贺岁片带来一缕亮色。这部冒险触碰现代革命史题材的贺岁片,将一个看似过于沉重的历史主题演绎得票房口碑创双高,殊为不易。据称,该片导演陈德森执着于这一题材十年磨一剑。影片也确实能看到主创人员对艺术和观众的一分尊重。当然,《十月围城》本质上依旧是一部贺岁娱乐电影,秉承了香港电影的“动作贺岁”传统。但坦率地说,直至今日,内地导演还没有展示出能够拍出《十月围城》这样融合娱乐和严肃为一体的大片的实力。即便是此前的国庆档大片《建国大业》,虽集百余明星于一炉,赢得过4亿元的票房,但留给观众的观影感受,似乎不过是“明星幻灯片”。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