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鲁开垠等多名广东省政协委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提出建议:让广东在黄金周改革上成为全国的一个“试点”,率先恢复‘五一’长假。这一消息一经媒体公布,立刻引来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恢复五一长假”,相关的链接就高达96万多篇。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都分别推出了 “您是否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网络调查,目前,参与网络调查的人数已突破7百万。这几大网站的调查结果惊人地相似,绝大多数的网友都力挺恢复五一长假。 主持人:在这些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人民网今年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参于人数超过300百万。其中90%的人力挺五一长假重出江湖,只有不到8%的人反对长假恢复。然而同样是人民网的调查,在去年是否同意缩短五一长假的调查中,还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长假“瘦身”,这就奇怪了,短短的一年时间,为什么会有30%多的人改变注意呢? 市民:长假取消后觉得不适应。 市民:长假相隔时间太长不合理。 市民:只有十一一个长假出去玩不方便。 网友小栗子呵呵表示,现在人们的工作压力都很大,长假对于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春节长假过完后,大家要等到下一个十一长假,需要8个月,长假结构不符合人生物钟的自然规律。 人常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口尝一尝。看来经过了去年了一年的实践,的确让大伙感受到了五一长假的珍贵。除了长假结构的安排不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之外,人们对五一长假怀念还有一个理由。 小邪是一名狂热的“驴友”,每年利用长假与三五同道远足登山已成习惯。去年五一长假没了,大伙好不容易等到十一周金周,结果是哪儿都挤,哪儿都堵。 小谢:‘五一’出不去,大伙就只能等到十一出去了。对于十一出游要面临的交通拥堵,景点饱满大伙是有心理准备的。大家是明知受罪还要出去,你就可见人们走出去的心情多么迫切。 曾昭宁(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学 教授):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大部分人春节是不会出去的,把五一取消以后,只有一个国庆节这个长假了。这无形中实际上是把整个旅游的客源压倒了国庆节,不但国庆节的交通压力会增大,而其各个旅游景点的人和车会爆满,这样旅游市场就会出现很严重的供大于求。 其实,为改变长假期间各地人满为患的局面,去年改革休假制度,取消五一长假的主要思路,就是用职工带薪年休假来替代长假。然而经过了一年的实践,带薪年休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 前不久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新浪网进行了一次带薪年休假的专题问卷调查,共有9570人参与了调查问卷,其中60.04%人对本单位执行带薪年假制度的情况表示“不满意”; 47.18%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没有休过带薪休年假。 带薪年休假和“长假”相比。最大的益处就是,“我的假期我做主,相信这也是大伙当初之所以支持五一长假“瘦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实际情况是实行了一年的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带薪休假看得见摸不着,而能保证休息几天的五一长假却已经取消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大伙为什么会如此急切地盼望五一长假重出江湖了。 网友楠树:五一长假你快回来吧,没有你我就不能向往年那样约三、五好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享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 能在春花烂漫的季节,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各地不同风土人情,的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但是不知道大伙想没想过,如果五一长假真的回来了,那去年新增的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短假又该何去何从呢? 网友 神奇魔术师: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民族身份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不能取消。恢复五一长假,决策者完全可以考虑增加两天法定假日。 2月23日,由西部网等我省网络媒体举办的第三期西安网络公开日上,在陕的全国人大代表何晓红谈了自己的看法。 何晓红:增加了三个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期,大家都是很欢迎的,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但是五一长假的缩短,使得大家不太习惯,因为我们已经在长达七年当中渐渐接受了这个假期,大家都有了一个规划和安排。“恢复五一黄金周假期”,这也是我带到两会上的建议之一。 传统节日很受欢迎,五一长假缩短大家又不习惯,那么能不能在保留清明、端午、中秋3个小短假的基础上,考虑恢复五一长假呢?我们来听听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陈宝根对此的看法。 陈宝根:我知道国家现在的法定假日,已经处于发达国家的中等偏上水平,作为人口大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为今后长远营造市民、国民很好的生活,这是当务之急。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从制定休假制度到恢复五一黄金周,我持否定态度。 在一片呼唤五一长假回归声中,我们发现,和网友的热情们相比,专家和媒体的声音则显得更为理性。他们认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恢复五一长假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州日报发表文章称,社会消费是经济繁荣的本源,特别是经济危机阴影徘徊的当下,恢复五一长假势在必行。五一长假消费大舞台搭起来,是政府应该适时作出的刺激消费举措,破解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五一长假助一臂之力。 新华网就发表署名文章称:依靠长假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利国利民,利于发展和渡过难关,这何乐而不为?(作者:陈光明) 曾昭宁(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学 教授):在当前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间我们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扩大消费需求,就是老百姓要花钱买东西就生活需求。而黄金周特别是黄金周的旅游它对于扩大和带动消费需求,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三天以后,它就极大限制了旅游作为启动内需的一个活动半径。从去年的取消情况看五一节的旅游仅限于周边或者省内,它的半径缩小了,它就给跨省的旅游带来了一种限制,这会影响到旅游消费。 众所周知,五一假期的长与短,影响最大的就是和旅游相关的行业,我们还是先来听听业内人士的说法。 张琪(西安康辉旅行社 总经理助理):相对于07年的五一黄金周很08年的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节来讲我们的旅行社的接待的人数08年这四个小短假还不及07年的一个五一黄金周。 赵芜泉(陕西华清池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五一长假缩短以后,更多的长线旅游变成短线旅游。长假游客他需要交通需要住店和更多的其他一些消费,他在消费上有更多消费的层面。短线旅游他大部分是本省的或者是周边近距离的客人,那么他在消费层次、消费水平上势必不如长线游客这种消费对于交通业酒店业以及相关其他一些行业这个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 其实呀,这赵总说的意思就是,长假变短假之后,全国旅游市场就会形成陕西人游陕西,广东人游广东的无奈局面。自家游自家,能消费多少钱呢!这样必然就会使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的旅游经济,大大的缩水。难怪赵总说,现在在旅游业就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没了一个黄金周,旅游业人财两空!” 其实,1999年国家推出五一和十一长假,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拉动内需。结果证明,两大长假的实行,对迎战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2008年国庆以及2009年春节的一些统计数字也说明,长假对刺激经济效果明显。 中国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说:今年春节黄金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而根据商务部监测,2008年9月29日至10月5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0多亿元,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1%,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 看来,长假拉动内需的威力还真不小。可也有人说了,刺激消费,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花钱买东西。恢复五一长假,只是给大伙买东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如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老百姓的购买力多少会受到些影响。指望一个长假,就能增加多少消费的愿望,可能过于乐观了。 石英 (陕西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 我觉得五一黄金周未必能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或许,五一我们真得放了七天长假,这七天时间也可能消费的比较多了,但是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从全年来看。那么真正的消费又能够增加多少呢?即使不放这几天假大家该消费的在其他时段分散着还是会消费。所以要指望这个拉动内需,可能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已。 温小郑(西安邮电学院 经济学 博士)我们应该首先看到,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并不算短,一年的52周就是104天,法定的节日还有10天这就是114天,恢复五一长假实际上就是在五一再增加两天休假时间,这两天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也很难考量。也不能把简单的把一个假期就提高到振兴国民经济的高度,不要把这样问题过于强化,还是弱化一些为好。 您看,这两种观点还真是针锋相对。究竟那方观点更有道理,一时还真难判断。不过,石英所长还说了,讨论五一长假的存废我们还应该看得更高一些。在关注黄金周经济指标的同时,舆论更多地应该转向关注黄金周里的人。 石英 (陕西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从我们放假的目的来讲,五一长假最根本的是建立一种休假制度。我想作为一个国家的休假主动制度,主要的应该考虑的是劳动者休息的权利,或者说是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这样一种考虑。如果说是仅仅是为了刺激消费,为了拉动旅游经济这样一个目的,我们来防长假那么是不是说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为了刺激消费放长假,当经济情况好了,是不是又改成两天3天呢?所以,我想这种放假的目的本身太功利了一点,急于恢复五一黄金周这7天长假,就显得过于急功近利。 群众:应该恢复五一,在家里看看书干个啥事都听方便的2 还是恢复一次好吧,平时上班太累了3 不知道今年五一能不能恢复,估计比较难。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必将对是否恢复五一长假,进行深入的讨论。五一长假是否恢复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相信,咱们大伙的这些意见和声音一定会引起决策者的关注的。我想,如果恢复五一长假真的能够更好的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益。决策者倾听民意,适时对政策加以调整,这不仅不会影响我们决策的权威性,反而会使我们决策更加地深入人心,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权威。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