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暑假是大学生们休整的时光,有的到社会上实践磨练,有的继续专注课业,有的出外旅游……天津大学的6名学生选择一种特殊的方式过假期——骑行看川、藏。7月1 ~ 24日,计算机学院江星,电信学院王浩、王兵,建筑学院任思捷、闫金强,机械学院王爽6名学生组成了骑行队伍,他们骑着自行车,背起行囊,从四川成都出发,爬高山,穿林海,顶烈日,冒暴雨,途径四川和西藏20余个城乡或地区,翻越过大大小小20多座高山,包括海拔近5013米的米拉山垭口,终点站为西藏拉萨。 他们用近1个月的时间行完了2100多公里的路程,其中路经泸定桥、金沙江等当年红军走过的革命圣地,寻访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布达拉宫等自然、人文美景,还遇到了少见的日偏食天象。队员王浩说,让他感受很深的除了路上的几经波折,祖国河山的壮丽,还有藏族人民的友好热情。 骑行队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北洋自行联盟”。其实,队伍本来是7个人,但是,临行前,1名成员因膝盖有伤而未能同行,于是大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先到当地邮局给他寄一张明信片。 6月26日,学校的最后一门期末考试结束了。队员们开始打点行装,自带了食物、厚衣服、雨具、药品、地图、防晒霜、防潮垫等等,把“坐骑”——山地车进行了托运,27日登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他们准备从成都开始骑行之旅,走川藏公路,沿318国道一路向西,目标是拉萨。队员们介绍说,选择这条路线,一是因为能看到西南地区最美的风景,另外这条路线涵盖了柏油路、碎石路、泥沙路、土路等,路况比较复杂,更具挑战性。29日,骑行队到达了成都,7月1日早晨五点,征程开始了。他们从成都出发,依次经过雅安、新沟、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甘孜、理塘、巴塘、金沙江、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通麦、八一、拉萨等20余个川、藏的城乡、地区。路上,因各自的体力和经验不同,6个人自然分成了几个梯队,江星作为队长最有经验,他在队尾“压阵”。 一路风景一路故事 7月2日,队员们在前往新沟的川藏公路上遇到了某部队运输车队,王浩在日志里写到:“他们往返于川藏线,不仅为藏族人民运送物资,更是搭建汉藏人民情感之桥的使者。每辆车身上都披着大红彩,上写‘藏汗一家亲 军民鱼水情’、‘纪律严明 保障有力’等等。我们相向而行,错车时,我与每辆车都打了招呼,车上年轻的士兵们也向我挥手。我想起了‘男儿何不佩吴钩’这句诗,你们是勇敢的士兵、真正的男儿!” 7月3日,队员们到达泸定,登上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桥。看着桥下滚滚翻腾的大渡河,感受着铁链桥身的摇晃,他们不禁想起当年红军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对革命先辈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7月5日,队员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爬坡,高原反应加上体力不支,时速仅有3、4公里。在他们就要放弃想搭车走时,一位修路的藏族大哥对他们打招呼“扎西德勒”,开着吉普车路过的解放军也大声鼓励他们:“加油,还有六七百米就到山顶了!”终于到了折多山顶,这里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淙淙的流水,颜色亮丽的藏居,满山坡的牛羊,大片的草地,造型奇特的藏式佛塔,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各处,满眼都是绝美的风景,骑行的疲劳此刻都化为了对美景的陶醉。在折多山垭口处,队员们挂了6道经幡(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风马旗”“祈愿旗”),进行祈福。 7月8日,队员们在雅江爬剪子弯山(海拔4450米)时经历了“三洗三晒”。高山上天气多变,云飘来飘去,飘到头顶就会有一场雨落下;走出这片雨云,太阳当头,衣服很快晒干;再往前骑,遇到雨云,又被淋了一次。后来,队员们干脆也不穿雨衣了,所幸前面没有雨云在“等着”他们了。 任思捷和王爽是队伍中的女生,她们对沿路的美景印象深刻。7月15日,在从左贡到邦达的路上,队员们看到一支野生大雕蹲在路边。大雕其貌不扬,羽毛黑白相间,体长约1米。见到队员们过来,大雕突然展开双翼,翼展达到2米多,一瞬间振翅起飞,在天空翱翔。路边的土丘中有许多土拨鼠。王爽描述说,她第一次看到土拨鼠,个头像小狗一样,身体和四肢圆滚滚的,看不到尾巴,很怕人,打洞的速度极快,一眨眼就不见了,都来不及拍照。 7月24日,骑行队伍攀爬米拉山。途中遇到了一些旅行团,面对游客的鼓励和赞赏,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此次骑行的意义,不仅是圆自己的梦想,也是为他人点亮希望。一位小伙子激动地对他父亲说:“等我有时间,也要骑车走川藏线!”下午五点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拉萨。队员们参观布达拉宫,品尝了藏族甜茶与藏面,住在了号称“世界十大高原旅馆”之一的拉萨八朗学旅馆。 王浩在日志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做别人不敢想的事,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点亮心灯’。”这也是天大这支川、藏骑行队伍共同的梦想吧!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