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评:问题的重要性不能由互联网排座次

2013-3-11 21:08|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全国政协大会昨天开幕,两会代表委员的大量议案提案开始在媒体上喷涌。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各种民生建议,比如对工薪阶层免征个人所得税,重要节假日免费坐火车,给每个城镇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政府改变对职业教 ...

  全国政协大会昨天开幕,两会代表委员的大量议案提案开始在媒体上喷涌。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各种民生建议,比如对工薪阶层免征个人所得税,重要节假日免费坐火车,给每个城镇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政府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资助方式,把一些大城市的二级医院改造成老年护理院等等。估计接下来媒体对民生议案提案的报道还将更热烈。

  很难说这些议案提案被媒体选中突出报道,其附加的社会情绪都是什么,是不满,是期待,或者真是所谓“媒体的炒作”。但这几年两会期间舆论的兴趣如此具体,不是偶然的,它预示了现阶段社会治理的展开区间,以及我们急需破解问题的细致程度。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形成社会方方面面的“粗犷”跃升。强大的中国大体成型,但有点像有房顶有窗户但没怎么内部装修的“毛坯房”。它让人欣喜,但住着又不太舒服。这既包括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也包括中国的软环境。

  然而又不是可以安稳下来一门心思搞“内部装修”的国家。中国发展的战略线条远没有画完整,国家需要将有限资源在大战略和民生细节之间不断做到分配的平衡。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快速觉醒,相对于人们的要求,中国的改善永远显得姗姗来迟。这是国家治理很容易迷失在各种问题迷宫里的阶段。

  当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很具体问题上的时候,它通常只是一个媒体事件,并非意味着它的真实重要性达到了它所显示的样子。什么具体事最吸引人的眼球,媒体设置的偶然性相当大。只有当这样的关注反复出现并且在舆论中不断连成片时,它们的战略紧迫性才是真实的。

  现在的社会治理重点是发展民生,这就是被舆论反复印证的。民生需要国家的巨大财力投入给予长期支持,这也应被看成定论。但这同用国家战略性力量投入对一两个舆论热点性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两回事,国家战略不应随着舆论的即兴发挥起舞。

  舆论总是对具体问题更感兴趣,这是舆论自身的规律。这在很多国家把政府精力拴在了一个个具体问题上,中国也肯定会朝这个方向移动。但中国如果能在这方面不走得太远,将给这个国家多保留一些战略注意力的完整,保持国家在各个方向上力量布局的稳健,扩大国家治理的弹性。

  具体问题需要逐一解决,但它们在国家各种问题中的排位不应轻易变化,尤其这种变化不能由互联网来决定。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尽量细致,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同民意的直接互动。与此同时,它们能解决到何种程度,只能与社会的真实能力相对应,而不可能完全取决于社会相关群体的愿望。

  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细致装修”的历史性展开,但体制上的改善和各种战略性进展仍有着关键的支持作用。我们相信两会期间的具体建议都有着不同程度民意的真实性,但它们的轻重缓急更多不是主观的、媒体一时呈现的,这样的顺序是客观的,需要站在全中国人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点上才能真正看清。

  其他评论:社评:两会,让意见响起来,让主题坚持住

  两会在即,社会的各种意见表达再次进入高潮。这印证了两会政治参与的高度活跃,也为人大政协如何分配会议期间的注意力带来一定考验。

  来自舆论场的很多声音是围绕民生发出的,但也有一些政治性的,比如一些人联名要求加入涉及人权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有人联名提出允许同性婚姻,四个重大节日免费乘火车等等。

  类似声音在互联网上都已让人耳熟能详,但它们试图进入中国立法机构年会的视野和关注,又是意味深长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似乎已经走过多元化的朦胧期,逐渐清晰可寻。

  多元化不会是轻松的游戏,它有可能导致利益分化的不可逆,而要避免这一后果的出现,社会就要伴随多元化进程不断有能力营造共同利益,使围绕后者的关注和争论处于主导地位,维护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团结。

  两会期间的尖锐话题今后只会越来越多,两会应接受各种言论的洗礼,但两会本身决不应碎片化。两会吸引了方方面面问题的大汇集,但又不应被这些问题淹没。两会的主题应当坚定不移,因为这些主题都是对中国国内外形势的战略性应对,直接或间接与民间的各种诉求发生着联系。

  民间的诉求都有各自道理,至少对提出者的圈子是合理的。但它们未必就有两会级别和当务之急的合理性。有些事情虽然在互联网上容易炒热,但这与民间的实际关注程度未必对应。两会形成的问题和诉求橱窗应扩大政治治理的容量和弹性,而不是一味增加它的急促和刻不容缓。

  什么是中国人最关心和最想要的,两会的有限精力应投到什么方向上,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关注和诉求,舆论上一直众说纷纭。如今基本上谁在互联网上嗓门大,谁会制造互联网上的舆论热点,谁就代表了“主流民意”。由于中国缺少可信、有权威的民调机构,这样的角色空缺造成互联网在意见表达领域独占鳌头。那些意见征服了很多人,也威慑了不少怀疑者。

  官方对信息提供的吝啬,使得临到两会召开,互联网上的议题设置已经风起云涌,但主流引导仍很孱弱。这些年各种大事件的官方组织者习惯了舆论上的防守,“不出事”通常是“最高目标”。孰不知这给各种进攻性话题让出了主场,使得它们犹如山中无老虎,猴子成了大新闻。

  发展民生是社会当前最大的共识,向这个领域投钱投力无论上下几乎没有异议,对于民生的重重问题全社会也看得清清楚楚。对公众最关心的民生难点,官方应带头说,组织学者和意见领袖说,这不仅有助于两会舆论热点的健康化,也会对中国长期舆论氛围产生建设性影响。

  没有什么话题能与民生话题开展长期竞争,只要官方积极参加到民生话题讨论中,提供公众迫切了解的足够信息,舆论的主流面就有可能逐渐稳定下来。

  的国防、外交也需要官方提供更多信息,所谓“不炒作”的观念需要彻底反思,因为“低调”意味着给其他的“高调”自然让路。

  官方舆论从不提前讨论人事,这在中国的确有着特殊的敏感。但这种情况很难长久下去,公众的兴趣需要信息和传闻填充,而后者常常会造成扰乱。这一领域的探索是面向未来的,它有着很难绕过的重要性。

  两会的社会舆论氛围越来越热烈和复杂,但这完全没有影响两会越开越成功。两会吸引的内外注意力连年激增,这一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政治会议受关注度逐年下降的普遍情形。仅仅这一项指标,就清楚标明了中国政治进程的方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0 , Processed in 0.0436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