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7日报道 外媒称,2000年至2007年间,的男性杂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10种杂志进入市场。现在,有大约20种涉及健康、时尚和生活等领域的月刊服务于中国的男性读者。 据《海峡时报》1月13日报道,2004年,当陈晨途(音)购买的《男人装》创刊号时,不得不背着父母,以免遭到他们的斥责。陈晨途从来没有看过哪本杂志封面上有这样穿着性感的女郎,他以为《花花公子》登陆中国了。 在大陆发行的部分男性杂志(《海峡时报》网站) 现年29岁、担任活动策划的陈晨途说:“我发现自己错了,但是我喜欢杂志里的内容。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为男人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时尚和生活方面的小提示。”自此以后,这位福建男子每期《男人装》杂志都会买,甚至还帮助管理该杂志全国范围内的读者群。 报道称,过去20年来,像陈晨途这样的支持者——收入日益增加、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着更高追求的年轻城市男性——推动了男性杂志的急速发展。 首份面向男性读者的出版物《时尚先生》出现于1993年,当时是作为《时尚》杂志社旗下的一份女性杂志的增刊出版的。1997年,这份增刊独立出来。两年后,它与的《时尚先生》共有版权,并一直是此间唯一的男性杂志,直到2000年《大都市》创刊。 报道指出,男性杂志每年的销售量为100万份,但仍只占整个行业的2表明这种杂志未来还有很大增长潜力。与之相比,女性杂志的市场份额为12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男性杂志增长迅速,但仍然存在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和日益上升的印刷以及销售成本给男性杂志的进一步增长带来了挑战,并已经在近年来开始导致发行量略有下降。与其他类型的杂志相比,例如女性时尚类杂志,几乎没有任何纯本土的男性杂志。 读《男人装》的陈晨途说,一个原因就是男性杂志编辑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看法,那就是外国的内容更好。但是他感觉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并指出每期《男人装》中的外国内容部分一直在下降,现在已经只有大约5右。他说:“我们拥有更多的本土男性杂志只是时间问题。也有人才。”
其他评论:男性衰退是制造业沉没惹的祸? 中新网3月22日电 《新华侨报》21日刊文说,日本是一个以制造业为荣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制造业的萎靡趋势渐显。日本经济不仅因此深受负面影响,日本男性似乎也因此遭遇一场“衰退”。 媒体近日称,日本男性不再是就业市场里的“宠儿”。而以女性为就业主力的医疗、保健行业近年受聘人数增长很快,就业市场出现了一道“阴盛阳衰”的风景线。 来自国税厅的数据表明,30岁至34岁的日本女性2011年平均薪酬为299万日元(约合3.8万美元),为男性薪酬的69许多失业的日本男性心情黯然地发现,现在得靠老婆和女儿来支撑起家庭的日常生活了。据东京“工作研究所”统计,2010年日本男性失业率为5.4女性则为4.6由此创下男女失业率最大差距纪录。 经济也正在进入转型时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以女性为主力的行业不断增长,包括教育、研究、餐饮和房地产等。东京第一生命研究所经济学家长滨敏弘称:“行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吸收男性工人,这种‘男性衰退’的现象距离结束还很遥远。” 专家指出,男性的社会角色变化与经济衰退的密切关系,经济气候的变迁对男性精神气质、社会地位和公共形象影响颇大。彭博社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70工为男性,今后10年间将裁减400万个工作岗位。医疗保健行业74工为女性,过去3年间日本所有行业中新增岗位的速度最快,增幅16 这意味着,日本制造业的出走与经济转型,将导致日本男性就业率更低,收入亦会大幅缩水。而日本许多女性成为家庭收入“主力”,随着男女收入差距减小,日本男女的社会角色随之发生改变,日本男性的自信心势必受到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承受的冲击,日本社会的婚姻、家庭的观念与结构或许都将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其他评论: 中新社香港5月20日电 题:香港性别地位“变天” 男性渐成待保护的“弱者” 中新社记者 江家岱 随着工厂北移,物流业纷纷内迁,加上连年经济危机打击出口贸易,支撑香港经济动力的“三驾马车”(制造、物流、出口)已逐渐被高端服务业所取代。经济转型之余,一场性别地位的变革也悄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律师、会计师,零售百货几乎由女性垄断,家庭职责面临再分配,丈夫侍产假呼之欲出,港男渐渐成为了待保护的“弱者”。有机构甚至建议设立男性受虐庇护中心。 根据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工厂北移和服务业的兴起令不少男性担任的技术工人失去了饭碗,却又难以适应从事服务性行业。这些转变使男性丧失了以往职场上的绝对优势,社会政策则单方面向女性倾斜,男性缺乏有效关怀。 负责此项调查的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区永东指出,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与男性之间的技能差距已基本消除。截至2010年底,香港接受大学本科(含以上)教育的男女比例从10年前的1.5:1缩窄至接近1:1。 中原人力资源董事总经理周绮萍分析称,自从教育局2002年起执行男女合并派发中学学位的措施后,女性相对早熟的优势得以在中学升高中、高中考大学的考试中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男在特定某一阶段的竞争力。但她强调,经济转型仍然是撬动两性平衡的主要动因。
在香港的四大产业中,女性主要把持旅游零售业,男性则主导以地产为首的专业服务;至于金融和贸易业,男女比例趋向于平衡。周绮萍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原本畅旺的出口贸易增长缓慢,加速了传统男性行业的凋零;百货、零售以及奢侈品销售受惠于内地自由行,“水涨船高”,更具亲和力的港女自然占据了大多数岗位。 政府统计中,女性分别在零售、饮食、社会服务中占据绝对优势,男性只在运输、建造和通讯行业稍占上风;而从事保险金融业的每1千人中,近六成为女性。 因应男女在职场上的微妙变化,平机会建议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考虑两性差异,增加照顾男性需要的社会服务,例如设立男性专科诊所和男性受虐庇护中心,一方面为自尊心受损的部分男性提供精神关怀,亦可提升男性在服务性行业中的就业程度。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莲提议,尽快推行法定侍产假期,让男性得以更多投入家庭工作,共同承担赡养家庭成员的职责。她坦言,既然男性在职场上已不具备以往的绝对优势,可帮助分担照顾子女的任务,社会不应对“煮饭公”有任何歧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