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直播了那次登山壮举之后,一股登山热很快兴起,但是登山特别是攀登珠峰仅仅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等珠峰,需要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希望能让尼玛校长来告诉你。 从基础做起 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从来没有登过很高的山,也没接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怎么迈出向珠峰进发的第一步,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尼玛校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详细,因为他认为登山运动要普及开来,这第一步可是关键,他认为首先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特别是身体,他着重强调,因为很多人天生对高原反应无法克服,那么这类人肯定是不适宜登山的,就更不要说登珠峰了。 当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要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高原性低血压。这就要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登山速度也至关重要。 尼玛校长还说明了普通人初入高原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应减少体力劳动,以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二是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绝对禁止饮酒,入睡时最好采取半卧位,同时因为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温,防止皮肤干裂。这些都是一些基本常识,但是正是做好这些基础的细微方面,才能帮助你迈出第一步。 至于说到意志品质问题,尼玛强调这是保证身体的前提下,无论在基础性的适应还是开始真正实施攀登珠峰,都将起到作用的,但是前提是身体。他举例说这次攀登珠峰,在7960高山营地时候,登山队都有一股热血准备往上冲,这时候的意志力是很坚定的,包括他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王勇峰总指挥要求下撤的命令,认为能行,最后证明大本营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虽然推迟了登顶,但是保证了安全,取得了成功。这也就是说,登山不能逞一时之勇的行为,更何况是珠峰。所以,对于业余登山爱好者来说,攀登前长时间的培训和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必须积累很多登山的经验。 装备充分就好 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登山装备,确切是说登珠峰的装备的问题。尼玛校长首先肯定装备的重要性,因为高山探险对装备的要求很高,但是尼玛认为装备在保证充分的情况下量力而行,没有必要追求奢侈,觉得贵就是好的。这次攀登珠峰的个人装备是这样的:羽绒衣裤1套、冲锋衣1套、抓绒衣裤1套、保暖排汗衣裤若干套、羽绒睡袋(1500克)1条、防潮睡垫1块、帽子(带沿遮阳帽、绒帽、套头帽)3顶、手套(防风、羽绒、抓绒、网线各一双)4双、羽绒袜子1双、高山双套鞋1双;雪镜(防紫外线)两副、头灯1个、保温水壶1个、瑞士小刀1把、防晒霜(高倍)1支、防裂唇膏1支;打火机两个、防水火柴1盒、高山套碗1套。 除此之外,还有自备的个人技术装备,包括:安全带1条、上升器1个、“8”字下降器1个、铁锁3个、行走长冰镐1把、雪杖1根、冰爪1副、雪套1副、背包(60升)1个。这些装备有国产和进口的,目前来说还是进口的装备在材料和制造上都要精良一些,但是随着登山热兴起,对国产登山装备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国产装备的制造工艺也能很快有提高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后,尼玛注明目前这样一套装备大约要2.6万元。 天时很重要 关于攀登珠峰的最好时机,尼玛校长认为从珠峰北侧攀登顶峰的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这是因为珠峰北侧地区的雨季时段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区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的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也称南支西风急流带)的变化,副热带西风急流带所处的位置即是出现大风的位置。 准确到每天的具体时间,中国登山队自1975年起把“早出发,早宿营”作为登山行动准则之一。在珠峰地区,中国登山队规定当地时间早晨2时出发,下午2点宿营。登山爱好者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高度,自己确定“早出发,早宿营”的时间。从原则上讲,海拔高度越高,出发和宿营的时间越早,春季和秋季的地面风速日变化较大,应尽可能提早,夏季地面风日变化小,可以少提早一些时间。这次登珠峰就应该遵循了这个原则,这是因为在海拔6000~8000米高度地面风速日变化约为海拔1000米高度的6~8倍,即下午风速约比夜间和上午的风速大7.3~9.8米/秒。因此主要攀登时间一般定在上午。 由于他的要求,我们只能提这几个问题,由于登山的专业性,回答每个问题都需要时间。在传真的最后,尼玛校长表达了他对业余登山爱好者的期望和对很多人踊跃攀登珠峰的看法。 他认为这么多从来没有过高山探险经验的人直接就想登珠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攀登珠峰是一个很具风险的探险行动,因此在攀登珠峰之前的准备是要相当充分的,包括自己的身体训练,高山探险的经验以及一点点运气,这些都具备了才可能实现珠峰登顶的成功。而对于更多被挑起了登山欲望的人们来说,经常出户外身体力行进行攀登,从身边不远的山攀登起,相信总能在登山中找到乐趣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