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务新闻》称,在3月下旬解密的“中国海军现代化:对美国海军能力的影响”报告中,国会调查局海军事务专家罗纳德·奥洛克认为,被誉为“航母杀手”的中国新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被一些防务分析家预言为“战争规则的改变者”,但如果美国能联合运用主动和被动反制手段,便可挫败这种导弹的攻击。报道称,尽管很多分析家警告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下,美国有损失航母的风险,但是奥洛克认为,美军有能力消除中国的导弹威胁。 在报告中,奥洛克列举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多个最佳时刻。报道称,在反舰弹道导弹的“杀伤链”中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在这几个节点施加主动或者被动的对抗措施,便可消除导弹威胁。这些节点包括:当目标被跟踪和识别时、当数据传输到反舰导弹发射架时、发射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当反舰弹道导弹再入弹头发现目标的时候。 针对挫败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该报告提出大量建议。首先,美国海军应该在控制电磁辐射或者使用诱饵发射器方面多下些工夫。这些手段能够让中国的远程监视系统更难发现航母编队,或者误导这些监视侦察系统。没有了眼睛,中国反舰导弹自然失去威胁。 第二,美国海军需要拥有反制装备,在反舰弹道导弹的各个飞行阶段对其实施拦截并将其摧毁,或者在导弹飞临目标区的时候实施欺骗干扰,使其不知所踪。要具备这种能力,主要依靠航母战斗群中承担护航任务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报告称,对反舰弹道导弹实施摧毁的手段包括发展搭载在宙斯盾驱逐舰上的“标准-3”反导拦截系统的改进型号,如计划中的“标准-3”BlockIIA。其他选择还包括加速发展和装备电磁轨道炮,并研制装备高能自由电子激光和固体激光器,提高击毁来袭导弹的效率。 除了硬杀伤,报告还认为,当装备有可干扰反舰弹道导弹的末端制导雷达的电子战系统或者产生阻波云雾装置的舰艇保卫美国航母时,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刚靠近目标,可能就会被欺骗。 第三,报告建议美国海军发展模拟反舰弹道导弹的大气层内目标靶弹,以检验美军的实际作战效能。报告称,这种大气层内目标靶弹主要用于模拟“东风-21D”再入大气层阶段时的弹头,美国认为,该弹头将以螺旋下降的方式实施攻击。而目前美国“标准-3”反导系统只能在大气层外拦截来袭导弹,如果发展针对“东风-21D”的大气层内拦截弹,那么就需要这种大气层内目标作为靶弹。 奥洛克还建议,美国国会应该审视美国海军计划在2016年采购的Flight III批次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看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效的防空和反导能力,能否应对中国军队未来规划中的航空和导弹攻击。报告称,该批次驱逐舰要比现在型号拥有更强的防空和反导能力,但比已经被取消的CG(X)下一代巡洋舰差。 有分析称,按照这份报告的规划,美军要克制中国“航母杀手”就必须依赖各种先进装备。但翻开五角大楼的武器研制项目就能发现,这些装备大都在裁撤名单上。例如五角大楼有意终止“标准-3”BlockII导弹和大气层内目标靶弹的研制计划,CG(X)巡洋舰更是因“技术过于超前,技术要求过高,开支过高”,早在2011年就被毙掉。在当前五角大楼被迫勒紧裤腰带准备过穷日子时,该报告显然又拿出老套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没有这些武器项目,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手段就会失效,美国航母的安全也难以保障。 港媒:中国东风21D导弹已少量部署 瞄准亚太美军 港媒称,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再也不只是一种渴望。中国已成功开发、部分测试、少量部署了全球首批能从远程、陆基移动发射平台上,瞄准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后一个相对无人争夺的“机场”的武器系统。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3月6日撰文说,现在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至少拥有了一旦爆发冲突能够试着用“东风”—21D导弹使其丧失战斗力的能力。在反舰弹道导弹取得如此进展的情况下,中国或许期望用它来增强威慑力。不过,决定军事能力的因素不是为了技术精度而追求技术精度,而是实现目标的效率。 文章认为,部署反舰弹道导弹与中国努力推进近海有争议岛屿和海上领土要求的行动配合得天衣无缝。“东风”—21D集中体现了孙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训谕:“兵之行,避实而击虚”。同中国的其他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潜艇和电磁武器一起,反舰弹道导弹对准了美国、与美国结盟和对美国友好的军事力量的特定局限性,加大了它们干预发生在中国外围的危机的风险。 反舰弹道导弹可从移动的、隐蔽性高的平台朝离中国海岸上千公里远的移动目标发射的能力使它显得与众不同。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还不能完全投入作战,也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全面测试,但可以用某种方式加以使用。 分析家将面临在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初始作战能力和全面作战能力间划下清晰红线的巨大压力。这是一项更大挑战的一部分,而这项更大的挑战就是:中国的“硬件”继续大幅升级,但辅助和连接硬件的“软件”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没有在战争中经过测试。 文章指出,多次测试已证明了“东风”—21D系统的效用,但中国用它来攻击移动海面目标的能力仍有待证实。 文章认为,不把美国的对策考虑在内,这个作战方程式就肯定不完善。2011年,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加里·拉夫黑德上将称:“即使‘东风’—21已成为一项有新闻价值的武器,但事实是,我们的航母可以移动,我们拥有可以对抗这样的武器的系统”。 不过,中国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时,以所有的重要指标衡量,中国的GDP都将超过美国。在这样的经济支撑下,中国已在推进一批只有美国能与之比肩,而在活力和资源分配灵活性上全无敌手的武器项目。 随着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更为有效的投入战斗,或许能巩固中国“利用陆地控制海洋”的大陆主义防御方式。为了进一步维护其近海利益,中国侧重于发展局部岸基的、以导弹为中心的“反海军”能力,以吓阻外国海军的干涉行动。这种方法比建设自己的蓝水海军效率高得多。 文章称,美国必须保持水下优势。任由许多攻击型核潜艇或导弹核潜艇烂在亚太地区将是一个重大错误。一方面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又不能维持和展示对抗反舰弹道导弹等不对称武器的适当措施,会两面不讨好。 美媒:东风-21D一枚超2000万美元将改变海战模式 21世纪还只是刚开了个头,很多未知的技术尚未发明。在1912年的时候,许多关键的军舰技术还不为人知。不过,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一些将给新世纪海军的作战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新东西。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显而易见的技术。 无人舰船:与曾经也是新式交通工具的飞机不同,无人飞行器、无人潜艇和无人水面舰船都是极新的技术。它们都有了被投入现役的例子。还会有更多例子。它们将通过与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和新型武器的结合而改变一切。 超级传感器:利用声音探测水下物体的声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中出现的,而利用无线电信号探测空中物体的雷达是在上世纪30年代研制出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中得到广泛使用的。 尽管早期声呐仪是全声学装置,但它被公认为最早的电子传感器,而它在21世纪的后代的能力要强大许多。从那以后,功能更强的计算机和传送技术已经生产了数代更为廉价、可靠和性能更强的传感器。 这种情况正在继续,新型传感器的功能将会使隐蔽变得困难很多。隐形技术对于破坏远程制导武器的瞄准能力十分重要,但是超级传感器却让实施出人意料的奇袭变得困难许多。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20世纪的发明,预料会在21世纪得到普及。现有的应用是植入大量软件的人工智能助理。对于飞机设计人员来说,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是飞行员人工智能助理,从而可以使计算机的存储器内包含大量有着丰富经验的飞行员的经验以及瞬息万变的实况信息。 全电舰艇:以煤为动力来源的舰艇出现在19世纪,以油为动力来源的舰艇则出现在20世纪初,后来还出现了核动力舰艇。但是,现在的重大革命是把舰艇所能产生的电量提高到最大限度。 这意味着将出现全电舰艇(其发动机只用来发电,而且舰艇上所有设备都由电力驱动)。这样的舰艇使装备更多大功率传感装置和电动力武器(如激光器和轨道炮)成为可能。全电舰艇也意味着更为高效的电力使用和较低的燃料成本。 隐形技术:不管传感技术变得多么出色,拥有更难被发现的舰艇总是一个优势。在过去几十年里,隐形技术比传感装置发展得更快一些。隐形技术的重大局限性在于它们倾向于变得非常昂贵。但是如果你花得起这个钱,那么你就能在作战中占上风。 合成材料:材料科学在20世纪末发展顺利,更多能够替换钢及其他金属的非金属新材料得到了应用。合成材料在过去几十年里开始出现在军舰上,而随着这些材料的应用扩展至舰艇的所有部位,它们将增强保护、燃料效率及隐形等方面的性能。 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已经起步,并将会变得更为迅速、可靠,被用于更多军舰和军港。这样的通信可使拥有更为快速和更为完整的联网力量的一方获得巨大的优势。 太空设施:各国海军从20世纪末期开始使用卫星进行天气预报、通信和侦察。这很不错,但海军希望得到更多。因此,卫星必须具备防御敌人将其击落的能力。 纳米技术:这些极其微小的碳结构将为从电池到电脑的各类事物以及军舰建造和操作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带来革命。纳米技术是可能带来重大变化的强有力的选项。 激光武器:这些武器对于军舰似乎再理想不过了,尤其是对配备全电动力的军舰。尽管表现出很大的潜力,但激光武器或许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几十年来它们一直都是这样。 反舰弹道导弹:两年前,美国海军的许多导弹专家曾相信,传说中的中国DF-21D反舰弹道导弹已投入实用。理论上,这样的武器是可能的,而且对中国来说,它们是攻击美国航母的理想手段。 打击航母的代价是昂贵的,因为这种导弹每一枚的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未来这一价格将会有所下降,而供军舰使用的反导系统将能够更好地对付它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