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第一个进入罗布泊核心区的中国科学家。26年前,他在那里神秘失踪。 这段历史悬案,直到现在也没有最终答案。 在2005年一个农民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而他是不是“彭加木”,目前鉴定和确认工作正在进行,本稿发稿时,尚无定论。 “干尸”的出现,使人们再次聚焦26年前的这次神密考察。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在世者,试图还原这一真实的历史过程。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一代中国科学家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除了彭加木,他们中的9个人现在都能找到,并且还都活着。 不,应该是10个。第10个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报务员箫万能,虽然他不是考察队的成员,但却跟随了考察的全过程。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就是通过他的发报机从沙漠中心发出的。 王万轩,彭加木当年的司机,头发花白地坐在记者面前,从内衣很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比手掌还小的本本儿,翻开一页,一页,封存26年的记忆被打开。 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沈冠冕、马仁文、谷景和、包继才、陈大化、闫红建。 “汪文先是考察队的副队长,退休了,回了四川,除了他,我们几个全在,都没有离开新疆。”王万轩一个一个地数着说。 直到彭加木失踪的第七天,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才发出: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3日(1980年)电: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七天没有音讯。” 可以用各种方式猜测消息如此晚的原因,但有一条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泊--中国核爆炸试验场。从罗布泊考察回来后的队员们,都闭嘴不谈。 26年来很少有人知道考察队陷入困境的细节与原因。26年前,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切本不应该发生。”沈冠冕说。 现在,彭加木失踪的26年后,什么都可以说了,当年的考察队员们将记忆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得到特殊通行证 没有军队的特殊通行证,任何人都到不了那里。 秋冬是进入罗布泊最好的季节,那时候罗布泊平静安详,一般不会露出狰狞的面孔。但是罗布泊的秋冬一般严禁任何人进入。 “我们决定选5到6月之间,想在春天风季之后和夏天酷热到来之前打一个时间差”,夏训诚说。按原计划,他任罗布泊考察队的副队长,但因为临时的出国考察任务,副队长换成了汪文先。 夏训诚承认这个时间差“没打好”,因为罗布泊太不可捉摸了。 考察罗布泊的热情萌生于1979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当时罗布泊部分因为涉及到军事敏感问题由中方中央电视台担任拍摄任务,但开拍之前需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先探路。 彭加木和夏训诚借探路来到了罗布泊。 夏训诚记得考察将要结束时在营地里,彭加木和他都睡不着,“彭加木很兴奋”:中国的罗布泊研究都在国外;外国的探险家写出的罗布泊的书已经比人都高了,中国人还很少来过。 “就算死在罗布泊,也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夏训诚还清楚地记得彭加木的这句话,只是当时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组建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的想法就是那一晚形成的。彭加木将这一想法报告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院又报到中科院,中科院又协调军队,1980年,一份正式的文件批准了这个计划。 考察队被准许在罗布泊进行两个月的考察。 1980年5月2日,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新疆军区马兰基地。 “考察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马兰基地准备。军队专用的午餐肉罐头、酸辣茭白罐头、榨菜、大米、挂面、面粉等等全部从部队上买。”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说。 没有部队的帮助,考察队无法在罗布泊里活动。马兰基地为考察队配备了一部电台。这部电台由4名战士负责,在一个代号为“720”的地方,放下3名战士建立一个电报接转点,战士萧万能背着发报设备,跟随考察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