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新一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已上报国务院,城市规划师们给我们展现的是“夏日绿意盎然,冬日银装素裹,米黄暖色建筑,优越人居环境”的城市画卷。用俞滨洋的话说:“这份规划借鉴了国际上地处严寒地域的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建设国际北方寒地特色之都为目标,15年后的哈尔滨将成为国际一流寒地滨江生态城市”。 关键词:人文关怀 轨道交通慢行环境清洁能源住宅日照标准提高 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建筑内部为了获得充足的日照,需要较大的日照间距,新的住宅环境规划,将适度提高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新区建设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并按要求留出各级别的绿地。 针对由于燃煤而造成的空气污染,规划也做出了防治对策。推广清洁能源,提高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至2020年,哈尔滨每年将引进天然气138388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98%;另一方面,对排放烟尘不合格锅炉限期治理,控制小燃煤锅炉,凡在集中供热网覆盖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至2020年,将替换2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645台,同时继续推广民用型煤。 气候,对哈尔滨城市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冬季的交通问题。由于频繁的降雪来不及从道路上清除,形成冰雪路面,导致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交通运营能力大大降低,影响了城市生活和生产。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总目标: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哈尔滨城市交通的骨干,规划方案由一条环线、5条主线和2条支线构成,全长197.9公里,共设车站131座,其中换乘站16座。 另外,至2020年,哈市市民还将享受到一个安全、舒适、宜人的慢行道路环境。一方面,建成自行车支路、自行车专用路和分离式自行车专用道等,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另一方面,建立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人行天桥地道、步行街区等步行系统,以及为残疾人服务的盲道、坡道等设施。另外,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交通性干道,在断面设计中,将自行车车道与人行道结合。 关键词:米黄乳白 色彩建筑暖色调城市上下空间的利用 寒地城市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萧疏,景观单调,因此许多寒地城市都力图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冬季的吸引力和活力。 丰富的夜景观塑造寒地城市形象,能提升人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程度;适宜的夜景灯光效果将为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并有效地减少犯罪。目前,哈尔滨已经成功地打造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以及南岗区的女人街、儿童街、印度风情街等等特色灯光街区,市民们有了夜间休闲的好去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与人类情感密切相关,并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境,因此,城市色彩对于寒地城市形象塑造十分重要。哈尔滨市对未来城市的色彩设计,将继承哈尔滨社会历史文化的沿革和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多元特征。考虑到寒地城市色彩与哈尔滨特色的结合,继承哈尔滨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暖色基调,确定哈尔滨城市色彩主基调:代表色彩为米黄和白色,与蓝天、绿树、白雪、红顶交映成绚丽的美景,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 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哈尔滨也着力创造一个丰富合理的户外游憩活动空间。为了使城市获取充足的阳光,保证建筑有良好的朝向,主要街道将采用与子午线成30 60度角的方向布置。在地上建筑的开发同时,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吸引人流转入地下。据介绍,目前,哈市南岗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已形成地下空间网络,把主要的商业网点连接起来;地面上借鉴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做法,建立有气候防护设施的公共空间,在城市重点路段设置“全天候”步道系统和封闭式过街天桥,在中心地段开辟“冬季室内花园”。 关键词:绿 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中心区现在绿地总量不足,绿化覆盖率低,绿地布局及植物结构不尽合理,绿地生态景观特色不突出。 新的规划整体布局为“一江二河,三河四湖;楔形绿地,星光放射;绿色通道,城乡融合”,从而实现“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 为实现这一整体的绿色景观,整合城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空间格局。旧区改造要留出三分之一绿地;结合综合整治,实施拆违还绿、拆墙透绿、搬迁补绿;依据城区风向特征,建立南引北挡的总体绿化布局体系,使其在西北部起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和外来沙尘入侵的作用;在城市上风向规划楔形绿地和供氧生态廊道;在马家沟、何家沟沿线辟建人工湖和大规模绿地。同时,在一切可以绿化的地面都“见缝插绿”。 预计到2020年,哈市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46.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将超过10.2平方米;新区建设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城改造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园林绿地将形成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灌、草及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绿化体系。 关键词:气候防护 11个供热分区大型锅炉房集中供热 哈尔滨市是我国供热期最长、平均气温最低、纬度最高、采暖热指标最大和采暖能耗最多的特大城市。供热已成为哈尔滨市居民冬季生活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城市供热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集中供热热源少、规模小;管网普及率低,发展速度慢;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体制不合理,管理滞后,缺少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未来的哈市供热规划目标是:积极和大力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方式;科学诱导大型区域锅炉房建设,不断发展联片供热;限制发展分散锅炉房建设,利用清洁能源和并网等手段逐渐消灭分散锅炉房;逐步改造小煤炉供热方式。 2020年,哈市供热将划分为11个供热分区:道里、道外中心区供热分区;南岗供热分区;太平供热分区;原马家沟机场和化工供热分区;动力、香坊供热分区;平房供热分区;群力供热分区;松北供热分区;呼兰供热分区;煤五供热分区(主要指康安路以西地区,群力起步区);城市边缘供热分区(主要指城市边缘分散供热区)。这11个供热分区总建筑面积为24694万平方米。 结合供热分区划分,将新建11项热网工程:道里中心区热网,扩建华欣热电厂热网,新建道外分区热网,扩建原机场地区和岁宝热电厂热网等。供热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管径考虑环网可能性,全部采用直埋敷设。至2020年,热网覆盖率达到80%。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利于推广的节能、环保、高效的供热方式,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风景旅游区、近郊别墅、中小型建筑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技术;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尚未达到地区,电能、天然气近期可作为集中供热不足的补充。 关键词:冰雪 以冰雪旅游为龙头构建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2002年,省政府委托世界旅游组织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滑雪产业专项规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目标,形成了“黑龙江—————中国的COOL省”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和八个旅游集合区的空间布局。 未来的哈尔滨将继续以冰雪旅游作为龙头产品,加强开发“冰雪、生态、边境”等独具龙江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把冰雪观光、冰雪游园和城市特色广场等景观区连接成有机统一整体。冰雕、雪雕、滑雪、滑冰、雪地爬犁、雪地足球等,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奠定了国际冰雪旅游名城的基础,是哈尔滨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比如说,建立三条冰雕走廊带。一条是商业步行街,主要分布在中央大街、兆麟街、建设街等;另外两条是马家沟冰雪观光走廊、松花江畔冰雪观光走廊;再有,建立城市冰雕通道,主要设在友谊路、经纬街、尚志大街、新阳路等。 比如说,结合城市冰雪景观线,打造冰雪重点园区、广场。以“冰雪大世界”为基础,结合冬季冰雪游乐主题,建立大型“冰雪迪斯尼乐园”;还有兆麟公园、太阳岛公园、文化公园、儿童公园等其他冰雪重点园区。 比如说,建立冰雪重点广场,包括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展览馆广场、九站广场、母亲广场、火车站广场等。 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冰雪迪斯尼乐园、冰灯艺术博览会、雪雕艺术博览会、冰雪博物馆四大拳头产品。同时把亚布力建成闻名世界的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建成国内一流的滑雪中心;玉泉、乌吉密、月亮湾等将成为市民冬季旅游的热点;扩大滑雪场的数量,提高初中级滑雪场的档次。 关键词:北方圈 扩大开放科教兴市蓄势待发升级跨越 哈尔滨素有“冰城”的美誉,许多产业发展,诸如北药、亚麻等,具有强烈的寒冷地区的特色。在世界“北方圈”的合作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并于1998年成功召开了“北方城市会议”。 根据城市定性,哈尔滨经济发展目标中提到:以建设区域国际中心城市为目标,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产业、物流业、教育产业等较高层次产业,建设东北亚经贸城。同时以开发绿色食品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 为此,哈尔滨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与俄罗斯、东北亚经济圈以及国内外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技术联系。大力实行科教兴市战略: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另外要创建大学城,并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化。 2010年前,哈市将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其发展打下基础。2010 2030年,将实现升级跨越,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大升级跨越,实现城市空间的跨越式成长,成为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和富有寒带特色的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图上画圈部分,即是在居住区气候防护方面,最广为人知的“风屏蔽”设计楼圈,即在场地北部建造环绕的长板式建筑,用以改善冬季居住生活条件。资料片 链接 1:寒地城市 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世界上至少有30个国家位于地球北半部,6亿以上的人口有着生活在冬季气候中的经历。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城市范围内,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瑞士、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亚的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其中多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链接 2:他山之石 札幌 日本札幌是世界上冬季降雪最多的寒地城市之一,针对冬季的特殊计划,如“区域空调计划”利用每天从地铁站排出的大量废热为区域采暖提供廉价的能源;如设立冬季节日,建设札幌艺术公园等以增加寒地城市冬季的活力,改变城市冬季萧条的面貌为目标。加拿大 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分别拥有在世界占第一和第二位的地下商业系统,由四通八达的地下人行通道和地下商业街区组成,连接地铁站、办公楼、大型百货商店、银行、市政厅、停车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创造了庞大的不受季节影响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欧洲 诸如巴黎、伦敦、莫斯科和米兰等地,建立大型室内街和室内活动中心。产生于19世纪的拱廊通道形式,这种上方覆盖玻璃顶的半室内化的街道,将室内装饰艺术与室外的阳光、植物等因素结合,兼有室内外的双重特点。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