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导弹防御局(MDA)主管帕特里克 奥赖利(PatrickO'Reilly)介绍,目前已有超过32个国家拥有了弹道导弹。他表达了对反舰导弹扩散,以及弹道导弹生产设施增加的担忧。他指出,反舰弹道导弹能够对美国海军的舰船,以及通过诸如霍尔木兹海峡等战略“要道”的国际货船,构成了重大威胁。与常规弹道导弹相比,反舰弹道导弹的速度快得多,并且更难以被摧毁。而且,反舰弹道导弹能够从固定发射场发射,或者由距离海运航线数英里远的公路机动装置进行发射。而公路机动导弹发射装置很难被探测到,即便使用卫星也很难发现他们。 资料图:东风-21导弹 奥赖利表示,一些国家一直在“试射”反舰弹道导弹,并且使用该导弹“将舰船击沉”。几乎可以肯定,他所指的是伊朗成功试射反舰弹道导弹之事——配备改良制导装置的“征服者-110”弹道导弹。这标志着伊朗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其导弹尚不具备中国新型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的精密性。 报道称,五角大楼有关中国军事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称,中国东风-21D导弹旨在阻止美国在西太平洋开展有效行动。该报告还指出,中国正在增强其战略导弹力量,而且或许正在研发一款新型多弹头“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 此外,中东地区的动乱也引发了导弹扩散的潜在可能。对此,伊朗弹道导弹项目专家乌兹·鲁宾(UziRubin)指出,当前,伊朗、叙利亚、利比亚、埃及与也门,分布着数百枚甚至数千枚导弹。而且,鲁宾还警告称,委内瑞拉(距离美国不远)也可能加入该名单。与此同时,伊朗以及其他国家还一直致力于发展远程能力。 报道指出,美国不能忽视的第二大导弹威胁便是由导弹投射开展的电磁脉冲(EMP)攻击。电磁脉冲由高空爆炸的核武器产生。而这正好凸显了导弹防御的必要性——弹道导弹是投递电磁脉冲武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成功的电磁脉冲攻击可能毁坏美国大部分电力基础设施,引发大规模城市断电之类的灾难,或者更加糟糕的后果。 以产生电磁脉冲为目的的导弹发射,不必在5000英里以外进行。有关部门可以把短程导弹安置在美国沿海的货船上,从那里发射导弹攻击美国本土,这与“桶中飞毛腿”(Scud-in-a-bucket)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相似。2004年,美国国会授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电磁脉冲攻击是“少数可能会使美国社会面临严重危险,并且或许会导致美国军队战败的威胁之一”。而且,另外五次调查以及政府主要研究,也对此持相同意见。尽管如此,美国两党依旧未能应对这一威胁,而且奥巴马政府实际上也对此保持沉默。 报道称,“桶中飞毛腿”电磁脉冲攻击之后可能是巡航导弹攻击。巡航导弹可能会配备生物或化学喷雾设备。此外,如果这些导弹具备地形绘制能力,那么它们就能像无人机那样接受引导。 最后,美国所面临的第三大导弹威胁来自俄罗斯:前不久,莫斯科政府刚刚公开了其“俱乐部-K”(Club-K)箱式巡航导弹,该导弹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售。这款巡航导弹藏在一个“集装箱”里,而且它的运输-起竖-发射(TEL)装置也被掩盖起来。伊朗以及其他国家行为体都是这款导弹的潜在客户。而且,该导弹可能还会落入恐怖分子之手。 因此,美国需要一套全面导弹防御系统,来对抗这些现存威胁,并提前应对新兴威胁。而华盛顿政府只提供资金,发展“恰好足够”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法,或许太过有限也太滞后,尤其是在未来会进一步削减开支的情况下。而在极其重要的国防方面,美国人最好不要有亡羊再补牢的想法。 解放军攻克一个世界性难题 令美航母无处可逃 利用反舰弹道导弹打击敌方的航母,一直被称为世界性的难题,如今,这一传说已久的高难度科目被中国成功攻克。 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近日刊登《俄感叹中国海军突飞猛进 推演DF-21D摧毁美航母》一文指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和实力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去年在中蒙边境的戈壁沙漠的一次实弹打靶中,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被2枚“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击毁。五倍于音速的导弹弹头击穿装甲飞行甲板及其下方六层甲板,摧毁了所有部位、舰员舱和仓库,中国导弹的弹头一直打到舰底,击穿了装甲地板。最终,“尼米兹”级航母被击沉。 上述推测,可能来源于不久前网上出现的一张图片。当时,那张图片的画面显示,一个类似于美军航母甲板的巨大水泥建筑轮廓,出现在可能是内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在其中央部位有着两个明显的爆炸坑,很多解释为这是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攻击后的现场图景。这两个弹坑一个在航母的中心位置,大概既是甲板的中心也是航母机库的位置,另一个弹坑在甲板后部,位置恰好位于航母动力部位。由此打击效果来看,前者直接导致航母无法实现起降作业并破坏了舰载机的维修贮存库,后者在贯穿后把航母的动力部分破坏殆尽。 但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军事专家,虽然对中国已开始实战部署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毫不怀疑,但是,长期困扰他们的是中国军事技术人员是如何解决了导弹末端弹头的准确制导问题?为了摧毁不断移动中的航母,导弹制导头需要非凡的精度并利用外部手段不间断地修正瞄准参数。 特别是在重新进入大气层之后,弹头将以十倍音速导向目标,中国人是如何成功地解决了与在稠密炽热的等离子体云中飞行的导弹的联络问题——这至今仍是个迷!而且,最后的命中精度,中国究竟是采用什么手段,才能确保高速弹头的打击精度保持在15米以内——图片上显示的打击精度绝对不超过这一数据! 这样的事实摆在面前,如此的精准度也将会令任何一名军事专家目瞪口呆。如今美国在宣布战略重返亚太之后,曾宣布要把60核动力航母部署到亚太地区,如果他们看到这幅画面,美军航母的指挥官和士兵会怎么想呢?正如《华盛顿时报》援引分析家观点所说的那样,中国弹道导弹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海军全球优势遇到的第一个威胁。”恐怕也会是最棘手的威胁! 为了消灭或者使中国的反航母弹道导弹力量不致对美国航母构成致命杀,当然美国也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美国新的军事理论——以“海空一体战”对付中国的反介入作战。其目的就是利用美国优势的隐形战机和海上巡航导弹力量,在美国优势的空天地C4ISR系统支持下,寻找并摧毁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等力量,并最终使得美国航母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再次近逼到亚太近海遂行既定作战任务!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既然认清了美国的图谋,就不会不做保护的准备。当然,高速机动部署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本来就难以捕获,再加上其与它的姐妹型号几乎没有区别的外观,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既然这是中国最信赖的撒手锏,那么,中国当然会把它置于十分安全的范围内,以确保其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其一击制敌的超强本领,从而使得美军航母不敢前出部署到其打击范围内,并使美军航母始终处于提心吊胆之中! 美媒假想中国24枚东风21D可消灭2个航母战斗群 反航母导弹是要把航母摧毁,还是仅仅让其失去战斗力即可? 反航母弹道导弹,是最近西方媒体有关中国远程打击武器的重点炒作对象。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不同射程的常规及战略弹道导弹之后,更引发了西方媒体的普遍关注。在他们看来,传说中国能够打击航空母舰的弹道导弹终于露面了。然而在西方媒体的舆论轰炸中,我们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头脑。 想象派:导弹交手航母是关公战秦琼? 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1万多公里的射程,20多分钟就到了,再加上携带的核弹头,瞬间就可以毁灭一个小型国家,可谓是十足的“大杀器”;航空母舰排水量大,海面上行驶威风凛凛,能携带几十架先进战机和大量武器,被公认为强大海军的标志。这两种武器怎么会交上手,难道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事实上,弹道导弹和航空母舰的较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苏联海军相信,在核导弹出现以后,美国的航空母舰只不过是海面上漂浮的钢棺材。但是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威力和严重政治后果,根本就无法在常规战争中用来对付航母编队,而使用常规弹头,当时弹道导弹的精度根本不足以击中航空母舰大小的目标,更遑论航空母舰还是移动的物体。前苏联在这方面的错误看法,反而造成前苏联海军在航母建设上走了巨大的弯路。 其实在中国60周年大庆阅兵之前,美国人就已经在讨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了。2009年3月,美国海军学院就发表了有关中国开发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告。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关键就在于,随着远程探测、精确定位、精确制导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成倍提高。但是弹道导弹能否击中航母或者说能够反制航母编队,这就是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了。 讨论具体的技术细节,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咱们可以把问题稍微简化一下。美国认为中国正在开发反航母弹道导弹,那么我们假定这种结论是真实的。按照逻辑来分析,如果美国认为这种武器已经威胁到了航母,那么美国要么会采取反制措施,如果无法反制则将限制美航母在中国沿海的军事行动。如果美国不能反制也无法灰溜溜地离开西太平洋,那么就应该首先掩盖这种新武器的存在以保证自身的“强大”形象。但从现实来看,美军上下各级官员,都在大谈“中国反航母导弹的威胁”、“对太平洋美海军力量的挑战”。因此一个结论可以得出来,即美国并不太在意这种武器对其海上力量的影响。 美国《防务新闻》甚至想象了美海军航母被击沉的场景:20××年×月,台海局势再度紧张,美国海军依照惯例派遣两艘航母前往台海进行威慑性巡逻,最终紧张局势演变成为武装冲突。开战后不久,中国发射的24枚反舰弹道导弹击沉了美国派出的两艘航母和数艘“宙斯盾”驱逐舰及两栖作战舰艇,造成包括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内的1。8万人死亡。请注意,这种虚拟性的报道,只是展示了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巨大威力,但是却没有说明,从技术上这是如何实现的。 技术控:实现“死亡之吻”都需要哪些条件 弹道导弹想击中或者反制航母编队,需要哪些技术条件。从过程上初步分析,应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远距离的探测系统,例如远程探测雷达和海洋侦察卫星。海洋侦察卫星的作用,是通过电子侦察定位航母编队的位置。其作用有点像监听,通过航母的电磁信号来定位,精度要比“超视距雷达”高。海洋侦察卫星能否精确定位航母的位置,一直存在着争论。 第二,对航母持续高精度地定位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即使我们假设有侦察系统能够在远距离(1800公里以外,即美国航母的作战半径)精确定位,那么问题又来了。就是如何保证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上,维持整个反航母导弹作战体系的数据高速通讯,否则导弹就无法发射。这种数据传输既要保持整个作战不间断,还要输送大量目标位置、外形、电磁特征等多方面的信息。通俗来说,如果给一般反舰导弹制导原来的2G通信技术就行了,那么给反舰弹道导弹制导就需要3G甚至4G的通信容量,而且距离是几千公里。因此这种制导光靠雷达是不行的,必须有高空无人机或者太空的中继卫星进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第三,弹头在重返大气层后的多种突防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如何与反导体系对抗(美军的航母编队中驱逐舰也有战区反导能力)。就这个方面来说,和一般的弹道导弹突防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弹头机动、释放假目标、弹头隐身设计等等。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这些几乎可以说是成熟的技术。 第四,弹头再入大气层制导技术。看过神舟载人飞船返回电视直播的观众都知道,就是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会有一阵“黑障”时期。雷达既发现不了返回舱,返回舱也接收不到外界的信号。每到这时,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要揪一把心。同样,反航母弹道导弹弹头在返回大气层时,“黑障”一定程度使弹头得以隐身,不被拦截,但也给弹头制导带来了困难。在弹头以数马赫的高速冲进大气层的时候,它必须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敌人的航母编队在哪里,在两者的速度位置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弹头能够进行机动的时间可能是以秒来计算。也就是弹头在返回大气层后,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到航母编队。如果弹头携带主动雷达制导装置,就能够自动寻找目标。这就跟普通的弹道导弹弹头大不一样。 而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弹头打击的是移动目标,就需要雷达等更精确的制导方式,但也就面临了敌方干扰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美国、俄罗斯曾在普通反舰导弹加装雷达导引头,但还没有将其应用到弹道导弹上,因为过去根本就没有必要让弹道导弹有如此高的精度。也有观点认为这个阶段的反航母弹道导弹弹头接收的是第三方的被动制导,而这一形式尚有争论,因为对时间的要求太苛刻了。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神舟飞船的返回舱,一般能离预定降落地点几公里都算高精度了,现在您让它非要降落在大海上一个直径300多米还不断移动的大船上,确实难度太大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