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佘宗明:“向马云致歉”为何引争议 12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2012年民营企业峰会上,浙商马云因迟到被聚焦。马云致歉并解释,路上拥堵太久。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听后,向马云致歉:“交通拥堵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并承诺要在5年内治堵。(12月27日《东方早报》) 马云因遇堵迟到,原本是峰会上的“花絮”,可它引发的后续剧情,却极具看点:省委书记为此致歉,并作出治堵承诺。
按理说,地方主政官员承诺治堵,于百姓而言,无疑是好事一桩。只不过,它激起的舆论反响是多面的:既有认可,也不乏质疑声。认可源于“治堵有了眉目,可被期待”;而质疑,是因为在当时语境下官员道歉和承诺的对象,显得有些含糊:看起来,更像是向马云的即兴示好,而非对市民的庄重承诺。 官员为道路拥堵致歉,却引发“权利落差”的焦虑,原因不难想象。交通堵塞,遭罪的岂止是马云,更有万千市民。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众很少听到官员向平民的道歉,抑或对应的官场问责。马云被堵,却能换来致歉,难免让人“羡慕嫉妒恨”,感到心里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感,当被理解:公共服务“看碟下菜”,给名人VIP待遇,并不少见。前不久,许鞍华被盗案中,警方破案神速,就被斥为“给名人特权,对其额外关照”。而官员给马云道歉,自然也会令人衍生“权利不对等”的直观感受:莫非名人遇堵和百姓遇堵,待遇不同? 省委书记抛出治堵承诺,未必是对马云的“选择性优待”,或许只是因时制宜——马云遇堵,导致峰会推迟,就像一个应景的新闻由头,引出了“交通拥堵严重”的现实命题;省委书记就此表态,是礼节性的及时回应,更是在特定时间节点下的决心表露、计划公开,而这也跟“优化发展环境”的会议主题吻合。 但它的镜鉴意义不言而喻——公共治理,当着眼于对民生的普惠性,不应只面向名人,将权利进行尊卑排序。
其他评论:乾羽:公众为何对马云获道歉醋意十足 在26日举行的2012民营企业峰会上,马云因为堵车迟到。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听后很重视,随即向马云致歉:“交通堵塞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表示要在5年内治堵。(12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对此道歉,民众又不淡定了:自己也曾被堵过,为何没有人向自己道歉?所以不禁疑惑,马云的遭遇是否又是名人超级待遇?此前,类似新闻实在是太多:人丢自行车,被高度重视;导演许鞍华丢电脑,被高度重视;杨锦麟打车被宰,被高度重视……当民众遇到类似情况,为何从不见被重视? 在城市生活中,拥堵是个老难题。若非名人效应,城市拥堵绝不会引发如此高度关注。但若说此次马云获得道歉就是超级待遇,或言过其实。马云被堵后获得领导的道歉,与特定情境有关:一是获邀嘉宾因为堵车迟到,作为东道主当然需要客套寒暄;二是迟到的议程设置既然提了出来,作为地方领导当然要表个态,这个表态的对象既是马云,也等于向全社会做了个庄重承诺。只是,或许民众并没有意识到。
所以,马云的道歉,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或可看成是次顺畅的互动,把实际问题提上了议程,把公众的诉求通过一个切入点完整地呈现出来。如果5年之内拥堵的情况得到了整治,这场互动当然是有益的。当然,想必没有马云的迟到,交通拥堵的问题也会在当地政府议程之列。此次互动,只不过是让公众看得更清楚而已。 当然,如果把公众的质疑心理,完全归结为敏感也不够客观。因为,质疑中还包含着一种期待:民众期待自己也可以成为马云,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列入公共议程,获得高度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堵路,只要与个体权利和公共生活有关,都可以进入媒体和政府的视野。并不会因为他们没有显赫身份,就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冷落,在权利救济中遭到疏远。
现实世界里马云只有一个,其新闻价值、社会影响是普通民众无法比肩的。但如果从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就应该认同: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马云——他们可能面临相同的问题,他们拥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当马云被堵获得道歉时,人们真心地希望自己也可以获得道歉。 所以,在解读马云被堵获领导道歉的新闻时,既要看到公众的情绪化心理,也要看到公众的内心诉求。如果,只看到公众的不理性,把公众的牢骚当成是情绪发泄,就会忽视公众的真正诉求,让公众觉得自己真的被疏远,属于被忽视的大多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