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 需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2013-7-16 16:0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持续性的刺激计划,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规范流通秩序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持 ...

  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持续性的刺激计划,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规范流通秩序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持续低迷的国际需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

  特别是,在出口大幅下滑、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虽然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但消费需求增速仍然呈现明显下滑。

  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一迷局?

  消费依然“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高速增长的最强动力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净出口。

  从消费的经济贡献看,“短板效应”日益显着。2000~2011年期间,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至55.5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2.4高至48.8

  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占比由2000年的74.5至2011年的72.2同期政府消费占比则由25.5高至27.8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表现明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低下的居民最终消费率。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间。

  其中,一直保持在70上,超过了60和也在5060间。

  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停留在50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从消费结构看,呈现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长缓慢的特点。从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型的“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

  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69.3高至70.8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至25.2

  同期,农村居民两类消费支出占比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这一情况与发达国家形成了显着的反差。例如,2011年“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仅为45.5而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占比则高达20.6

  从消费差异看,我国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看,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了76.82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8.7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仅为23.1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也由2000年的2:1,增加至2011年的3.3:1。

  从区域差距看,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3.317.619.99.27

  

  其他评论:调查称一元菜几乎绝迹市场 鸡蛋价格两月连涨6p>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2012年12月同比上涨4.2有关专家认为,在0.8CPI环比涨幅中,近60自菜价上涨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演变?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又将是怎样的?本报今日聚焦食品价格上涨,希望给出答案。

  未来一月食品价格仍将走高

  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食品相关数据显示,全国50个城市中监测的27个主要食品品种中,共有25个品种出现上涨,其中,大白菜价格以11.3涨幅成为27个品种涨幅之最。

  食品价格逢年必涨成了规律。《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物美、美廉美、华联、家乐福以及蔬菜零售市场,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卖场推出种种促销措施,但仍难以改变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

  卖场皆称未接涨价通知

  《证券日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北京物美、美廉美、华联、家乐福等卖场,从卖场情况来看,临近年底,有不少卖场推出年货一条街等形式的促销,不少品牌的食用油、饮品均有买赠活动;而从蔬菜、肉、蛋等食品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个别蔬菜因为特价而标为0.99元/500克,但多为不易存放的蔬菜品种;对于生鲜肉类,虽然卖场也有特价等优惠活动,但消费者普遍反映感觉肉价在上涨。

  除卖场之外,蔬菜零售市场的价格反映则更直接。在一些蔬菜零售市场,记者询问是否有售价为一元以下的蔬菜,销售人员称“大白菜是一元(每斤)”。

  对此,有消费者认为,蔬菜价格上涨是因为“季节原因,天越来越冷,而且临近年底需求量大”。

  虽然多方反映食品价格上涨,但卖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并没有接到厂商的调价通知,但是否有调价的可能还不知情,正式的调价通知单没有下来,但口头上是否说过涨价的事则未可知。”

  而另有卖场人员则称,此前一轮接到正式调价通知为乳制品,除乳制品外春节期间未接到其它厂商的正式调价通知,且“一般过年前后都有促销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拼价格”。

  对于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我国食品价格在年末12月份及新年初1月份上涨已成规律,主要是两个因素叠加所致:

  一方面,随着春节的临近,市场对食品的需求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正值冬季,蔬菜生长周期长、运输难等因素使市场上蔬菜的供应减少,食品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食品价格上涨也就在所难免。

  鸡蛋价格两月连涨6p>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在10月的统计数据中,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中仍有部分肉、菜等食品价格较上期有所下跌,而此后即开始涨多跌少。

  以鸡蛋为例,在统计局对2012年11月1日至10日的统计数据中,鸡蛋当期价格为10.16元,而至2013年1月1日至10日的统计数据中,鸡蛋价格为10.76元,两个月时间内,鸡蛋价格累计上涨6

  而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使得其对CPI的影响随之扩大。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1月11日发布的2012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2.5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分别比11月份扩大0.7个和0.5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回升态势。

  12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是受食品价格特别是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影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答上述数据时认为,12月份全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7.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0.46个百分点,约占CPI环比总涨幅的57.5也就是说,在0.8CPI环比总涨幅中,近60自菜价上涨的影响。“据调查,12月份华北地区菜价上涨最多,平均涨幅达31.3个别省份接近40有的市县甚至接近70”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

  未来一月食品价格仍将走高

  分析师认为,未来一个月食品价格仍将走高。“近一个月来食品价格的上涨有季节因素在里面,但是流通环节多也是其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尤其是蔬菜。考虑到节日效应的影响,未来一个月内食品价格恐将均在高位运行,节日效应的影响难以消除,未来政府若想阻止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只能在压缩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方面下功夫。”向健军称。

  2013年初,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的紧急通知,要求按照国务院相关规定,使农产品流通领域能够有更多支持政策。

  如此一来,流通费用在农产品价格的“最后一公里”中所占价格因素是否会因此减弱?向健军认为,国内流通费用依旧是农产品价格较高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内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是205是国外的3倍左右。

  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农产品运输中流通环节过多的问题,并通过制定促进农产品集约化、发展农超对接等政策来加以引导,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偏差,未来还需要继续摸索。

  此外,向健军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价格走高是必然趋势。

  其一,随着各国尤其是发展家大力发展经济,全球范围内耕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态势,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在进步,但是耕地减少的速度高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且日益膨胀的人口数量使农产品的供应更加不足;其二,农产品是诸多加工类食品的原材料,原材料的紧缺迫使加工类食品的价格不断上涨。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拔打多家农产品上市公司欲询问目前是否有成本压力,及公司春节前后的价格政策等原因,而公司则表示目前不便发表言论。

  不过,向健军认为,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之下,登陆资本市场的农产品企业生产成本必然走高。

  因此建议:“其一,提高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小幅降低是有利的;其二,延长产业链,涉足农产品加工业务,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的销售风险,也可借助原材料优势涉足利润更高的加工业务,有利于企业增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0 , Processed in 0.0421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