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记者从昌吉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户外运动立法调研会上了解到,《新疆户外运动管理条例(草案)》今年有望出台,并对近几年来人气极旺的户外运动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和管理,将可能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户外运动管理法规。 据介绍,该条例的起草早在去年底就已开始,如今已几易其稿,被列入新疆今年的立法计划中。从2006年至今,4起重大户外运动突发事件中,发生在昌吉州境内的就有两起,这也是草案起草者为何专门到昌吉州进行调研的原因。 首次提出问责制 草案首次提出了对户外运动组织者进行责任追究——开展户外运动机构要负责每个成员安全,擅自从事户外运动的将处以5000到20000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组织者也要没收非法所得,追究民事、刑事责任。 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李西林说:“现在,许多户外俱乐部和领队通过在网上发贴来招募活动队员,一旦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还有些户外俱乐部会要求参加者签订一个《免责协议书》,自己倒是规避了风险,参加者的生命安全却得不到任何保障。” 昌吉州文体局局长吴勇说,目前大多数户外运动都是AA制,很受消费者欢迎。但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团队往往在装备准备、应急预案准备等一些环节上存在问题。组织户外运动时,组织者都会按惯例给参加者一份免责声明,而很多参加者都是新手,没有户外运动常识及必要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只能是政府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去救援,“政府为户外运动埋单”,条例的出台将从源头对户外运动进行规范管理。 组建专业救援队 而在整个讨论中,各户外运动俱乐部负责人则更关心能否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如何快速救援,政府能否投资等问题。昌吉市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负责人说,如果问题频发,户外探险者的生命安全难以保证,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户外运动也就没法走得更远。 因此草案中明确提出,由新疆登山运动中心组建由户外运动专业人员组成的救援队,每年定期组织救援训练,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李西林说:“没有救援体系做保障,户外探险者的生命安全难以保证,在我区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户外运动就没法走得更远。”乌鲁木齐现在虽然有一个民间户外救援组织,由热爱户外运动的志愿者组成,但是能力十分有限,遇到跨地区的、危险性较大的救援行动便爱莫能助。在我区的几次大规模搜救活动中,全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才得以完成。“因此政府介入救援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昌吉州文体局张普生书记认为,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各地该如何配合援救,各地是否也该组建专门的救援队,这一系列问题上,草案将在讨论中进一步细化。 活动实施须申请 新疆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部的一位负责人称,目前全疆在体育局经过注册登记的仅有8家户外俱乐部。“按照规定,户外组织机构组织户外运动应该到我们这里来报备,但几起出事的户外活动的组织机构出发前都没有到我们这里来报备。” 据悉,报备过程中,有关部门将检查户外运动组织机构出行的安全情况,包括装备准备、人员组织、车辆使用等各方面的安全情况。 草案对此也做了详细规定,户外运动组织者应该在每次活动实施前10个工作日向当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属于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审批的活动应当在前20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同时,草案对开展户外运动的机构也提出了一些条件,除了由工商或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经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外,对配备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领队、教练或体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约定,每个运动项目应具备1名中级以上、2名初级以上技术人员或3名以上辅助技术人员。 另外,各地组织的户外运动比赛、在海拔3000米以上开展的户外运动和来疆港澳台胞、外国人开展的户外运动,将由新疆登山运动中心实施网络监管并审批。 新闻背景 户外运动事故频发促立法 今年5月3日,一支30多人的户外自助游队伍在狼塔A线穿越活动中,途经呼图壁林场到106煤矿段遭遇坠石,造成一死四伤。 去年9月的玉龙喀什河大营救引起了全世界关注。6名俄罗斯探险者在和田玉龙喀什河自助漂流时突然失踪,中俄双方的搜救工作进行了21天,仅仅成功营救了3名幸存者。 前年10月,4名探险者在穿越夏特古道时被困在木扎尔特冰川,后当地政府出动几百人搜救,探险者才幸免于难。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一家户外俱乐部组织了31人徒步穿越天山车师古道,途中突遇风雪天气,队伍走散,当地政府搜救了四天才救出遇险人员…… 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李西林介绍说,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的新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户外运动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 目前新疆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有20多万人。据悉,仅乌鲁木齐就有四五十家户外店、30多家户外俱乐部,昌吉州注册的有5家户外俱乐部,众多的户外店生存之道就是自己组织活动;几乎大多数出行队伍都没有职业向导领队。 随着户外运动急剧升温,各种因不规范管理造成的危险也频频发生,一系列事件为户外运动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户外运动如何科学、规范的运作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