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官员称,美国防部正密切关注中国动向,因为中国军方同时还在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有人担心这会引发一场可能会涉及美军的中日冲突。中国导弹转移动向是美国借助其在该地区部署的机载、陆基和卫星监督系统得知的,但美国国防部官员并未透露相关具体信息。 在中国媒体首次报道相关事件之后,官方证实了浙江与福建省附近的导弹活动。最近的相关报道由香港媒体《东方日报》刊发。《东方日报》2月21日文章援引军事消息来源称,导弹部署包括新型固体燃料东风-16公路机动导弹。 该文章称,解放军二炮部队正准备瞄准钓鱼岛和美军驻冲绳基地。文章称,导弹活动标志着解放军在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上“做最坏的打算”。文章还称,东风-16导弹能够击败部署在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军事基地的美制“爱国者”导弹。据称东风-16导弹可携带多弹头。这篇文章还称,钓鱼岛附近的解放军海军是中国“杀手锏”之一——一种以弱胜强的军事能力。 2月13日,美媒报道称,中国军方很明显正在进行战争准备,在农历新年前后举行包括火炮实弹射击在内的大规模演习。中国媒体也报道了在福建省和浙江省附近举行的大规模部队调动与演习。 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前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约翰-谭慎格称,中国国内电视台最近报道称,解放军导弹部队进行了饱和轰炸演习,首次使用了每秒可发射10枚弹头、并可精确命中目标的自动发射系统。谭慎格表示,五角大楼和日本防卫省非常严肃地对待中国对台湾海峡及钓鱼岛附近的美军构成的导弹威胁。如果美国监督与侦察系统发现解放军公路机动导弹(包括东风-16在内)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重要的重新部署动作,那么美国和日本军方必需回应以更高级别的威胁准备,这种动向会把钓鱼岛危机推向“一触即发的状态”。 报道称,在中日紧张局势方面,中国军舰利用火控雷达锁定日本军舰的举动,遭到了日本的抗议。这种海上雷达照射之举通常被视为敌对行为。美国担心钓鱼岛争端可能会引发或会发展为大型冲突的小规模军事对抗。虽然奥巴马政府承诺其不会在领土争端上选边,但美国军方承诺会在任何冲突中保护日本。 中国在南部沿海地区的短程及中程导弹力量建设至少已有十年历史。据美国情报机构估计,中国在该地区部署的导弹总数在1200至1500 枚之间。这主要包括东风-15和东风-11短程导弹。据台湾政府消息来源称,中国还在该地区部署了东风-21导弹。反舰型东风-21弹道导弹设计用于击沉美军航母,是中国的关键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也是五角大楼在亚太军事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名五角大楼发言人拒绝针对解放军近来的导弹活动做出评论。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军事专家理查德??费舍尔称,这是东风-16导弹部署的第三个年头,暗示解放军已部署了三个东风-16导弹旅——据称该导弹射程在800公里至1000公里之间。 费舍尔称,“东风-16导弹是东风-11短程导弹的发展型,只是把东风-11导弹的模块化弹头加装到了更强大的助推级之上。这意味着它能够携带多种弹头,包括核弹头、电磁脉冲弹头、油气炸药以及反机场弹药。可以预期的是,它最终也会携带机动性反舰弹头。”据费舍尔称,中国还即将部署射程为3000公里的新型东风-25导弹。他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利用新型导弹压制美国及其盟国,就像利用短程导弹压制台湾一样。 报道指出,中国导弹威胁的不断提升,正值奥巴马政府单方面削减其“战斧”战区核巡航导弹之时。费舍尔指出,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必需重新启动中程及中远程导弹建设,并帮助美国的盟国展开同样的努力。只有当美国、日本和韩国海军拥有足以击溃中国海军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的时候,北京才会重新考虑其“越来越具侵略性”的行为。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报道也暗示中国正为钓鱼岛冲突做准备。近几周来,解放军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中国领导人也告诉部队要准备战斗。本月初视察一个军事指挥部期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称,中国军队应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去年12月,习近平还要求解放军加强“实战”技能。 2月15日,美日“铁拳”联合军事演习落幕。超过1000名海军陆战士兵和280名日本自卫队士兵参加了在加利福尼亚潘得尔顿(Camp Pendelton) 举行的此次演习。中国媒体称,该演习是“夺岛”训练,是为与中国在钓鱼岛发生冲突做准备。 2月25日,中国宣布其海军部署了第一艘新一代隐形战舰:056型护卫舰。据《解放军报》称,该新型护卫舰将大规模部署,具有低雷达可观测性与电磁特征。056型护卫舰将用于执行护航和反潜任务。解放军海军还宣布,其27日开始在主要军港大连港附近的黄海北部海域举行军事演习。另外,2 月1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称,解放军空军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举行了“紧急战备演习”。 另外,2月15日,由北海舰队三艘军舰组成的海军远海训练编队,圆满完成了为期18天的西太平洋海域的训练任务。这支由一艘导弹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在东海(钓鱼岛所在海域)以及黄海巡航。(编译:叶贝茜) 关键词:中国沿海部署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