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极限运动” 那些成功登顶的消息一波一波地传来,街对面广场上的傍晚每天也都有男孩子玩儿滑板的身影,再加上早些年的李致新、王勇峰勇登七大洲最高峰;柯受良骑摩托车飞跃长城;朱朝晖驾摩托车飞跃黄河;张健一个海峡接一个海峡的横渡……“极限运动”花了我们的眼。一整套专业的装备,一副酷酷的表情,一个“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的论调……这些,就是“极限运动”吗? “我觉得(极限运动)是一种心理上、生理上共同的考验,是一些平常生活中不会碰到的挑战。做这种极限运动的人,一般是有一种信念的人,我想也有些人,有时候就像高中生迷恋游戏一样,因为投入这里,就可以摆脱现实。他们是想给自己的生活一份特别的礼物,想不一样的人生、不想只是在空调的房间里丝声耳语。” Centaurus是个很有主见,也不愿意拒绝新鲜事物的男孩。他眼中的极限运动是“一种能给你带来刺激和愉悦的活动,也是一种时尚吧”。当被问到是否真的参与过什么极限运动时,他说:“我玩过板,但我不想定义它为极限运动,那挑战的不是我心目中的极限,我心目中的极限是:挑战心理的极限,那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追求真谛的内心斗争的活动。” 为了拆解“极限运动”,记者专门采访了曾横渡琼州海峡、英吉利海峡的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他说:“任何一次挑战都是与自然的亲和交流,其中可变因素很大,不好说能有多少胜算,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训练实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危险降到最低点。” ■当生命遭遇极限 从第一次登顶成功至今,把脚印和微笑留在那些高山顶上的人们确实不在少数,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命葬送在这条“贴近自然,挑战自己”的路上。 1999年北大女子登山队雪宝顶峰5588米登顶周慧霞不幸遇难;2000年阎庚华单人攀登珠峰,北坡传统路线登顶,下撤途中遇难;2001年17岁英国女孩艾莉·詹姆斯和父母兄弟随15人的登山小队来到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岛的基纳巴卢山。在暴风雨中走失。发现时已经证实被冻死;2002年北大山鹰社冲顶小组5名队员在攀登到西峰海拔6800米的雪坡时,遇到突发雪崩,导致5人与大本营失去联系,全部罹难。 当我们把这个命题交给身边几乎没有亲历过什么极限运动,顶多是爬爬香山、偶尔骑着自行车逛胡同的中学生时,回答多种多样。高三的男生小平平说及:“我选择生命,因为如果我去极限运动,我的初衷是证明生命。” 高二的小羽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索了很久:“爷爷曾经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登上珠峰的人。我想如果是在现在,我是不会让我的家人去登山的。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太渺小了。‘极限’就意味着抛弃一切,代价太大了……面对顶峰,面对高度,你没法儿说服自己停下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你会选择继续攀登。” ■我们也想“极限” 任何理性的思考和讨论都是为了更完美的将生活进行到底。看看下面的提示和建议,相信你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极限”。———激情一夏,清爽贴士 技巧类极限运动:滑板、滚轴、自行车技巧、攀岩、滑雪、冲浪 ———特别贴士:做好防护,和危险说bye-bye! 傍晚的王府井大街,常会看到一群群新新人类在飞滑板、滚轴和自行车特技———好威风啊!各位是不是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上阵?稍等!有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有没有做防护?———什么?没有!觉得戴上护具好掉价??打住! 作为技巧性很强的这类运动,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又不做好防护可是很容易受伤。 耐力型极限运动:游泳、登山、背包旅行、自行车耐力 ———特别贴士:要打有准备之仗! 我们这帮小记最爱做背包客,有很多切身体会。 像徒步的背包旅行,里面可蕴藏了很多玄机。首先在出发之前要做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包括自己的体能了解———千万不要逞强,否则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还要摸清目的地状况,如天气、路线等;即使不找一张地图来,也一定要向当地人或者有当地旅行经验的老山友咨询。然后就是背包里的装备啦――水、食物、雨衣(饱拿干粮热拿衣)、睡袋和帐篷(如果需要的话)等。当然还有穿着,一般穿宽松、透气的比较好,裤子要收口的。北京周边的山一天就可以搞定,所以不用那么复杂,只要带好基本装备就ok! 特邀嘉宾:自行车男贾岳奉献超级“秘笈”! 首先要伸开手指,在地图上圈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确定目标,估计里程及往返时间(并向家人通报自己的行程,以便“救援”);第二要充分准备:养足精神,恢复体力、去利其器(就是调整单车啦),整装待发。第三是正式出发前最好进行一个小时热身:以防突然在自行车上努力十个钟头身体受不了。 当然,行在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所以一定不要慌,可以向路过的行人求助,或者Hi-车,都没问题。 ■采写/停不下来的海淀分社 吕彦妮 王婧 梁嘉怡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