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做过选美中国特辑,大鹏半岛位列中国最美海岸第八位。事实上,早在2005年9月1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记者调查中,六成以上的深圳人对“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在哪”一片茫然。其实,正是七娘山的古火山遗迹等独特地质景观,让大鹏半岛能与泰山、昆仑山等名山一起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而更具特色的则是古火山遗迹和海岸地貌的“水火共存”特征,国内罕见。最有可能和大鹏半岛亲密接触的深圳驴友眼中,“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号是否名副其实?怎样才能让大鹏半岛成为深圳人亲海的“城市名片”? A临海的古火山遗址资源国内属稀缺 老虎(李松涛),深圳登协副秘书长 “大鹏半岛号称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你就知道它有多美了。”老虎觉得整个大鹏半岛最成功之处在于目前还没有去大规模地冒然开发,有人游泳、钓鱼、露营、穿越、冲浪,也有私人开展水上运动生意,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山海景观条件。 在七娘山没有封山之前,老虎是七娘山的常客。“虽然大鹏半岛已被设立成国家地质公园,但据我所知,目前开发、规划的具体日程表都还没公布。”老虎表示,“我最大的希望是不要修成一个观光景点。”他欣赏美国黄石公园的开发模式,以地热为特点建成开放式但不是观光式的公园,让真正的爱好者而不是盲目的旅游者去近距离感受。“靠近海边的火山遗址资源太稀缺了,如果能建成日本富士山那种的海岛火山景观遗址该多好。开发应该尽量契合自然生态,千万别台阶、缆车一下子修到山顶,隔几步就坐几个老太太售票……” B国家地质公园更应该面向大众 老杨同志,教育业,2002年开始户外运动 老杨对大鹏半岛的山海景观资源赞不绝口。“风景是特别吸引驴友的地方。山上很多树林,对驴友来说是一挑战;从东角头到过甸再往前走那一条线,有的山甚至要借助攀岩工具;那边还有原始的村落坝光村。” 他最常去的要数葵涌镇及附近包括三门岛在内的几个离岛。大鹏半岛有的海边建设成渔场或海产养殖基地,有的则向游客开放水上运动。“我感觉大半个大鹏半岛都比?a href="http://bbs.8264.com/thread-892479-1-1.html" class="keyword" target="_blank">仙桃祷?恕?rdquo;老杨这样表示。摩托艇、帆板等水上运动都承包给私人,那边有国家帆板训练基地以及游艇俱乐部,非专业人士或者非高端人士是没办法享用的,还有不少单位修建了度假村,面向特定人群,比如水头镇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度假村,是学生的夏令营基地。“既然是国家地质公园,至少应该更面向大众,适合包括驴友在内的市民亲海,基础设施应该进一步加强。” C规范化开发才能让深圳人更亲海 睡梦罗汉,广告从业人员,2000年开始户外运动,尤好滑翔伞、冲浪 大鹏半岛的绝大部分被山区覆盖,其中七娘山应该是深圳登山爱好者们的最爱。睡梦罗汉感慨,“到了七娘山山顶,你才知道什么叫做海天一色,才能对深圳这个滨海城市的感觉更充分。” 大鹏半岛丰富的山海资源,在睡梦罗汉眼里应该更充分地加以利用。他表示,尤其是海边,市民早就不满足单纯游个泳,更多想参与海上运动。但现在海边冲浪、滑水等项目都未形成规模经营,项目过于单一,要想开发成大多数人可享用的旅游资源,运动的丰富程度需要加强,让人一看就有想玩的冲动。“驴友们往往呼吁不要把大鹏半岛商业化,我倒觉得商业化不是坏事。至少规范化运行之后,安全指数可以上升,而参与成本会下降。而且,驴子喜欢山野的原始氛围,但毕竟只是少数群体,针对更广泛的市民需要有细致的开发规划。”就像惠州的巽寮湾,对基础设施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增加了水上自行车等几十种水上项目,以及沙滩摩托车等沙滩项目、空中项目等等。他认为:“这才是真正丰富海滨活动、让市民更亲海的做法。” D大鹏半岛开发可参考香港做法 老狗,艺术公司从事行政管理,2002年开始户外运动,磨房版主 “大鹏半岛对驴子们来说是最棒的自然资源了。交通便利,有很大的生态保护区,山路地形丰富,也有溯溪、海岸线穿越等线路。只可惜自从封山之后,大部分资源一般人享受不到。” 老狗认为,大鹏半岛10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让淡水咸水资源得以平衡,给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圈,这在生态保护上来说很重要。“所以在这些原生态非常完整的海岸线,我非常反对修建沿海公路,有些资源一旦破坏就恢复不了。” 作为国家地质公园,老狗觉得大鹏半岛的开发可以参考香港的做法和理念。“香港的郊野公园大概占到了总面积的60%-70%,其中大部分是未开发的,避免破坏原生态。”他介绍,每个郊野公园都设有非常完善的标识系统和清晰地图,在一些风险较大的地区,无论是山路还是海边,都会设立“未开发,请慎入”之类的标牌,并不是完全禁止进入,只是提醒旅游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知识。除了以“疏导”的方式代替盲目的“堵”,还设立了中转站,提供完善的救援服务等等。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