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18日消息:5月17日前连续三天的暴风雪,使得这场似乎必须用“登顶”来结束的珠峰盛筵,变成了“一席冷菜”。 此前20天,为了庆祝1953年人类首次登上珠峰50周年的壮举,包括中国在内的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支登山队1000余人齐聚珠峰南北两侧山脚,意欲以原地原址的方式纪念攀登珠峰的先辈,倡导发扬登山运动的精神。 记者了解到,这场珠峰脚下的登山盛典完全是自发的,在纪念和发扬人类登山精神的主旨上,似乎达到了一种默契。 尽管如此,在其进行中显露出的问题,我们依旧无法回避。 纪念还是竞技? 赵牧的话在大多数登山者们看来,无疑是一个共识,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队伍聚集在一起,情况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据记者了解,仅在5月初,抵达珠峰北麓5100米大本营的登山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支队伍、570多人。这并不是全部。在珠峰南麓尼泊尔境内,有近60个国家的500余名登山爱好者已经陆续到位。 “这么多支队伍汇聚在一起,事先我们压根没想到。”5月13日,一名中国登山爱好者对连线的晨报记者说。 5月,一年中,喜马拉雅地区登山的两个最佳季节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登山爱好者来此了却一年的夙愿。“但最旺的时候,也就10来支队伍。” 世界各地同行的到来,无疑给登山爱好者———这些平日里大多形单影只挑战垂直极限的人们,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 “看见一个个刚建立起来的外国营地,我们向队长建议:中国登协再来人,携带一批协会旗帜,好和各支登山队交换。当时有22支队伍,22面队旗,我们打着小算盘。” 8日一大早,海拔5100米的山脚,中国一支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登山队伍,在队长的带领下步行于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开始拜访各支队伍的驻扎营地。 最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某国登山队竟将自己阻挡在营地帐篷之外,“寒暄只是寥寥几句,他们的语气很警觉。” 此番拜访的结果让一些队员若有所失,送出会旗和登山专著若干后,却没有获得一面其他各队的队旗。 5月8日的经历开始让中国的登山队员们隐约意识到,这场纪念珠峰50年的“较量” 已经悄然展开“冲顶。作为一个登山者,你没法不去想它。”一名队员说。 如果说,此前,这是一项人与大山的运动,那么,这个5月的盛会则让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本能主导了登山。 5月13日,中国登山队伍宣布将成为今年珠峰北侧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 “其实,我们也不想做第一支,运气好罢了。”一队员告诉记者。这个“运气”指的是5月3日的一场暴风雪。此前,由于先期开始攀登,来自俄罗斯的登山队和一支中韩联合登山队一直走在最前面,高度达到7000米。一夜的暴风雪,把它们给刮了下来。回到同一起跑线后,中国登山队占据装备和经验的优势,才一路稳扎稳打走到了最前方。 难题也随之而来 而最初关于突击营地以上路线的修路计划,拟定的是由新西兰的罗塞尔队、埃里克队和瑞士队联合中国队共同来实施的。 “但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队成为了首支冲顶的队伍,其他队伍可能因此坐而待机,往后缩。”当时,不少队员十分担忧。 13日晚,珠穆朗玛的白雪被夜幕染成了黑色。6500米,一个身影穿行在风中。尼玛次仁,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一场各队之间的协调会不可避免了。”这位经验丰富的藏族登山家脸色严峻。 “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没有回应……“修好了路,大家都可以上去。”尼玛开始了游说。“中国队可以出大部分酬金,也可以和靠前的队伍合作登顶。” 各队进行了长时间讨价还价的角力,最终达成3项协议:各队共同出资安排夏尔巴人修建8300米到8700米的路;担负筑路的夏尔巴人将来自各队,酬劳为3000美金,这笔费用将由各队分担,中国队负担500美金;修路工作于16日开始。 为了一口水还是一个生命? 冲刺的时候,因为丈夫或妻子一人的身体出现不适,另一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登顶。 事实上,类似维尔弗里德夫妇的经历在人类现代登山活动中并非罕见,“选择并坚持高山探险,就是选择并坚持一种人生态度。”中国登山队后勤于海民对记者说。然而,这种精神在50周年庆的珠峰,却显得力薄形单。 “探险电影中,一出现这样的镜头准出事,但没有想到它竟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5100米大本营,于海民向连线的晨报记者转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刘福勇的经历:5月7日上午11时35分,我和队员陈骏池、藏族小伙格多以及队长王勇峰攀爬在接近海拔5800米的位置。当时的队长不时谈笑风生,但我依稀能感觉到,队长的笑声中似乎缺少点底气。在一个不大的坡路上,队长突然几次停下脚步大口地喘着粗气,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位曾经成功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勇士身上,并不正常。我悄声对上海小子说:“队长今天不对劲,你有点思想准备。”骏池看了我一眼,突然撒腿跑了起来。 陪队长慢慢走到坡顶后,我远远地看见骏池在与正在喝水休息的女队员梁群说些什么,只见她急速向山下奔去。我心里明白了,聪明的骏池是让身形敏捷的梁群先行下山求援。 不多时,队长上坡时已经很难移动脚步了,并不时大口喘气,咳出浓痰。 当时我们没有退路,前方就是5800米高地,上去了,那里就有各国队伍驻扎的临时营地。而此前,必须通过由冰川形成的一个40米深沟。此时,藏族小伙格多,一言不发地向队长伸出了自己的登山雪杖。队长迟疑了一下,抓住了手杖的一端,我和骏池则各自伸出了自己的一只手,用力推在了王队长的后背。 脚下的乱石由于冰川移动的变化,形成连绵无数的起伏地形,我们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动作,并不停地喘着粗气。 终于爬上冰沟,此时队长已经站不住了,骏池弯腰喘了一阵粗气后,走到一支队伍的炊事帐篷前,“有一位病人需要些水喝,能不能给点红茶加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对方居然以他们的人太多,无法提供加以拒绝。 攀登雪山中为一个病人讨点水喝遭到拒绝,这事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骏池冲进了他们的帐篷,用英语大声质问:“你拒绝为一个病人提供最起码的帮助,是对人性最大的侮辱!” 附近为各国服务的藏族向导闻讯走来,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对方自觉理亏,不情愿地拿出了红茶和糖。 登山还是作秀? “第一次实现了海拔6666米彩信互通,第一次将实现珠峰8848米峰顶的手机对话通讯。”于海民在电话那头,止不住兴奋。而另一个第一,即在电视媒体中频繁出现的“第一次实现了攀登珠峰电视全程直播”。 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场技术的胜利。但它是否仅仅为了珠穆朗玛,为了登山运动? 据记者了解,中国此次登山队的冠名赞助商搜狐公司,协同活动的赞助合作伙伴中国移动西藏公司、中国卫通以及上海西门子通讯,斥资承担此次珠峰大本营无线通讯基站及配套服务建设的。 在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下,一位技术人员透露,耗时不到1个月便完成了所有巨资通讯设备的落实,仅用3天全部设备便到达5100米大本营。 效率是意想不到的高 5月14日,搜狐CEO张朝阳做出了回答: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赞助商们之所以投钱,是因为预想登顶珠峰50周年的庆典是件大事,必将获得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使企业获得品牌推广的机会。 有登山爱好者颇为尖锐地指出,如果说,一年前,北大山鹰们能够得到哪怕2万元的帮助,也许这些山鹰今天还会翱翔在雪山和蔚蓝的天空。事实上,他们的口袋,连为一部基本的生命保障设备———海事卫星电话,都无法掏出足够的资金。而今天,这些珠峰脚下强大得足以让一个个国外登山队自惭形秽的钢铁和天线,只是为了发个彩信照片、上上电视娱乐一番。 “如果一切顺利,我们的队伍将在登上珠峰峰顶的那一刻,拨响手机。”赞助商们兴奋地对记者说。 雪山,苍穹,当一阵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就此划过,这场盛典似乎达到了高潮,人们振臂欢呼,如50年前的先辈,50年间的勇士,只是,留给珠穆朗玛的,是幸福抑或是孤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