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浪驴坛”一个叫“无忌妹妹”发的帖子,让我对现今的“驴”们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我很想知道,这些动辄辞职远行的“驴”,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色骡”江鱼儿:“因为旅行会使我把许多事做得更好” 江鱼儿,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后在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工作。由于热爱旅行,现已提出辞职。他本名杨波,由于“驴”们在一起都习惯称网名,所以我也随他们这样称呼。 我和江鱼儿见面是在位于北京图书馆北门的“行摄匆匆书吧”,春寒料峭,26岁的他只穿件短袖T,说话声音很轻,很细,不像网上的江鱼儿那么活跃,更不像个背着大包去野外旅行的探险者。 江鱼儿说:“实际上我不是驴而是一头骡子,一头不折不扣‘色骡’。喜欢自助旅行的人大多在网上被称为驴子,其中一些驴除了背着大包四处游荡,还喜爱艰苦、有危险的登山、探洞、丛林穿越之类的户外运动,这样的驴子又被称为骡子;喜爱摄影的人被称为摄狼,因‘摄’音近‘色’,所以更多叫做色狼,色狼们之间便唤作色友。我便是这样一头狂热喜爱旅行、登山、探洞、滑雪还有摄影的色骡。” 去年春节,江鱼儿背着登山包和摄影包在四川各地游荡了一个多月,回来为国外一家公司写了一本自助旅行手册,手头多出一笔“可支配收入”,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这家书吧。如今书吧已是京城驴子、骡子、色狼们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点,一大批国内户外运动圈、摄影圈、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定期在这里主持旅行、探险、摄影专题的讲座。驴友、骡友、色友们的大小会议也三天两头在这儿召开。 我问江鱼儿:“来这里的驴友大都是什么人?”他说:“基本上都是和我一样的白领年轻人,IT、金融、证券圈子里的人居多,毕竟我们喜欢玩的登山、探洞、旅行、滑雪等户外运动都是很费钱的,所以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 我马上问:“要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看你喜欢玩什么了。”江鱼儿淡淡地说,“喜欢玩的越多花销越大,比如那些登山的器材装备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而且好多都是消耗性的东西,你登一次山也要七八千,一套装备通常要超过1万,探洞的装备甚至更多,摄影就没法说了,如果你是个发烧友就没边了。” 我吓了一跳:“那能不能问一下你原来的收入?” “也不是很多。”他很有保留,“我有一些别的挣钱机会,像摄影,我出去回来把图片提供给杂志社,一张两三百,我现在收入比不了原来在I T界,主要就是卖图片,每月能有几千元。” 江鱼儿常年给一些旅行探险杂志提供图片和文字。我看了他的文章,篇幅都很长,他很快还将成为一家杂志的签约摄影师。 虽然学的是环境专业,但江鱼儿在大学期间就给一家教科所信息中心打工,给他们建网站,毕业后先是在方正做网管,后来做到客户服务中心主任。 “有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职呢?” 他笑了:“很多人都佩服我辞职的勇气,其实我是经过理智考虑的,因为旅行会使我把许多事做得更好,而I T那边已经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当我决定辞职时就请了一个长假,好好旅行了一次,到四川云南交界的地方玩了一个月。” “书吧比那边收入怎样?还能支撑你出去旅行吗?” “勉强维持吧,我们的幻灯讲座都是不收费的,现在我是在吃老本,所以还要开拓别的挣钱渠道。我这样做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旅行是一个亲近自然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不同的是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不能去做,像我和我的朋友只不过是知道自己的天性,又顺应了自己的天性而已。” “那就有必要把工作辞了去旅行?” “因为你有工作旅行必然会受限制,放假就那么几天,比如想去西藏,就得把工作辞掉,去一两个月,好好在那边呆着,回来再换一份新的工作。我如果想找份新工作,那是很容易的,这样的人在我朋友中很多,尤其是去登山,好多人都是先把工作辞了,去登山,回来再找工作。” “你们这些驴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吧?” “是这样,没有网络的出现,旅行更多的是个人的行为,你不会知道别人怎样,网络出现之后,世界一下扩大了很多,你想去一个地方,可以先到网上查那个地方的资料,甚至联系当地喜欢旅行的人,比如我在北京,就可以在网上聚集一大帮人和我一起去,很多外地驴友到北京来,都会到我的书吧看一下,这除了媒体的宣传,当然就是网络的作用。” “你们都是挣了钱再出去玩,那么外地来的也都这样吗?”我突然想到一些经济水平不高的人。 “不一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但至少都是已经解决了温饱的人。” “你家里生活条件怎样?” “一般般,老爸老妈都是家乡县里水电公司的职工,还有一个小我12岁的弟弟,还在上学。” “给家里寄钱吗?” “当然寄。” “就是说,你挣的足够在给家里寄钱之后还可以去旅行,你们都认为把成千上万的钱花在这上面很值得?” “本来钱就应该花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人的一生太短暂了。我去的很多地方都荒无人烟甚至与世隔绝,你见到的那些高山大川,在城市里一辈子都难以想像,人跟这些自然比起来太渺小了,无论是你的生命长度还是你的个体,都不值一提,如果一辈子都只呆在这一个城市里,做一样的工作,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像,所以我就要背着包到四处去旅行,和各种不同地方的人认识,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尝试像他们那样生活一段时间。” “如果你不是在I T界,如果你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如果你也想旅行不想一辈子在一个城市呆着怎么办?”我追着问。 他觉得很简单:“那就换工作,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干。”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技能,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呢?” “对,这也是,如果收入太低就不足以维持。当然我不是说钱少就不能旅行,许多人都很有钱,但他们的旅行观念却没有转变过来,还都是跟团,像我们这样的背包客还是很少的。国外就不是这样,在国外,像一些野营产品,帐篷、睡袋、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每到周末,全家人就可能开着车到郊外去旅行,非常普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就会走到这一步。” “对,那要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目前这种旅行消费还是挺大的,像你们的装备。” “不,装备虽然投入大,但那是一次性的,而且到外面你不用住星级宾馆了,可以住自己的帐篷,像我的睡袋就有四条,从夏天的,到能够登七八千米雪山的顶级旅行睡袋都有,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睡袋,基本没有国产的。在大自然中,你可以睡在流水边,星光下,听着水声,看着星星,那感受是不一样的,天气好的时候我不喜欢搭帐篷,就直接看着星星,看着天。” “你们出去旅行会不会有危险?” “当然会有,但那些危险都是自己有足够能力把握的,我不会冒不能控制的危险,生命是那么美好,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有生命才能去享受。去年五一我走四姑娘山,非常艰苦的活动,要翻五千米的雪山,在网上一招呼,居然有八九十人要求报名参加,我只好剔除许多,因为必须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参加,最后我们五十多人从北京出发,那一次好壮观,都背着大包。 ” “想没想过出国?” “没有,在大学很多同学都拼命想出国,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兴趣,我觉得中国有非常好的地方,幅员辽阔,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外人进入过,是无人区,到国外这样的地方比较少,除了非洲,中国有那么多地方我还没有去,所以我暂时还没有想到去国外。” 从“行摄匆匆书吧”出来,门口正有几位年轻驴友在商议驾车出游的事情,他们显然也是刚刚认识,还都站着,保持着相对距离,话语里却充满激情,脸上都红红的,好像明天就要出发一样。恐怕哪个公司又要减员了。 激情“布鲁狼”:“这种潜意识会让你敢于辞掉工作,不去考虑明天吃饭的问题” 我是在三夫户外运动用品商店见到的布鲁狼,他29岁,但看起来更小,人很壮实,戴副眼镜,年轻而有朝气,像个典型的I T界年轻人。 布鲁狼毕业于成都一所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95年毕业后,本来在成都工作得很好,突然有一天早上起来,他脑袋发热,说,我一定要到北京去,于是就来了,并很快找到了工作。而且来北京后,他就开始利用周末背包去登山了。 “那时来北京也没什么伴儿,经常就一个人出去,刚开始接触户外运动,我就发现很好玩很刺激,去了一两次,发现交往的人都很开放,状态特别好,感觉平时的交往很难碰到这么志趣相投的人,可能因为开始玩的人都是I T圈的,因为I T圈的人思维比较开放,接触国外这方面信息比较多。” “你能告诉我你一共换过多少次工作吗?” 他仰头算了算:“小的就不管他了,大的包括现在是第5次,现在这份工作是今年春节前开始干的。其实那时我玩得还不很专业,现在看照片,发现当时出去穿的是牛仔裤、军警靴,大部分背的是军包,偶尔看到有人背现在这种包,就觉得很酷啊。” “你们开始玩是为了摄影、写东西,还是为了纯感受?” “我想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爽,自己开心,但人多了之后,可能就会有各种想法,有的想把它做成自己的事业,有的就想做产品,有的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写文章什么的,我还是以自己开心为第一原则。” “那你怎么会辞掉工作去玩呢?” “其实一个人辞职有多种因素。比如我当时可能因为成就感不够,开始做一个工作会有高潮,通常很忙,像我做工作总希望有热情,不喜欢每天呆着无聊,如果到了低潮期,就想辞掉了。我是做市场的,开拓市场创业时很有激情,等产品都推出去了,低潮期就会没事干,那种压抑的心态就出来了,想玩的心态一下子就起来了,渴望看到蓝天的感觉特别强烈,不能等也不能想,必须马上打上包就走。这样就得把工作辞掉去玩了。” “你回来再找工作容易吗?” “对于我们这种人,找工作不是很难,但要找到一份感觉很好的,很有空间、很有感觉的,不是很容易,找碗饭吃的确很容易。” “你现在的装备要多少钱?” “加起来可能要上万吧。前几年像我们这样玩的人确实不多,出去经常被认为是韩国人或日本人。户外运动包含特别广,一种是休闲类,一种是探险,探险消费要高一些,越是精心去探险,消费就越高,时间也要求很多,像爬雪山,不可能几天,至少要半个月或者一个月。 ” “你对户外运动怎么看?”“ 现在很多人只把它当作一种周末的休闲,但对我们意义不一样,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将来有一天我回想起来,会发现我能够回忆得起来的,特别开心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都是户外运动。” “我很想知道你每次辞职时的想法,是不是认为回来肯定能找到工作所以就不管他了? ” “也可能是,但一般是因为出去玩的愿望太强烈了,那个感觉一上来就抑制不住,就豁出去了。就像来北京一样,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特别想来,就来了。” “是由于你年轻,还是由于你有技能?” “可能是因为有技能,对未来的生活比较放心,但实际上当时不会考虑那么多,你说的这些可能是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会让你敢于辞掉工作,不去考虑明天吃饭的问题。” “在你换的这些工作中,月收入最高时多少?” “八九千吧。其实玩并不受这个影响,刚开始的确要有物质基础,但玩到后来就变成你的生活方式了,不是钱所能左右的了。国外有许多岩壁人,他总在山上,没钱了,就下山打零工,挣点钱再回来。他是不是永远这样?不是的,他也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下来找长期工作了,或者年纪大了就不攀了,但这是他生活中一个很宝贵的阶段,是生活方式。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都要去挣一大堆钱,留下来去享受,实际上等到你想享受时,那个兴致已经没有了。现在我要的是那种比较快乐的日子。” “你看你现在已经有了女朋友,你结婚还会花很多钱,也许要买房子买车,如果把钱都花在这上面将来怎么办?”我问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前我们经常讨论人活着的本质快乐,我认为本质的快乐不是明天的快乐,因为到了明天你未必快乐。我今天做的是我今天的选择,明天比如我觉得买房子非常重要,我可以放弃现在这种方式,如果我觉得不很重要,我就可以过得清贫一点,这没有绝对的标准。实际上我们选择的是‘现在我要快乐’,三十到四十岁这段时光是人生最开心的时光,这个时候我想要寻找的东西我寻找到了,就行了,这是个观念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一贫如洗还是家财万贯都已经不重要。比如爬雪山,你面临的是生和死,你和朋友之间只靠一根绳来连接,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都看得出来,开大奔的可能就是个傻子,而一个原来不起眼的可能就变成英雄了,在那种环境中人本质的东西都表现得很充分。” “你估计你将来会永远保持这种生活方式吗?” “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能不会动不动就辞职了,但不会把这种生活方式抛掉了,离开它会很痛苦,如果周末我自己在北京呆两天,我可能就要吐血啦,真的,太郁闷了,这帮人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考虑到哪儿去,我想滑雪就和一帮雪友在一起,想攀岩就和一帮岩友在一起,人生太短,精彩的东西太多。可以说户外运动80%是依靠网络发展起来的,这帮人一开始就是又能上网又能玩的。只要你需要,你就可以在网上找,一找到有志趣相投的,就可以开始玩了。 ” 老驴“小辫儿”:“当你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都市当中提职晋升什么的所替代不了的。我觉得这种快乐在城市中是没有的” 小辫儿在北京驴友当中,和他的“过客酒吧”一样,非常有名,这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的自助旅行开始得较早,他和他酒吧的很多经典故事,都在网上广泛流传过。 小辫儿是东北人,今年30岁,毕业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目前是自由职业者,除经营这个酒吧外,他还给别人做一些美术设计。据说他过去一直在脑后留个小辫子,但我见到他时早已没有了,只不过是一个高高瘦瘦戴副眼镜的普通年轻人。 “我96年上大学时去云南考察,当时看到许多背大包的都是老外,我就想,他们能做的我也应该能做。在云南一个朋友给我安排了旅行团,可是我想自己掌握行程以及到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所以只搭他们车,到了目的地不跟他们走,自己去玩,后来我发现这样走还是受束缚,就自己走了。有时徒步有时骑车,这样第一次尝到了自己旅行的乐趣。 “回来之后我就想,以后我会经常这样自己出去玩了,不过那时还很朦胧,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像现在这么清晰,我自己玩的方式和想法都已经很明确,就是骑车。98年我骑车去了拉萨,2000年我从兰州又骑车到成都,同去的三个人还有一个是老外,骑了二十多天,其实这不算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做了,我不过是开始得比较早。就我自己而言,我出去不仅仅是玩,而是一个反复提炼自己的过程,你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式,设计线路,掌握在旅行中发生的一切,当你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都市当中提职晋升什么的所替代不了的。我觉得这种快乐是在城市中没有的。” 我问小辫儿:“是不是很多人都是想尝试自己提炼自己的乐趣?” “我觉得大部分人有这个观念,但如果你是个自由职业者,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接触不同的文化,你可能就会考虑去切片他们的文化背景。开始是好奇,但时间长了会转变成一种研究。当你打破原来系统常规的东西,到外面呼吸到自然的东西时,就会感到非常自由,旅行勾魂就勾在这里,比如有的是拍成了自己的片子,有的是采集到了自己喜欢的民歌,还有的收集到工艺品,了解到了独特的民俗的东西。我觉得现在自助旅行已经变为一种时尚了,这种时尚在前期,还只是轰轰烈烈地出去,但逐渐会分化,有的不想坐车,开始骑车或骑马了。旅行方式分化的同时,旅行的观念也在分化,我在酒吧三年来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太多了,他们都来这里,但我是不动的十字路口,看他们来来往往,他们是我这里的过客,而我出去又是人家那里的过客。” “你觉得没钱可以自助旅行吗?” “当然可以,我和很多人争执过,说没有钱也可以旅行,你可以打工甚至乞讨,98年我就是这样从青海到了拉萨,到拉萨之后我又去了阿里,到了新疆,当时在青海我丢了两千多元,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我坐在公路边愤怒地捶公路的地面,清醒之后我决定还是要走,我觉得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前进。” “但不会有人故意不带钱出去吧?” 他笑了:“当然也有,我和一伙朋友去西安,我们开玩笑,问没有钱我们能不能走?一个朋友说行,我们就把他上上下下都翻遍,不给他留一分钱,把他留在西安,结果他自己在那靠打工还是回来了。人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在你身无分文的时候,肯定会想很多办法。过客酒吧曾经来过两个洋打工仔,就是没钱了,他们从伦敦徒步加骑车走到中国,其中一个自己原来有个电脑公司,他把公司卖掉,就这样跟着朋友到处流浪,打工。” 平和随意的“茶馆”:“我就是想出去,它本不应该是时尚,但旅行社和媒体都愿意说它是时尚,其实我们挺俗的” “茶馆”是个工薪族,我刚开始给他打电话时,就这样直呼他茶馆感觉很不习惯,他在电话里笑着说,不要紧,我们都这样,时间长了你就习惯了。 茶馆今年30岁,北京人,已婚,在湖南上的大学。1995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国有贸易公司做贸易,身上有一种散淡、随意、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态度,他说自己是打工的,和北京街头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我问他:“你的工作和旅行文化好像毫无关系,而且我在网上怎么从没见过你的名字? ” 他说:“我经常潜水,很少发帖浮出水面,我只是浏览,我高中的时候就喜欢骑车串胡同,把北京的胡同都串遍了,不为别的,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找一些小吃店老字号。我旅行一点不是为了写文章、摄影什么的,我就是喜欢,过客酒吧我是从网上知道的。” “我很奇怪,像你这样循规蹈矩的工薪族怎么也成了驴友?我以为都是很酷的人呢。” “跟性格有关系吧,人的性格就是贴近自然,我很少听到谁说不喜欢贴近大自然的,反正我身边很少。” “听说登山探洞的装备要一万多元,你有这种装备吗?” 他立刻否认:“我可没有,从来没有。我崇尚自然随意的事情,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我从没有去攀冰攀岩,我应付不了。我喜欢少花钱,在我们的团体里也有收入很低的,但我们出去玩跟你的职业背景,你有钱没钱,长得漂亮不漂亮,俗不俗,都没有关系,我们到一起就是玩。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圈子,刚开始上网认识了一些朋友,那个时候网络还比较纯真,感情真挚一些,对我来讲,滑雪那种运动是挺奢侈的。” “在旅行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那太多了,最起码让自己平和,只要一出去我就觉得特舒服,天气一好,蓝天白云的,我的脚底就开始痒,在家里呆不住,就想出去。我不太在意走到哪儿,只要出去就好,有一次广东来了个朋友,我们几个人在三里屯喝完酒吃羊肉串,吃完微醉,大家说去哪儿,干脆去火车站吧。我们就买火车票,是兜里那点钱能买到的地方,到了一小县城,大家就吃早点,吃完就回来了。我挺欣赏这样随意的旅行,我不为写文章也不为探险,跟别人也行,别人跟我也行,路上的计划经常改变,就为了玩得开心,我带的人一般都听我的,因为我比较爱随意改动计划,大家也习惯了。” “你在单位工作得如意吗?” “一般般。” “网上有这样一种理论,旅游其实是一种对现有‘编码’方式的对抗与逃离。比如像你,在单位要听头儿的,要和同事搞好关系,但去旅行就没有这些,就完全听自己的了,你是不是这样?” “可能有些原因,但不是全部,我就是为了放松,我就是想出去,它本不应该是时尚,但旅行社和媒体都愿意说它是时尚。其实我们挺俗的,很随便,只要不是走不了路的都能去。去年我在北京周围五百公里画了个圈,随意指了一下北边,于是就去了北边,不管它是哪儿,最后到了张家口那边,住了几天,感觉挺好,那里的小县城好像还在七八十年代,但我感觉挺好。当然去西藏那次我很好地计划了一下。我觉得自助旅行是自己花钱玩,干嘛不按自己的意愿办,所有的感受都应该是自己愿意得到的。我有一个朋友,突然脑子一热就骑车到了郊外,把车随便往旁边一放,躺在野地里就睡了,睡醒之后骑车又回来了,就这样,自己很高兴。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旅行没必要很另类,很专业,反正人以群分,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好。他有钱,喜欢探险也很好,其实在我的朋友中,也有在大公司工作、很有钱的,他喜欢随意时就来和我们玩,喜欢探险时就到探险圈里去,有些人会偶尔过来到我们这儿尝尝鲜。如果我喜欢探险,借钱我也会去。” “有这样的吗?” “怎么没有?我身边就有,回来找新工作再一点点还。” “那出去心理负担不重吗?” “那就是心理素质了,他们很年轻,其实我知道国外也有许多人是辞了工作去旅行,回来再找新的工作,但他们的工作足够支撑他们的旅行生活,而像我根本不行,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尝试。” “如果有人在网上约几十人背包去旅行,你会参加吗?” “我不会去,我谁都不认识,一般我不大在网上刚结识就约到哪儿一起出去玩,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兴趣,我怎么知道能和你玩到一块,我宁愿和当地偶然认识的新驴友一起玩,比如到拉萨,我在那里认识了新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天然后各奔东西,也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像我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很平民化,如果我有钱我还会这样随意,但我不反对有钱人的方式。” “你觉得旅行会上瘾吗?” “那是肯定的,越玩越想去玩。前些时候我买了双登山鞋,那鞋穿上感觉特好,天已经晚了,可是我耐不住,我就出去走,走了8站地,身体热了才舒服了。有时我坐车上班突然就想下来走,那我就下来,在街上走很远,走舒服了再坐车。关键是你自己把周围当做风景就可以,人家有人说走很远才有风景,我却恰恰相反,我觉得身边就全是风景,关键看你怎样去感觉。北京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周围有山有水,文化氛围很好,现在虽然拆迁改变很多,但它的文化就像珍珠一样散在城里了,北京的层次和侧面很多,要不怎么说北京能代表中国呢,它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许因为我的收入不高,所以我自己很推崇这种方式。” 不知为什么,了解了那么多酷毙了的驴友之后,我还是最接受茶馆,同时也很喜欢网上的这样一段话: 不要夸大旅行的功能,旅行不可能帮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旅行可以暂时地逃避石头城市的桎梏,可以有时间放松、思考、想像、发现、体会简单的和谐与自然的人际关系。但是只要你一天没有放弃回到城市的想法,旅行就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旅行能教会你很多,旅行的哲学放到生活中,就是如何活得更加简单而自然。本报记者蔡平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