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想心事,顺便听城市之声。 有一则新闻从耳边飘过时,引起了我的注意:最近有名无腿壮士马克靠义肢成功登上珠峰,从而名噪一时。但也因为一件内幕的被曝光而遭受质疑。 据说马克和他的登山小组在快到达顶峰的途中,好象是8200米的高度曾遭遇一名受困登山者,但在经历剧烈思想斗争后,马克和他的登山小组并没有停下救助。最后的结果当然是马克和他的伙伴成功登顶,而那位不幸的人则被活活冻死。 新闻很短,廖廖几句,带过而已。回来后在网上查,并没有相关的资料。 可能我所记忆的关于高度的数字和事实有点出入,不是8200而是8500米,但是心里总觉得很不是滋味。 我不算登山者,却也喜欢户外,喜欢那种需要坚持需要克服自己的感觉。身边倒也有不少人上过不少雪山。一如他人的故事听得多了,也多多少少能了解一些登山者的心态。 我相信,他们确实是做了非常剧烈的思想斗争的,而且那时思想上的斗争不会亚于登山时的艰难,这时应该已不再称为选择,而是抉择。抉择,总是极度艰难。 救助? 那意味着下撤,意味着一切需要重头再来。意味着曾经付出的泪水汗水,还有鲜血都付诸从前,也意味着可能一辈子再无缘顶峰,尤其对于马克,更何况:顶峰已在眼前,那是一种多大的诱惑?所有的努力只为了此时的攀登。 事实已在眼前,他们选择的是继续。 登顶,就算不意味着掌声和鲜花,至少意味着自己的心愿达成。 或许不是登山者,难以了解登顶的意义。 曾经有人说,当初登雪宝顶时,拿石块砸自己的同伴,不仅为了想让同伴不掉队,也因为当时被迫切的登顶欲望所困。不评价这种方式,据我所知,下得山来他们依然是最好的搭挡。 中国有句古话:“成王败寇”,也许不管过程如何,只有结果才是重要的。但对于登山者,真的只有登上顶峰才是唯一真谛吗?登顶,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选择了置之不理,也就选择了一辈子受灵魂的谴责。 不敢对前文中的登山者提出任何质疑,因为没有资格。 我们绝大多数人,如我,一辈子都上不了珠峰。也曾有幸登过一座雪山,也有人问过我,如果同伴中有自己讨厌的人在你眼前下滑,会作何选择?我是平常人,我确实有自己的讨厌自己的喜欢。但是我知道,如果那时候有人在我眼前滑下深渊,不管他是谁,只要有可能,我会拉住对方的手,这是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本能,更是因为当你面对那一刻,喜欢或讨厌已经不再存在,只有同伴两个字是真实的。 而或许,这也是因为我无法站在8200米的高峰上,也永远无法了解站在世界最高峰上的那种渴望,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但无论如何,登山中如前文这样的同伴是可怕的。他也许战胜了珠峰,却输了自己,更输了某种精神和信念。 登山是一种勇者的行为,但这一次的主角显然已不能让我们称之为真正的勇者,也不再是真正的英雄。 一家之言,得看且看吧。 风柔 2006-5-24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