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问了问度娘,还真是确有此事,中国曾购买过六架图-22M3 并与2010年以15亿美元购买到图-22M3 生产线。未来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图22M3将命名为“轰10”。 咱激动啊!H-6给折腾几十年了,总算要折腾一回新东西——不,还是老伙计,不过还是比H-6年轻一点来着。话说H-6发展了好几代,上个世纪90年代本来都已经停产了,但是不得已还是给拉起来继续折腾,到现在都折腾到了H-6K,据说起码还要服役几十年。 没办法,实在是没办法,谁叫咱们拿不出东西来接班呢?这回好了,虽然说这个TU-22M3逆火是老了一点,但是毕竟还是基本上够用的,而且貌似还有那么点 先进的样子,起码也能弥补一下H-6K在远程战略轰炸上的不足。再说H-6K突防能力弱的局限性很难突破,也是得换新的轰炸机了,否则就有那么一点点的危 险。 据说,这回西飞引进的这条生产线,老毛子将转让全部技术资料来着,这个TU-23M3逆火貌似在老毛子那边停产了多少年了,相信除了发动机以外,应该其余的设备和部件都是我们自己生产。15亿美元,貌似老毛子有点黑了,算了咱也不计较了。 关键词:猛料中国花了 据说,西飞已经开始了紧张的试制过程,预计明年下半年能造出第一架样机,这次西飞能够快速进入“图22M3”的生产试制任务,主要得益于我国先前进口的6 架“图22m3”轰炸机在空军服役的经验积累,为空军科研单位吃透“图22M3”节点技术和西飞歼轰机研制部门对“图22M3”的改进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技 术论证条件。 逆火作为面轰炸武器,航程远、超音速、载弹量大,是其优点。从性能上看,“逆火”的最大速度达到了2马赫,作战半径早期型为2200千米,美国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假的,苏联人很可能是为了逃避“战略武器条约”而虚报的性能; 美国国防部情报局认为是5000千米,中央情报局认为至少是3700千米,美国国防部据此认为它缺乏足够的作战半径来威胁美国本土,但凡事都往最坏处想的 美国空军认为,如果“逆火”打算作自杀性单程攻击,即不打算再返回基地的话,它的航程已经足够用了,而且当时的美国空军缺乏拦截它的有效手段,现在也是一 样。 看来虽然说逆火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成品,但是在当今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局部地区军事冲突不断发生的形势下,“逆火”轰炸机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战略威慑 力量。起码3500KM 的作战半径,在机身内和机外可分别携带6枚和4枚用于摧毁地面固定目标和雷达的近程导弹,也可使用常规和核炸弹,负载重量达24 吨。 优良的作战性能使它在敌方战役和战略防御纵深和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都能圆满地完成作战任务。,对于中国现在这种局面来说,应该还是很有效的。特别是我们这种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武器的局面,逆火对于提高解放军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应该还是很凑效的。 不过,毕竟逆火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成品了,应该来说还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而美国与之相对应的F-111战斗轰炸机、B-1变后掠翼超音速无程多用途战 略轰炸机都要么淘汰出局,不再装备,要么就慢慢开始削减装备,不在玩这些玩意。就连老毛子也计划用SU-35代替逆火,并且将部分TU-22M3升级到 TU-22M5继续服役。 尽管这次引进生产逆火可以说弥补我们在远程战略轰炸机上面的不足,但是不管怎么样,长期靠引进他国的轰炸机维持国内的轰炸机体系的做法,始终是不能保证国家安全的,一切还是要靠自力更生才可以的。 再说,老毛子也是日暮西山了,这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吃苏联的老本,但是最近几年慢慢的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老毛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这个老本也几乎是快吃 尽了,老毛子战略空军好歹在继承了图-160“海盗旗”、图-95MS“熊”和图-22M3“逆火”这三驾马车,要不可能连中国空军都不如。 加上国内经济的混乱局面、资金的匮乏,根本也无力承担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工作,而且就连从事战略轰炸机的那些人才也几乎是流失殆尽,所以在未来很长一 段时间内,也根本不指望老毛子在战斗机方面有一个比较优秀的成品出来(虽然说最近折腾出来了一个T-50第五代战斗机,但是各方面都早就证明,这个玩意纯 粹就是一个坑爹成品,是用来忽悠阿三、骗阿三外汇的,一个117S也不知道折腾了多少年还是没有折腾出来),因此,,相信逆火应该是我们能够引进的最后一 款战略轰炸机吧!毕竟老毛子还是要一点东西来看家的,当老毛子吃完老本之后,我们还是只能指望自己。 说穿了,还是一个基础工业的问题,一个飞机制造业的问题,我们太缺乏用来研制战略轰炸机的母体了,要不也不会长期在H-6上折腾来折腾去的。特别是发动 机,到现在H-6K还是用的老毛子的D-30kp-2。话说我们的大飞机在最近几年会研发成功,也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我们才能研发出自己的轰炸机来。 算了,祖国的天空还是让H-6K和H-10(逆火的国产编号)来支撑一段时间吧!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解放军战略空军的三驾马车都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再也没有退路了。 关键词:猛料中国花了 日本《产经新闻》近日发表文章,提到中国研发的可搭载战略核导弹的H-10型隐形轰炸机近日试飞成功。文章说该研发基地位于青海戈壁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H-10型隐形轰炸机从1998年开始研发,代号“十号工程”。 文章最后还说,中国是在1998年南斯拉夫战争中获取了F117和B2“幽灵”的隐形技术,并引进了俄罗斯的轰炸机技术,在自主研发的技术上开发成功的。H-10的成功打破了美国隐形的垄断地位,大大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同日,美国军事专家卡其罗拉在个人网站上评论说,美国军方早在2年前就发现了H-10型的存在,并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克星”的技术设计参数和作战性能,美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克星”的挑战,包括在东太平洋地区部署红外隐身雷达,增加拦截导弹数量等等。 B-2轰炸机采用翼身融合、无尾翼的飞翼构形,机翼前缘交接于机头处,机翼后缘呈锯齿形。机身机翼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状结构,表面有吸波 涂层,发电机的喷口置于机翼上方。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和材料,能有效地躲避雷达的探测,达到良好的隐形效果。B-2轰炸机有三种作战任务:一是不被发现地 深入敌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弹或发射导弹,使武器系统具有最高效率;二是探测、发现并摧毁移动目标;三是建立威慑力量。美国空军扬言,B -2轰炸机能在接到命令后数小时内由美国本土起飞,攻击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目标。 轰10隐形战略轰炸机基本资料 空重:47880-52912千克,长:24.03米,,高:4.51米,翼展:65.27米,最大载弹量:25254公斤巡航速,度:1.1马赫航程: 13328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05740千克。武器系统:核弹,常规炸弹, 集束炸弹,巡航导弹,空空导弹。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2平方米。 而中国目前已经在试验一种类似美国“飞马M”空射火箭的武器,他是类似于AGM109G的空射型巡航导弹。可以在战区外实施突击打击。而中国将在今后把这 种导弹应用于Tu22轰炸机。因此,在中国与南亚国家争端的2200海里的南部中国海域,中国将可以在空中战略打击上出现绝对威慑优势。而对于目前东部海 域与日本纷争下,中国并没有采用远程轰炸机的先兆。而中国目前不断把大批先进战舰派驻东海。说明中国要在海上对抗日本海军。 科洛菲尔:中国这样的举动似乎具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这对于平衡南亚和平局势,以及美国海空军在南亚势力存在位置十分不利。而因此会引发新的一轮的亚洲 南部军备竞赛。而中国作为一贯的陆地王国,在2006年开始,关注他的远洋的海域。而且把把主要目光放在前苏联形式上的:“战略轰炸机+航母舰队”用来暂 时弥补中国缺乏海外基地的窘迫。 而中国大型飞机计划。目前至少有3个项目在运作中,其中以早期名义命名Y10多用途客机。可是其中项目之一。而中国在不断对法国航空业侵蚀中,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手段,因此,目前中国会借用这种手段来发展自主的大型飞机。 但是中国民航是不是可以再容纳下中国自己的大型飞机,这还是一个目前不能清楚地答案。而中国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在大批采购美质大型客机后,没有必要再发展自己的大型客机。而对于远程洲际运输机中国更加不必去研制。 关键词:猛料中国花了 隐身B—2A轰炸机机身长21.03米,高5.18米,翼展为52.43米,最大载弹量22680公斤。机上装有4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出产的F118— GE—100型涡扇发动机。飞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公里。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 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B—2A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于一体,更因隐身性能出众,被行家们誉为“本世纪军用航空器发展 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报道,B—52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为1000平方米,米格—29为25平方米,B—lB为不足l平方米,而B—2A只有不到0. 1平方米,仅仅相当于天空中的一只飞鸟的雷达反射截面,这就使一般雷达很难发现它。 轰10隐形战略轰炸机,这是一款跟美国B2隐形战略轰炸机相类似的大型战机,是中国航空人近年秘密研制的,所以过去很少有它的消息披露,如今横空出世,当 然令国家领导人高兴,也让中国人民为之自豪!因为它打破了美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也走在了俄国人的前面,对中国空军的攻势战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说法可能性基本为百分之百。 另据,据香港TVB晚间新闻报道转速美国中情局内幕消息:中国隐形轰炸机--轰10开始在西北某空军基地试飞,该隐形轰炸机载弹量达30吨,具有良好的隐 身性能。从中国西北起飞,有无需加油就可全球到达攻击的能力。中情局怀疑是中国窃取了美国B2的技术资料仿制而成,已经对B2的生产厂家波音公司展开调 查。该款隐形轰炸机在中国军方的代号令人恐怖------“太阳黑子”! 关键词:猛料中国花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