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志愿者--以平和之心行平常之事

2013-3-13 22:3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6| 评论: 0

摘要:   平常事、平和心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不是志愿者的具体工作内容或方法,而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志愿者本身及志愿者的参与心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使我们的工作可持续下去,还关系到 ...

  平常事、平和心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不是志愿者的具体工作内容或方法,而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志愿者本身及志愿者的参与心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使我们的工作可持续下去,还关系到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的服务对象,怎样把握自己在这些行动中的位置和角色。

  志愿者们正在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应该干,也都可以干。既然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一些平常事,或是由一些平常事组成的,那么就应该对我们自己做事的过程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项完全依靠民间社会力量办起来的公益事业。从建院至今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志愿者为主体来完成的,到现在为止学院十几个工作人员中80%是志愿者。学院还是一个为各种志愿者提供教育培训和实践服务的平台。我们对来到学院的各界朋友也会尽一切努力、尽可能详细认真地介绍乡建历史,与大家交流学院的工作思路、经验和教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接待,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当代乡村建设这项事业中来。因为如我们所知:一项关系到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建设性事业绝对是充满艰辛,同时也是积重难返的。所以中国乡村建设将不可能仅靠十几个人,或仅靠几百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除了自己的探索外,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培训农民带头人和有乡村建设意愿的志愿者,以让更多想做事或者说有做事意愿的人在这里得到交流并寻找到认识与行动的结合点。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农村,去做乡村建设呢?其实我们的前辈晏阳初先生回答得非常好。他说,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空作误民的计划,所以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离开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走进没有围墙的另一校园,来到没有天花板的社会试验室。但是当我们这只脚刚迈出去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乡村建设,从厕所开始

  学院成立两年多来,我们接待了很多批志愿者,也接触了不少“有识之士”,在刚认识时感觉都非常的好,给我们的交流文章中常常有类似“三农大战略”之类的宏大叙事和“三农”重任在肩的铁肩道义,确实在说法上可谓同道中人。但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后发现很多人都不屑于做事,尤其是小事,或者也可以说没有能力做好一些小事。而我们都认为乡村建设的可贵之处就是从小事开始,从“做”开始。无论是当年晏阳初先生教农民识字,还是教农民小朋友洗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辈们勇于弯腰与紧贴地面步行的可贵精神,它更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乡村建设将关注到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而它本来就是由这样一件件小事组成的。

  近八十年后,从同样的一件小事开始,我们将乡村建设请下了高高在上的大脑与嘴巴。学院是在一个废弃的中学校舍基础上修建的。原来全校共用一个又臭又脏的厕所。而这却是关系到全体学院工作人员、志愿者、学员及来访者在内不可忽略的实在事,我们刚来时因为百废待兴,根本顾不上。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来访者、志愿者也都抱着各自忍一忍的心态,我们也都不认为这有何不正常。直到有一天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来学院为志愿者义务讲课,他发现这个问题后皱了皱眉头,对志愿者说,我们培训结束后留下来盖厕所吧。于是就有了一帮戴着眼镜从来没盖过房子的大学生在著名建筑师的带领下,一起盖起一个至今为学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厕所。针对农村厕所脏、乱、差,并已日益成为病菌传播、影响农村生活质量这一普遍现状,同时考虑到北方严重缺水,不可能在农村中使用抽水马桶等情况,志愿者们共同修建的厕所采用了尿粪分离的处理方法,并利用本地生态建筑材料,体现了生态可持续的理念。

  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一行胜于百言。另一方面,既然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基础的建设,那我们是否应该认识到,与我们目标人群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习惯等的改变,虽然很小,但是却应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外地志愿者与村民志愿者

  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志愿者多为外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似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只有那样才具有从事志愿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些志愿者且不说对本乡本土的了解帮助有多少,就其数量相对于中国这么多的农村社区来说也必将是杯水车薪,并且大多数外来者始终是要走的。如何能够寻找培育社区本身的志愿者和当地带头人,这样才能为相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如果客观地加以分析,很多外来志愿者所从事工作,应该都可以找到或者培养起社区中的人乡村教师、乡村各种带头人等,每个乡村社区不可能找不到一些做志愿工作的热心人)来替代。如:学院在村里办了电脑培训班,其中就要求前一期学员学成后成为后一期学员的辅导员,并要求前一期学员整理出自己的笔记,以补充成为后一期学员的讲义。这样无论是辅导还是学员自己整理的讲义,很多都建立在本地人的语言和理解之上,所以与他们有同样基础背景的其他学员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

  同时我们建议志愿者的各项工作能与村里的各种新老组织(如合作社、文艺队、老年人协会等)相结合,从而使我们的服务及能力建设工作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保障。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问,外来志愿者与本地志愿者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认为外来志愿者可以扮演催化剂、发现者和启动者的角色,重在调动社区本地成员的积极性并激活社区本身潜在的创造力。

  我们需要“眼高手低”,更需要全社会的耐心

  学院成立至今,一直以来就有四个问题环绕着我们:①你们能存在吗?②你们能存在多久?③你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④你们能改变中国的大环境吗?它不仅是对乡建学院提出的问题,它还代表了很多朋友对类似行动所做的质疑和态度,它更反映出了一种评价标准,它自然而然地把不包括自己在内的对方当做改变社会面貌的理应承担者,并引发了另外的一些说法、不屑和质疑,诸如:就凭这么些大学生(志愿者),难道能够改变社会吗?当然不能!中国几十年来每年培养多少万个大学生,每年有多少万的农业大学生走入社会,那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多少?为什么“三农”问题又会由来已久呢?如果我们看到并承认这样的现状,就应该能够理解我们的环境与局限,那为什么要期待着把这么重大的任务推给少数一批尚显稚嫩的行动者身上呢?我们是否曾经想过,当我们在这样问或这样想的时候,已经在将自己应有的一份责任推给了别人?

  而这些,代表了当前主流社会对志愿者行动的想象与期待,她又从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当代志愿者行动的社会环境。

  也许我们曾经怀疑过身边的志愿者明星,也曾经感慨过社会的浮躁、物质与鱼目混珠,但可否一起收回我们拔苗助长般的期待和评价,从培植志愿者及志愿精神的土壤开始,给刚刚破土萌芽的中国志愿行动以难得的耐心。

  在这行与知的跳跃通融中,在志愿精神土壤有待形成的现在。作为社会环境构成之一的我们,如何避免一种不由自主的悲壮的志愿者情结?如何避免由于道德制高点所产生的心理暗示而不能真正地置身人群?如何避免从自恋走向自怜而越发无力?如何能够卸下志愿者头上的光环?

  也许,并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都能把所想的一些问题和所做的一些小事变成我们自己对生活本身的一种理解、所追求的一种方式和习惯,可能很多问题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比如说,乡村建设从厕所开始,我们不仅用生态可持续的方式给学员和参观者做出示范,更重要的是,学院所有的志愿者和学员都需要从自己开始按要求使用并维护这个厕所,因为,我们认为它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重要,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所以,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志愿者需要对发展、教育、知识等大概念进行批判与反思,需要有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及对未来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全新想象;我们也需要小处着手,保持平和平常之心,不吝弯腰和动手,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改造自己及所拥有的知识,使之真正有用并可为大众服务。我们更需要社会各界保持耐心并积极参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1:36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