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时间11日晚上,经过三次转机,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回到挪威首都奥斯陆。今天,考察队将拜访挪威外交部和中国驻挪威大使馆,然后登上回国的航班。 外国专家伸援手 大家似乎没有太多离愁别绪,大多数人在近北极考察中收集、积累了足够的样本、数据,迫不及待要将课题设计付诸实践,洋洋洒洒地完成一篇论文。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杨濛和复旦大学的徐清远是其中的“幸运儿”,两人的考察课题都与植物有关,刚踏入北极圈时,面对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简直没了方向——哪儿去找植物?幸好斯瓦尔巴德大学的植物专家阿尔索斯教授伸出援手,送给他们百来粒北极植物的种子,其中包括她制作完成的北极棉的干燥种子,还有一株在实验室里培育的北极植物。 香港科技大学的蒋春萌一路上积攒了大量气候变暖的数据佐证,决定将北极小课题挪到这个方向上来。大连海事大学的郑丽,在新奥尔松的收获最丰,无论黄河站还是挪威站、德国站,都有她感兴趣的极光研究。 领队综合评价高 本次考察的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吴金友对大学生们的专业表现评价颇高。“这10名经过层层选拔而最终入选的大学生,知识面都很广,听讲座、徒步考察的表现都很积极,英语也没有问题。”看得出来,他们真想要在这次考察中有收获有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的目的已达成了一大半:让中国学生认识北极、了解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重要性和极地科研工作者的艰巨性、同时也领略挪威等发达国家在极地科考方面的投入和成绩。 队员纪律有松懈 不过,吴金友也坦言:这是他带队以来最“舒适”和“自由”的一支考察队。吴金友的“自由”指的是,这支考察队没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他们宽广的知识面相比,组织纪律性明显不够。抵达黄河站,吴金友第一次“训话”:“在朗伊尔宾,因为有人迟到,考察队没有拍成‘全家福’。今天开会介绍新奥尔松社区的规矩,又有不少人迟到。请大家反复提醒自己:我们是一支考察队,不是观光旅游团。”结果,学生们在新奥尔松还算“守规矩”,昨晚最后为站内大扫除,学习并体验这里的垃圾分类管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