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就是生命,千百年来,人们坚信不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带来富饶土地的河流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珍视。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中这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热爱: 我站在高山之巅, 啊,黄河! 啊,黄河! 黄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精神的象征。但是,今天的黄河,已经不能再卷着滚滚波涛自由奔流-十几座大坝在她身躯上建造了起来;她也不能再通畅地泻入大海-缺水断流经常性地困扰着她。二十世纪的后半段,这样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不同的河流上重复上演着。人类和河流的联系,因为开发计划而被切断--大型水利工程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生活和水源完全脱节。一些人们认为,他们和河流没有什么联系,觉得水就是天经地义能由阀门控制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 水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同时,集水区由于能够将露水和雨水汇入河流、湿地和湖泊,给水以生命,而受到人们的珍视。但是水源和集水区都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那些设计失误的开发项目给主要的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常常是无法挽回的。因为这些开发计划而引起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更是需要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昂代价。逐渐地,人们认识到:那些开发计划应当避免造成河流这一生命的动脉的退化。这需要一个更全面和更有力的"集水区保护者"行动,通过跨地区协作,保护和恢复我们珍贵的河流湖泊的自然本色。这样的行动,需要民众了解他们所在集水区的复杂功能,了解他们自己的位置是处在一个自然系统中的。这,正是这本手册的目的所在。 全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和对于水的渴望在20世纪一直都呈指数级的增长。这个世纪的前80年,人均用水量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淡水的抽提量增加了566%。尽管经过了一个世纪不停歇地修建水坝,到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仍然有超过13亿人没有足够的淡水来源,超过30亿人没有足够的洁净用水。同样,全世界商用能源的需求在过去30年里增长了3倍,然而世界范围内仍旧有超过20亿人口得不到电力供应。很明显,面对这两个急迫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显然,人类社会从伴随工业革命而来不断增长的电力供应与供水服务中受益匪浅。然而我们不清楚,付出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而换来的发展能不能从长远来证明确实是值得的。但有一点很明白,我们当前开发利用能源的方式需要付出的环境和社会代价是高于预期和所能承受的的范围的。 能源供应的迅速增长曾经是破坏性的,世界上几乎没有社会和生态系统没有受到过影响。大坝、核电站、采矿以及过量的石油消费,都曾带来令人震惊的后果。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这些能源开发计划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却是那些几乎或甚至根本不用这些能源的人们。 遍布整个中国,蜂拥而上的水利项目同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坝和灌溉项目损害了很多靠水而生的社区村庄,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和河流息息相关。这些项目同时极大地损害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项目带来的好处都集中在那些相对富裕的城市群体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 水资源专家桑德拉o普斯特在《最后的绿洲:直面水荒》中写道:"明白我们的命运与我们周围水世界的关系,对于我们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所有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农田、工厂和家不是在简单地争夺同一资源,他们是社区的组成部分,由其周围的生态系统支持。如果因为河流远离我们就对其进行管理利用,就像将身体一条血管的血引向另一条血管,整个身体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如果甚至在有些地方切开,那将会危及生命。" 这本手册旨在使我们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集水区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在影响着它?如何去保护?原书的出版起因于南非很多社区和组织希望能从国际河网组织得到更多的集水区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与大坝和引水工程有关的复杂概念以及这些项目的可替代方案。这些都是国际河网组织在当地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受国际河流网络的委托,绿石组成编译组,将全文由英文译为中文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调查和改编,使之保留通行的原则部分,又适用于中国地区。希望这本手册能够被那些对河流和水问题感兴趣的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学校、政策制定者、记者和个人充分地利用。对那些觉得此书有所帮助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及时采取行动保护当地的集水区,成为"河流保护者"。人类的未来在你手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