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辐射导弹是一种专门用来攻击电磁辐射源的战术导弹,它以敌方雷达或者其他电磁辐射源所发出的电磁波作为引导信号,飞向敌方雷达或者其它电磁辐射源,将雷达或者其它电磁辐射源摧毁。现代战争已发展成为信息化战争,战场制电磁权是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摧毁或者压制敌方雷达,保存己方雷达则是争夺制电磁权的焦点。 因为,无论是在国土防空系统、要地防空系统,还是野战防空系统,雷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雷达采用多层次、高密度的方式配置,结合射程衔接、高度梯次覆盖的先进防空武器系统,对航空飞行器构成致命威胁。使用反辐射导弹摧毁敌方雷达以夺取制电磁权,从而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一般程式。 反辐射导弹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辐射导弹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摧毁敌方防空系统的雷达,压制敌方防空武器系统,取得制空权;二是用于作战飞机的自卫,使载机免受防空武器的攻击;三是用于摧毁敌干扰源,使己方电子设备免受干扰。自1965年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首次使用反辐射导弹以来,俄罗斯、法国、英国、巴西等国相继研制了反辐射导弹。目前,反辐射导弹已经发展了三代,其性能日趋完善、发展方兴未艾,在多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武器装备。 1965年,美国空军在越南战场上首次使用了AGM-45A“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攻击北越的高炮炮瞄雷达。“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研制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攻击苏联设在古巴的防空系统,1963年研制成功,1964年装备部队,随即投入如火如荼的越南战场。 据统计,越南战争中,在使用反辐射导弹之前,平均10枚SA-2导弹就能击落一架美军作战飞机,在使用反辐射导弹之后,需要70枚SA-2导弹才能击落一架美军飞机。美军反辐射导弹在越南战争中压制北越防空系统的出色表现给中国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0年代中国研发反辐射导弹因经费不足而失败 “百舌鸟”等反辐射导弹在越战中展现出的巨大作战效能促使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反辐射导弹。1976年和1977年空军司令部两次向国防科工委建议研制反辐射导弹,论证通过后,1978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文件,同意研制中国第一型反辐射导弹——风雷7号。 1979年第八机械工业总局下达了风雷7号导弹的研制计划。由于当时中国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都比较落后,独立研制反辐射导弹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抗美援越中得到“百舌鸟”导弹残骸和一些未爆弹成为研制反辐射导弹最好参照,风雷7号的外形和尺寸与“百舌鸟”导弹基本相同,综合作战能力达到“百舌鸟” 导弹的水平。 风雷7号原计划在1985年列装部队,载机为歼8II战斗机和歼轰7歼击轰炸机。1981年初,由于国家消减经费,科研经费不足,风雷7号导弹项目胎死腹中。 海湾战争让中国充分认识到反辐射导弹重要性 海湾战争再次让中国空军认识到了反辐射导弹对取得制空权的重要性。海湾战争空袭的前5天,多国部队就发射了600多枚反辐射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地面防空雷达的90两周后,伊军仅有一部雷达处于工作状态,伊军的整个防空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基本上失去了抵抗能力。 KH-31P反辐射导弹是苏联防空压制理论的“最后杰作”。图为处于分解状态的KH-31P反辐射导弹。 苏联解体后中国向俄罗斯订购首批反辐射导弹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引进苏27SK战斗机为标志,中国空军的作战思想开始由国土防空向积极防御转变,作战思想的转变带来的是武器装备的进步,一些进攻性作战飞机和机载武器相继装备部队,空军C3I系统的建设也得到重视。 在这一时期,潜在作战对手已经开始装备爱国者2、天弓1等先进防空导弹系统,新型机动雷达已经广泛装备部队,对中国航空兵构成了巨大威胁,研制或引进反辐射导弹系统成为空军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苏联解体后,羸弱的俄罗斯为了生存下来,开始向国外出售各种武器装备(当然是一些可以出售的武器),其中 KH-31导弹也在出售的清单之中,这种情况下中国和美国都不失时机向俄购买了该型导弹。 中国引进KH-31P反辐射导弹并对其进行改进 KH-31P反辐射导弹是苏联研制的第四代反辐射导弹(国际上应为第三代),也是苏联防空压制理论的“最后杰作”。该导弹主要针对“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AN/APQ-53和“宙斯盾”AN/SPY-1相控阵雷达,是一型性能先进的高速反辐射导弹。KH-31P研制工作于1977年开始,在 1988-1990年间通过测试,1991年装备部队。该导弹采用组合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3.5马赫,最小射程为10千米,最大射程可达110千米。 该导弹装有L-112E反辐射导引头,由于苏联当时微电子水平较为落后,KH-31P采用3种有限带宽的导引头,分别覆盖不同波段的雷达,作战时根据需求换装不同导引头,作战灵活性不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KH-31P基础上发展了KH-31PB、KH-31PK等改进型反辐射导弹,导弹在射程和杀伤概率上有了较大提高。据悉,KH-31P的最新改进型KH-31PD已经批量生产,KH-31PD导弹使用了带宽更宽的导引头,射程也有了提高,可达 200千米,综合性能较KH-31P有了很大提高。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数量不详的KH-31P导弹,并在俄的帮助下仿制KH-31P导弹,导弹编号为鹰击 91,项目立项时间与空军K/AKD-63空地导弹立项时间相同。在引进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同时也购买一定数量的KH-31P导弹,使中国空军第一次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反辐射导弹。 在2004年至2005年,中国再次从俄罗斯引进了约200枚KH-31P导弹,从此消息可知,当时鹰击91反辐射导弹还未研制成功。从俄罗斯战术导弹公司发布的资料,在2002-2007年间,俄向中国出口多批KH-31P导弹并提供零部件组装KH-31P导弹,2007年后,俄没有向中国出口该型导弹,就在这一年,中国试飞院宣传片中出现了飞豹战机发射鹰击91的画面,外界推测鹰击91导弹在2007年前后定型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2010年珠海航展上,鹰击91导弹模型作为歼10机载武器与歼10一同亮相,成为航展上的一大亮点。从展出的鹰击91导弹模型来看,该导弹延续了 KH-31P的气动布局,导弹尺寸也与KH-31P基本相同,长在4.7-5.2米之间,弹径约为360毫米,弹重600千克,最大射程超过110千米。 中国鹰击91型导弹分为反辐射型和反舰型两种 中国在KH-31P导弹国产化过程中并未完全仿制KH-31P导弹,而是结合自身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改进KH-31P导弹,使之适应新的作战环境。鹰击91导弹采用了频率覆盖范围更宽的导引头代替L-112E反辐射导引头,不需要像KH-31P那样要根据作战需求更换不同带宽的导引头,作战灵活性更高,新型导引头的体积也小于L-112E,有助于提高导弹燃料的携带量,进一步提高射程。 中国在KH-31导弹国产化过程中也接受了俄“一弹两用”的思想,在鹰击91导弹基础上发展了反舰型鹰击91。 反舰型与反辐射型鹰击91导弹的中部和尾部弹体结构采用通用弹体,均采用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反舰型鹰击91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半穿甲爆破战斗部以满足攻击水面舰艇的需要。虽然其战斗部小于同级别的反舰导弹,但其飞行速度快,毁伤威力与鹰击83K空舰导弹相当。反舰型鹰击91的列装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空射超音速反舰导弹,可进一步提高航空兵打击水面舰艇的能力。 歼15舰载机将配备鹰击91型反辐射导弹 年8月,“辽宁”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出现了鹰击91和鹰击83K反舰导弹的模型,导弹模型的出现意味着歼15可以使用上述两种导弹攻击敌水面舰艇,若同时使用鹰击91和鹰击83K反舰导弹,两种导弹亚超结合、主动/被动结合,提高打击水面舰艇的效果,即使装备“宙斯盾”防空系统的战舰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鹰击91型反辐射导弹还需增加卫星导航系统 随着反辐射导弹技术不断发展,反辐射导弹性能不断提高,对雷达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现代战争中基于反辐射导弹对抗和反对抗已经愈演愈烈。 反辐射型鹰击91导弹在KH-31P导弹基础上采用了带宽更宽的导引头,射程远、速度快、弹径也比较大,为未来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频率覆盖范围更大、灵敏度更高的被动导引头及增加主动导引模式,全面提升反辐射导弹的性能已经反辐射导弹的发展趋势。 目前,反辐射导弹导引头频率覆盖范围是2GHz-18GHz(可覆盖90防空雷达),鹰击91导引头频率覆盖范围也与上述范围相近,要进一步提高鹰击 91导弹的性能就需要研制频率覆盖范围更宽的导引头(达到0.1GHz-40GHz的 范围),以应对防空雷达频段向两端延伸的趋势,具备攻击米波、毫米波雷达的能力。 增加主动导引模式提高导弹命中精度,并使导弹在失去目标雷达辐射电磁波时 继续利用主动导引头继续搜索目标也是反辐射导弹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知道,增加主动导引模式有关的硬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鹰击91相对大的弹径可为增加主动导引天线留下足够的空间。目前,鹰击91导弹仍使用INS作为中段制导方式,导航精度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建工作正稳步推进,其导航精度已经可以满足军用需求,因此,应为鹰击91增加卫星制导,进一步提高其精度,提高其作战能力。 随着空军战略转型的持续推进和航母的入役,中国未来航空兵的作战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对先进反辐射导弹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跟世界潮流,发展更先进的反辐射导弹,力争完成从“对敌防空压制”(SEAD)向“对敌防空摧毁”(DEAD)跨越式发展,可进一步增强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辐射导弹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