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背包族,指的是一群怀抱理想,独自上路到处流浪看世界的人,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旅行是他们生命的又一种延续。只需背起行囊,手拿地图,他们就可以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如今,“背包族”一词如同网游、博客一样,日渐为大众所知晓。而不时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的喧嚣,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美景的生活方式,也正为越来越多都市人所青睐。 这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40多岁的奚先生是一位资深“驴友”,原籍江苏江阴的他,早年便因为工作性质特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近年来,奚先生的事业逐渐稳定,他开始尝试退居二线,做一些自己真正爱好的事。在参加贵阳的户外运动队活动时,奚先生话语不多,交流时也表现得十分低调,但对自己收藏的奇石以及旅途中的感受则津津乐道。 从2007年8月起,奚先生就开始实施自己的“天路骑行”计划了。背上简单的行囊,奚先生骑着自行车,一路西行。长途跋涉、不辞辛劳的他到过珠峰大本营,穿越过荒凉的戈壁,也去过人迹罕至的羌塘大草原……不久前,他又完成了对茶马古道的骑行考察,带回了一路的风景和说不完的马帮故事。 当队友们问起奚先生平时不工作,旅行费用从何而来时,他回答说,自己在经济上已经比较富足了,不需要为旅行费用操心。“其实富足是一个人的感觉,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我希望做一个精神和物质都很富足的人。旅行是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回归,它让我在精神上很充实。” 奚先生说。 而另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王医生,也是一位回归自我的成功人士。经营诊所多年的王医生,在贵阳拥有多处房产,但是长期处于忙碌状态的她有一天突然发现,财富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直到有一天,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加入了户外运动队,她开始背起行囊,举起相机,边走边摄影,才开始找到了另一个本真的自我。“人生短短数十年,应该尽量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些。我希望能走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王医生这么告诉记者。 当然,“背包族”中除了回归自我的成功人士之外,更多的还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有学生和退休的老人。他们都希望通过户外活动和自助旅行,远离闹市的浮躁与喧嚣,体会到一份难得的自由和快乐。 行走并快乐着 “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等于只看到书中的某一页,如果走出去看世界,就等于把一本书的内容看完。”这是采访中听到的多位“背包族”共同的感悟。听“背包族”们讲述各自的行走故事,就像站在山顶上想像大海的宽广一样,有些许的遥不可及,但又让人忍不住羡慕和向往。 30出头的小李是一位职业“背包族”,一年中,他用半年的时间从事户外培训工作,赚取旅游经费,剩下的半年则用来四处旅行。为了旅行,他甚至还写过遗书。那是9年前独自去西藏时,当时小李涉足户外运动还不久。西藏路途艰难,这一路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虽然小李对此行多少有些担忧,但对西藏的向往最终还是让他下定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去之前,他悄悄给家人留了一封遗书。 由于所带的现金不多,小李一路上省吃俭用,每顿只吃一个馒头和一个咸鸭蛋,后来有一次破天荒地吃了一顿6块钱的午饭,他竟觉得无比的幸福。最后抵达珠峰大本营时,小李不禁激动得泪流满面。这一次出行,前后一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但至今回想起来,他仍旧觉得无怨无悔。 真正能像小李这样有充裕时间远行的人并不多,更多的“背包族”选择的是两日内可往返的省内徒步短线。去年正月十三前后,公务员曹姐应朋友邀请,和14岁的女儿一起,第一次加入了到安顺红崖碑、滴水潭、灞陵河大桥、朗宫一线的徒步行中。这次尝试,不仅让她和孩子亲近了自然,长达5个小时的徒步更使母女俩的意志和耐力得到了磨练。“傍晚十分,队员们各自搭好帐篷,就在河边的竹林下安稳地入睡,半夜听竹子拔节的声音,听温柔的风声,看水面上的薄雾与晨曦,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意,真是一种幸福啊!”曹姐在自己的QQ日志中这样写道。 一直在路上的“背包族”们,不仅在行走中收获了快乐,更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参悟了人生。诚如小李所说的那样:“爱上旅游后,去的地方多了,见识也增加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和风险,当初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现在都迎刃而解了。” 环保与公益是最终的依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背包旅”们通常都很节俭,住的要么是帐篷,要么是廉价旅社、吃的不是简单的自带食物就是农家饭菜,而且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背包族”共同倡导的理念。比起一般的旅行者,他们更懂得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原貌。“队员们外出徒步行时,在途中吃完食物后都会很自然地将垃圾放在带来的袋子里。”曹姐告诉记者。 “只留下脚印,其他什么也不留下;只带走照片,其他什么也不带走。”这成为了“背包旅”们奉行的准则。户外活动中,“背包族”提倡不随地丢弃垃圾,而且尽可能地捡起沿途看到的别人丢弃的垃圾,集中带回到处理。要知道,在负重30来斤,长途跋涉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实际上,“背包族”们的徒步活动还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细节:野营中尽量利用旧营地,不过多破坏自然植被;野炊自带炉子燃料,不燃或少燃篝火,不折砍树木;不猎取野生动物;不污染营地水源…… 当然,不是所有“背包族”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一些“新驴”。但看到老队员们的种种环保举措,潜移默化中,“新驴”们也就逐渐身体力行了。“我觉得给予我们这种环保意识的,其实是大自然本身,自然的美常常让人震撼,身临其境,你会对她产生怜惜,不想让任何人来破坏她,更别说忍心自己乱丢乱伐了。”曹姐说。据曹姐介绍,外出活动时队里采用费用AA制的形式,基本上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节余,队长为此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爱心账户”,打算攒积到一定数量后就买些图书文具用品,给山里的贫困生送去。“我们户外队在普定县有两个长期资助的贫困生,负责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有些是募集来的,但大部分都是队员自发捐助的。”曹姐告诉记者。 很多“背包族”都认为,亲近自然不仅让自己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更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让他们将对自然和生态的爱护,升华到对生命本身的关爱上。于是,环保与公益便成为了他们行走中的两大主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