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电 中共新领导层近日就改革问题不断发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1日首次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的观点,并提及其他有关改革的系列问题。海外华文媒体发表多篇文章予以解读,尤为关注李克强提到的“释放基层潜力”、“打破利益格局”及“城镇化”问题。 高层强调改革“红利” 新一轮全方位改革或将开启 《侨报》文章《经济仰仗改革“正能量”》称,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显示出的信号其实很清晰:其一是“不变”,其二为“变”。“不变”,指的是习李体制的经济发展思路与胡温体制的经济路线图相似;“变”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改革。关于释放改革的“正能量”。习近平与李克强多有宣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改革的“正能量”还远未释放殆尽。 香港《大公报》A5版刊发5篇发展对李克强谈改革的讲话予以解读。版面大标题是《李克强:以改革释放内需潜力》。该报文章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如何改革已有了一套思路。人们预感到,中国新一轮、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即将到来。
李克强
香港《文汇报》文章《2013经济亮点:淡化速度指针 力争无水分增长》称,北京经济专家指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将转向“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保民生”,以期实现“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侨报》文章称,“改革”一词被高层多次提及。新领导层所规划的改革图景,不是模糊的、笼统的、口号式的,而是有着具体的路径与时间节点,更具可操作性。中央强调通过追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稳中求进”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在胡温领导层的“稳增长”基础上,习李领导层在“进”方面有了更大空间。
《欧洲时报》文章《改革再出发 经济舍“量”而求“质”》称,高层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实体经济、加强民生保障以及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改革思路。相信只要加快落实,中国将可成为世界经济的“模范生”。 《联合报》文章称,“改革红利”成为大陆经济新热词。李克强1个月内2度提及“改革红利”,强调未来GDP增长应与人民收入成长同步,若民众收入不增长,GDP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经济日报》文章称,通过解读可知,习李经济政策至少有3个不变,包括:“稳增长”的目标不变,打房及稳定物价的努力不变;外界更聚焦的是政策可能改变的部分,其中之一就是讲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改革开放,高层已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这可说是习李抛开政治包袱的决心展现,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能。 《联合早报》文章《根据经济增长潜力 将制定“适宜速度”》称,虽然刚结束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但中国高官强调,当局不会一味压低经济增长速度,而会根据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制定一个“适宜的速度”。 财政改革要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在当天的讲话中,李克强突出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他说,财税体制改革涉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他在讲话中透露,明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他说,“营改增”不仅是税制的转换,而且能够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并且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李克强同时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说,单一税种的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但确实存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培育好地方的主体税种,要让地方政府减少收费,并且不过多依赖土地财政。 讲话中,李克强要求财政部和税务部门,既要让企业减负,又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既要让地方政府积极性提高,又要让中央有更多的操控能力。他说:“我们要深入研究,给地方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力。”
深入了解群众的改革诉求,通过改革让老百姓受益 讲话临近尾声,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他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但我们要真正深入到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改革诉求,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乡差别,等等。” 他说:“我们要通过公平竞争,让权利、机会、规则平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合法努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但他同时也告诫参会者,要把握好全社会对改革的合理预期。” 他最后表示,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但同时更要依靠各地方的探索和创造,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次座谈会,与一个月前的那场座谈会在会风上发生了变化:5位发言的地方负责人基本脱稿发言,没有照本宣科的空话套话,也没有“莺歌燕舞”的成绩总结。在李克强开宗明义“你们要直言啊,不汇报一般情况,只讲问题和建议”的鼓励下,“问题”和“建议”一直是每个发言者贯穿的主题词。座谈会自始至终是在李克强提问,省区市及部委负责人介绍、回答问题的真言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深入讨论的场景一再出现。 一位参会者会后评论说:如同对经济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要求一样,这次座谈会的“水分”也被实实在在地 “挤干”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