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和尼泊尔将共同打造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

2013-4-2 20:3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中国西藏代表团与尼泊尔代表团日前就加强双边旅游合作签订谅解备忘录。昨日,本报采访了刚刚从国外归来的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周礼国以及部分旅行社负责人,就中尼双边旅游合作进行解读。周礼国告诉记者 ...

  中国西藏代表团与尼泊尔代表团日前就加强双边旅游合作签订谅解备忘录。昨日,本报采访了刚刚从国外归来的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周礼国以及部分旅行社负责人,就中尼双边旅游合作进行解读。周礼国告诉记者,双方将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打造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

  资源互补

  促进双方旅游产业发展

  “喜马拉雅山南北麓风景差异明显,中国西藏境内多为冰川、湖泊类冷峻景观,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世界级的,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另一边则草木葱茏、风景秀丽,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双方资源具有互补优势。”周礼国说,旅游业已经成为双方各自的支柱产业,漂流、徒步、探险等为尼泊尔优势旅游项目,起步早,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西藏借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游不断升温,尼泊尔汉语导游需要增加,我方正好可以为尼方进行汉语导游培训。如果双方加强合作,联合促销,共同打造包价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大大促进双方的旅游产业发展,而且可使旅游者获得全然不同的旅游感观。

  “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到处是来自各国的旅游者,加德满都已然成为国际化都市。”西藏旅游总公司国内组团中心出境部经理曲杰说,每年的4月份至11月份,都会有大量的国外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西藏旅游,尼泊尔已经成为西藏入境游客集散地之一,而每年通过西藏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却比较有限。

  周礼国说,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旅游淡旺季正好相反,旅游资源互补,尼泊尔方面希望中国大量游客在来藏旅游的同时,也分流部分游客到尼泊尔旅游;而西藏也希望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藏旅游,使西藏冬季旅游很快火起来。

  旅游合作

  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

  据介绍,日前,自治区旅游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与尼泊尔旅游局、民航代表团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召开第三次旅游协调会,双方就开通加德满都—拉萨—加德满都、广州—拉萨—加德满都航线;联合开展漂流旅游项目;开发从尼泊尔斯塘地区拉木塘至中国西藏玛旁雍错的徒步路线等内容签订旅游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政府旅游部门之间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双边旅游相关机构和下属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专业互访和经验交流;互通信息,包括出入境有关规定、人员和车辆往来的最新信息,供两国旅游企业提前告知游客;鼓励将尼泊尔与西藏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融合起来作为包价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吸引更多国际游客;鼓励各自政府部门制定并倡导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简化旅游运作手续等有关内容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旅游线路

  旅行社已经开始筹划

  随着中尼双边旅游合作的加强,西藏旅游部门和部分旅行社已经开始筹划中尼双边的旅游线路。“目前,我们正在策划推出广州—香港—尼泊尔—拉萨环行旅游线路,此环行线路尚需深入进行客源市场调研。”周礼国说,尼泊尔作为国际化都市,通往我国内地的航空线路较多,香港、广州、上海、成都、昆明都有尼泊尔直达航线。公路交通方面,拉萨-尼泊尔加德满都也有对开班车。

  “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从冰川、原始森林,到各民族风情,聚集了世界上最精华的旅游景观资源。”西藏茶马古道旅行社营销总监杨东云告诉记者,珠穆朗玛峰、吉隆、樟木是喜马拉雅三处最具魅力的地方,为使广大游客欣赏到这些美景,近期,该旅行社将打造行程6天的珠峰-吉隆-樟木的喜玛拉雅三围旅游线路,让游客感受眺望世界屋脊沧海桑田的魅力。并将在明年3月中旬,按照中尼旅游协议的内容,开发尼泊尔斯塘地区拉木塘至西藏玛旁雍错的徒步旅游路线,还将推出拉萨至樟木口岸再至加德满都等多条旅游线路。

  杨东云认为,目前,制约中国西藏与尼泊尔旅游发展的“瓶颈”是出国旅游护照办理,毕竟持有护照的中国人比较少,而且来藏内地游客只携带身份证。如果借鉴昆明边境办理临时护照的办法,中尼双方经过磋商,出台临时出国旅游护照措施,我国到尼泊尔旅游的游客将大大增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1:00 , Processed in 0.0413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