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加强反导合作”,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俄罗斯、非洲之行中,中俄强化军事合作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专家表示,以前在反导合作方面,中俄的动作并不是特别多,如今中俄明确这一提法,针对的正是美国,此前一周,美国宣布将在2017年前加强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以应对“来自朝鲜的威胁”,这引发中国与俄罗斯的谴责。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反导包围网”已经从欧洲向亚太蔓延,早在去年3月,美国就正式宣布通过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沙特、巴林、卡塔尔等国协作,在亚洲和中东编织一张类似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大网”,这被认为将“反导网”推进到“中国家门口”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当时就有俄媒表示,“俄方有意与中方结成反导统一阵线”。 中俄合力应对导弹威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内容包括深化在反导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协调与合作。中俄双方反对一国或国家集团单方面、无限度地加强反导,损害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警告某些国家不能以牺牲部分国家的安全为代价来维护另一部分国家的安全。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表示,在反导合作方面,中俄以前的合作并不是特别多。此次这种提法比较新,意味着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这些问题自然就提上了日程,中俄在反导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大。 中俄有意联手构建“反导盾牌” 美将付出大代价 “俄罗斯和中国计划加强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合作”,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表示,反导问题涉及国际战略平衡,中俄在此问题上立场相似。多年来,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一直保持紧密联系,该领域的合作以后会进一步加强。 中俄反导立场“不谋而合” 分析人士认为,拉拢澳大利亚成为美国亚洲反导系统的组成部分显然是为了对付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射程可威慑夏威夷和美国南部的洲际弹道导弹,在作战时,该导弹的弹道轨迹要飞越太平洋,所以美国将最新一代的天基红外监视卫星数据传输中心设在澳大利亚。这样一来,日本与澳大利亚就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建立反导防御系统的重要棋子。 不同于日本,韩国一直强调反导作战的独立性,迫于国民的态度,韩国政府依然反对任何加入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的想法,但在半岛局势不断升级的刺激下,立场出现松动,打算与美国合作开发“韩国反导体系”,以抵御“朝鲜中短程弹道导弹威胁”。 一旦美国真的在亚洲建立起“美日澳导弹防御系统”,那绝对不是简单的防御平台,而是具有重大威胁力的武器系统。据计划,美国太平洋舰队共有近20多艘宙斯盾战舰,再加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战舰,这将是一支非常强大的海基导弹拦截力量。在没有陆基拦截导弹系统的情况下,亚洲反导网将首先使用部署在“宙斯盾”驱逐舰上的“标准-3”型导弹拦截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弹道导弹。 如果没有拦截成功,将启用陆基的“爱国者-3”型导弹再次拦截。分析家认为,通过导弹防御系统合作,美国的亚洲反导系统不仅能拦截朝鲜的弹道导弹,而且同样能够防御中国和俄罗斯的导弹。这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而言将是巨大的威胁。 日本《外交家》网站的文章称,据可靠统计数据,中国的核弹头库存量只相当于美俄的很小部分,大约为240枚,其中只部署了约175枚,并且只有极少数的弹头性能可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不过,中国掌握着核燃料循环技术,并且军费增长速度很快,这都让中国有能力在面临美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部署时,可以打造充足的核力量来保持自己的战略威慑力。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美国加快了在亚洲建立反导网的步伐。 莫斯科担心,如果按照既定的弹道导弹防御升级计划,这一导弹防御系统到2020年将变得强大到足以威胁莫斯科的核威慑部队。俄罗斯领导人曾威胁要部署导弹,突破北约的反导系统。北京的官方立场是,全球性的导弹防御项目将会对世界及地区的战略稳定带来破坏,这与俄罗斯不谋而合。 另外,推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代价也让美国政府内部产生分歧,一些官员和专家认为,为了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已经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然而在今后十年里,美国还要为导弹防御系统投入上百亿美元。在国防经费大幅削减的情况下,五角大楼的许多官员已经提出将导弹防御系统“忍痛割爱”,将有限的军费用到先进的常规武器研发中。而且,在全球推行反导网,已经令中俄同盟更加紧密,华盛顿因此付出的政治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 去年3月底,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长格纳申科表示,俄方已向中国等国家发出邀请,俄方在5月3日至4日在莫斯科举行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国际会议。当年2月14日,俄联邦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萨柳科夫上将率团访问北京,俄方有意与中方结成统一反导阵线,共同应对实时的威胁。 美国反导重心转向亚洲 去年3月,美国就宣布寻求通过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沙特、巴林、卡塔尔等国的协作,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体系。虽然美国给出的解释是,美国这么做主要是针对伊朗和朝鲜。但由于伊朗和朝鲜目前并不拥有远程弹道导弹,最大的防范对象是谁?这成为不言自明的秘密。 路透社和日本《外交家》相关分析文章认为,美国在亚洲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动向将会遭到中国猛烈的回击,这将令俄罗斯和中国自然地组成“反对导弹防御”同盟,中美俄的关系也将进一步复杂化。 从俄罗斯角度来看,目前北约在欧洲推行的反导系统已经令其充满戒心,一旦美国在亚洲和中东建立起弹道导弹防御网,那么俄罗斯对亚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也将大大下降。从中国角度来看,美国在亚洲建立反导系统,无异于把导弹防御网推进到自家门口。这令正在崛起的中国感到非常不舒服,也无法接受。 就亚洲地区而言,美国正在通过两个三角对话来推动新的反导盾牌——一个是美日澳三角,一个是美日韩三角。分析人士认为,日韩澳三国已具备了参与反导网的条件和实力,但出于国内民众和政治因素的考虑,美国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尤其是将韩国或澳大利亚拉入美国的亚洲反导体系。 在亚洲建立反导系统的模式将采用在欧洲推行反导系统所运用的“阶段性可调整方式”——这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陆基拦截导弹,在土耳其部署大型雷达,在西班牙部署具备导弹防御能力的宙斯盾驱逐舰。“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很有可能会更加反对美国在自己的后院部署反导系统”。 美国智库列克星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一枚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其飞行过程共分为五个阶段:助推阶段、上升阶段、飞行中段、下降阶段和末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助推和上升阶段,导弹运行速度较慢,易于侦察和拦截。但这两个阶段一般都在发射国的领空范围,由于此时无法预判导弹飞行的方向,实施拦截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个阶段,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而下降阶段和末段,弹头飞行的速度非常之快,从而加大了拦截的难度。目前美国的“爱国者”型导弹系统就属于这种末端拦截武器。 在建设亚洲反导网的过程中,需要三大组成部分:陆基拦截导弹、大功率的反导雷达和可移动部署的携带“标准”系列导弹的宙斯盾驱逐舰。为提高对日本周边导弹防御的能力,美国在日本部署了移动式早期警戒雷达——“X波段”雷达。这种耗资9亿美元的X波段雷达功率强大,可以发现数千英里之外的棒球大小的物体。部署后可以辨别出诱饵导弹弹头与真的导弹弹头。这是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项重要能力。 此外,日本积极加入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使美国导弹防御的前沿向前推进了数千公里。一枚从亚洲射向美国本土的导弹,发射后尚在升空阶段便能被部署在日本的X波段雷达预警系统捕获,并立即引导亚太地区的海基和陆基拦截导弹实施拦截,确保在导弹飞到美国上空之前将其击落。而且,整个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沿西伯利亚大铁道部署的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阵地以及发射状况,都处于美国反导雷达的监控之中。 美国反导系统令中俄不满 2013年初,俄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在中俄第八轮战略安全磋商结束后说,中俄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全球导弹防御系统表示关切,并打算在该问题方面加强协作。俄塔社表示,俄中对双边合作感到满意。帕特鲁舍夫说:“(美国)建立全球反导系统令我们不满,我们坦率地对美国方面谈到这一点,不仅对在亚太地区建立反导系统,而且对整个反导系统都感到担忧。”“中国朋友也担心美国人建立全球反导系统的举动。因此我们将在这方面协调努力。这是两国的重要任务。”帕特鲁舍夫说:“现在可以强调指出,两国最高层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定期接触有助于两国关系发展,这些接触推动着各项计划的实施。”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称,如今,俄罗斯与美国关系的“重启”已经搞砸,在莫斯科,很多人指责华盛顿听任两国伙伴关系恶化。与此同时,俄罗斯和中国在众多国际问题上观点类似,而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都持有很深疑虑。” 习近平选择俄罗斯作为首个出访国家绝非偶然。此行是对于他修正中国外交面临的日益严峻问题的能力的首次考验。鉴于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已逐渐失去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北京自2010年开始在南海与东海的海上争端中更为大胆,刺激许多该地区国家重新向华盛顿靠拢。新型印美关系,以及美国与俄罗斯在梅德韦杰夫任总统之初的平静时期关系“重启”,进一步凸显了中国认为美国在战略上要“遏制”中国。2011年美国正式声明要将“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后这一担心进一步加剧。 一名观察人士称,习近平此行有机会“贯彻中国自己的‘重心’战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尽管中日局势依然紧张,东亚其他一些国家希望美国会在该地区发挥平衡作用,但其他方面的前景已发生变化。现在普京再次出任总统,使得北京有机会向莫斯科示好,美俄关系再度紧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骥如指出,由于中国面临着东海与南海海上疆界持续的紧张局势,有关“中国的外交是为了维护北部和西部的周边环境和平”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随着新协议的签署,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将更多地流向中国,与莫斯科建立合作关系将赋予北京更大的安全性,并确保用于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资源。沈生动地总结说:“与俄罗斯发展良好关系切合中国整体外交的一切需要。” 习近平访问南非时将有机会与印度最高领导层会面。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印度和中国并无必要相互敌对;如果双方政治领袖愿意就北京和新德里之间“友好协议”的轮廓进行商讨,两国陷入困境的轨迹就可能改变方向。 尽管美国的亚洲重心战略整体上一直令中国忧虑,但印度自身与中国周边国家如越南和日本等增加防务合作也一直令北京关注。如果中国能缓和其对印度的忧虑,可能会削弱印度参加制衡中国崛起的亚洲国家松散联盟的意愿。习近平也许会与辛格沟通,引导中印两国关系从摩擦走向更广泛的合作,使得北京与新德里可能共同合作,在面对西方世界时更具分量。 关于中国“反对所有其他国家”的看法在火药味十足的东盟峰会召开后得到加强。确保金砖国家峰会在各类全球性问题上取得共同立场将转变这种看法,显示中国既有合作伙伴,也有选择方案。 外媒:解放军将打造新反导系统 已进行技术探讨 原文编者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被誉为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保护盾牌”,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中程和远程导弹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在打造坚固的“反导盾牌”,试图抵御其他国家的导弹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待弹道导弹防御的态度备受关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中国核策略的研究员罗拉·莎尔曼近日撰写报告称,几十年以来,北京一直把反导领域视为美国与俄罗斯占据的“最后堡垒”。然而,随着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被视为主要威胁因素,同年1月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中国也开始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不再扮演“旁观者”的角色。2013年1月下旬,中国再度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并取得成功,虽然美国在反导技术上比中国领先不少,但是在陆基中段反导这种尖端技术领域,中国的踏入实际上已经给美国带来了“竞争压力”。 紧密跟踪美俄反导技术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导弹防御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一些西方军事学者认为,研究中国在反导领域的最新举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进行的反导拦截试验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一极其重要的技术能力。 很多人注意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文献数据库内有关导弹防御的战略战术文章呈指数式增长。尽管反导系统涉及战略、太空和常规导弹领域,但最初中国直言不讳地把反导系统与“核担忧”及“美苏政治霸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公开的消息来源看,此类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75年,当时美苏反导系统还处于初生阶段,中国刚刚认识到该系统的效用。这些早期文献多刊登在科技期刊杂志上,罗列了导弹防御相关的能力,并附有这种能力对中国的影响。 据美国智库列克星敦研究会分析,有关导弹防御系统的早期文献,往往会在标题中把中国和苏联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会受到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制约。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一些冗长的技术文献来看,中国科学界对美苏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和战略导弹发展萌发了兴趣。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宣布战略防御倡议和苏联对此做出回应,中国的这种兴趣更加浓厚。 尽管这些早期文献关注美苏及后来的美俄力量博弈,但它们同样对了解中国当时的观点有启发作用。从一开始,中国期刊论文就对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针对美国反导体系采取的反制措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时,这种分析最为常见。 苏联/俄罗斯反制美国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政策构成了影响。从一方面来讲,研究这些反制措施为中国专家提供了机会,学习俄罗斯对付美国的技术与政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中国分析人士清楚地知道自身面临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弹道导弹武器库的规模。俄罗斯无法限制美国行动的领域(无论是政治或技术领域),都将成为中国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很多中国专家认为,俄罗斯是一个能够有效保持对美“战略平衡”的国家。因此,俄罗斯无法阻止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其他国家就更没有这种能力。而且,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为安抚俄罗斯,曾表示俄罗斯的导弹力量足以压倒美国导弹防御力量。不过,这种承诺并不能令核态势和核部署更加内敛的中国安心。因此,2002年以后,中国日益重视俄罗斯的积极军事反制措施,包括弹道导弹进步和导弹防御相关调整。如果被动政策不够,那么主动打击能力就能够提供更大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宣布不再受《START II条约》的束缚,因而其可以研制PC-18和PC-20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反制措施和军事发展相关文献中,尤其关注以下一些领域,包括太空相关导弹力量、远程洲际导弹、多弹头弹道导弹核潜艇、天基早期预警卫星、“Volga”早期预警雷达站、A-135导弹防御系统、S-400防御系统、低空超音速巡航导弹、远程巡航导弹、3M运载火箭、战略轰炸机等。 换句话说,改善弹道导弹系统、核潜艇、空基武器和主被动反制措施,是反制美国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核现代化包括这些领域的若干方面,无论是战略弹道导弹还是核潜艇,这毫不奇怪。这些平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靠反击能力,中国专家亲眼目睹俄罗斯利用这种反击能力,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和其他地方如何反制美国。 中国在核战略上非常克制 美国智库列克星敦研究会的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尚未表现出必须遵循原苏联道路式的“战略扩张”。北京继续秉承经常被分析家形容为“克制”的核态势。1975年至2005年间,大部分中国技术文献都专注于导弹防御和被动反制措施的影响。其反制措施包括箔条、干扰、诱骗以及其他压制导弹防御系统的必要系统,无论是天基激光系统,还是动能系统。 然而,自2002年起,事情开始有所变化。导弹防御系统技术研究开始从“被动”反制,向“主动”反制演变,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动能研究的出现,来自中国一流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开始研究该领域。在技术和战略方面,中国专家开始探索打击手段和导弹拦截技术。 几年之后,中国对拦截技术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在2013年之前,北京已于2007年进行了反卫星试验,于2010年进行了反弹道导弹试验,两次试验均依靠了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公开技术文献中展示的动能动力学和工程学成果。这些试验背后的战略原理是:掌握了这种技术和系统,中国就能够在其不断提升的地区安全关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美国的时候。 因此,美国的“分阶段自适应方法(PAA)”——以更加强大的海基、陆基导弹拦截器为主的导弹防御体系——实际上确保了中国能够继续追求这种防御能力,以削弱美国的核或非核胁迫能力。虽然美国“分阶段自适应方法”以伊朗和朝鲜为目标,但这种作用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相反,最近几年来中国导弹防御技术和战略研究的结合,暗示中国专家已经开始整合他们的方法。这是一种先学习如何击败反导系统,然后再加入反导竞争的方式。 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一年内,中国的军事技术文献就开始把重点放在“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上,不再是简单地研究如何反制。从基础层面来看,面对来自于俄罗斯的反对,美国仍执意并且能够单方面废除条约的事实,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认为美国为谋求主导地位——特别是核优势——牺牲了稳定,并称美国谋求的是“核霸权”、“绝对安全”以及“绝对优势”。 在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后,中国技术与战略期刊就透露出了对美国导弹防御能力发展及反制能力的兴趣,例如激光系统、动力拦截导弹和预警雷达。这样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双重用途,既可以被用来反制美国反导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来研发这种系统。在分析2007年反卫星试验之前的动能拦截文献时可以看出,大量科学研究暗示,当时中国正在发展与反导相关的各种基础能力,这些能力保证了中国能在2010年和2013年顺利进行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 从中国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认为拥有类似系统是反制美国野心和先发制人式政治或军事胁迫的最终手段。这种说法也适用于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实验、2007年反卫星试验。而且,这种观点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美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延伸到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和太空武器等领域。中国也会继续跟进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就这类系统而言,北京可能无法在数量方面与美国竞争,但就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寻求建立并展示自己的能力。中国最终选择展示自己的反导能力,这就是证据。中国的每次试验,无论是核试验,还是反卫星试验,亦或是反导试验,都是在美国进行同样试验几年之后开展的,毫无退让之意。在阻止外太空军备竞赛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等问题上也是如此。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对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关注,并不仅仅单纯是着眼于一种系统,而是一系列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美国发布2010年“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前——美国在两份报告中重申了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承诺——中国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不令人奇怪。相似的,在2007年反卫星试验后,许多中国专家认为,此举是把美国拉回外太空武器化问题谈判桌的一种努力。在两个例子中,与政治因素相比,中国更有可能考虑的是技术方面的因素。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