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零零社区 首页 女人社区 情感杂谈 查看内容

金石竹帛系列:大名狄仁杰之碑

2016-2-18 22:5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青石质地的狄仁杰祠堂碑,碑身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记者 刘学斤出大名县城向东,去访著名的五礼记碑,路经一座碑亭,碑亭内一通唐碑,半埋于地,青石质地,雕龙圆首,碑额阳篆。唐时大名属魏州,曾为魏州刺 ...


青石质地的狄仁杰祠堂碑,碑身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

记者 刘学斤

出大名县城向东,去访著名的五礼记碑,路经一座碑亭,碑亭内一通唐碑,半埋于地,青石质地,雕龙圆首,碑额阳篆。唐时大名属魏州,曾为魏州刺史和魏博节度使管辖,此碑虽无五礼记碑著名,却有更加丰富的时代色彩与可为镜鉴的史存。

一、德政碑

唐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冬天,67岁的彭泽令狄仁杰升任魏州刺史。

刚稳练达的狄仁杰此时十分清楚,朝廷在契丹人孙万荣攻陷冀州、河北震动的情势之下起用他,他如同临危授命———临危,他从来无所畏惧,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武则天还记得他,相信这个小她6岁的并州乡党是栋梁之材,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够担当大任。

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从“举明经”开始就有贵人相伴。第一个对他有知遇的人是善画并有应务之才的阎立本。“君可谓沧海遗珠矣”,受阎立本推荐的狄仁杰出任并州法曹参军,其才干始有实际的发挥和精彩展示,世间亦始有“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的赞誉。

狄仁杰一生最大的贵人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吗?

调令又一次来了。要离开故乡了。“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他有些恋恋不舍,“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转任大理丞一年时间,经他手,17000人久拖未决的案子得到判决,“时称平恕”。

随后的一步步,起起落落,却一言难尽。

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操杀生柄,劫制天下”,从容从后台走到前台。对“善政”的狄仁杰她亦时有关心,一次召见,她问:“有谮卿者,欲知之乎”?“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狄仁杰机警对答,他说那些中伤我的人是谁,他们说了我什么坏话,我不想知道。

武则天“深叹美之”。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狄仁杰拜相。

但“官爵易得而法网严峻”,是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合,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求得生存,付出应有的代价亦在所难免。天授三年即公元692年,贵为宰相的狄仁杰终为来俊臣以谋反罪构陷入狱。他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我乃唐臣,反固实———他之所以假意承认谋反,是因为他知道若不如此,必先丧命于这位有史以来最阴狠的酷吏之手,而无翻身昭雪之日。亦正是这样的策略,让他终得面见武则天的机会。

“为什么要承认谋反呢?”武则天问。

“不承认已先死于他们的酷刑之下”。

“为什么写谢死表呢?”

“那不过是他们捏造的。”

免死的狄仁杰下放彭泽任令。他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280多年前不亦做过彭泽令吗?

但,陶渊明在彭泽令之后选择了归隐田园,狄仁杰选择了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唐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冬天,狄仁杰就任魏州。前任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攻城,把城外的百姓驱赶进城,修建城防,对此狄仁杰坚决反对,敌人距离尚远,何必这样呢?他镇定自若,说,万一敌人来攻,我自有办法,但决不干这样的扰民勾当。政策于是改变,百姓于是各就其业。

契丹人终未出现。对行事深得民心的狄仁杰,魏州百姓“咸歌诵之,相继立碑以纪恩惠”———据说,碑文还是请李邕撰写的呢。

二、碑可立

狄仁杰在魏州任上时间不长,之后他任幽州都督,亦时间不长。

武则天亦再次对狄仁杰表示出极大的欣赏,赐紫袍、龟带,“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身后又多了一块德政碑之后,狄仁杰亦开始迎接生命的最后辉煌。

这已非百姓第一次给狄仁杰立碑。

高宗李治生前巡幸并州,狄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皇帝经过的御路有妒女祠———俗言盛服过者,致风雷之变———为由,要发动数万人改道。狄仁杰以为荒唐,他说天子之行,风是来清洁尘垢的,雨亦是让道路清洁的,风雨出现怎么可以归罪于一座祠呢?李治听说此事,称狄仁杰是“真大丈夫”,随即任命狄仁杰为宁州刺史。狄仁杰从此独当一面,“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

这亦是百姓第一次以立碑方式纪念狄仁杰的德政。

这类事情以前有过吗?在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他心里看得亦应很重吧———有比百姓还大的贵人吗?

亦在宁州任,他遇见御史郭翰———亦是对他有知遇的第二人。宁州耆老盈路歌颂狄仁杰德美的消息因他在朝堂上下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不久狄仁杰再得提拔。此间越王李贞兵败,两千党徒以死罪论处。狄仁杰上书力争。两千党徒流放戍边,路过宁州,听宁州百姓说出实情,来在狄仁杰的德政碑下哭成一片,“斋三日乃去”。

保住性命的两千党徒感念,至流所,亦为狄仁杰立碑。

流放者的碑,宁州百姓和魏州百姓的碑,是对狄仁杰为人为官的肯定,亦应是他前进的动力。没有比百姓还大的贵人啊。

得意一时的酷吏来俊臣终被处死。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7年,狄仁杰入京,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武则天随时又可顾问。然而突厥入赵州和定州,“杀掠甚众”,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狄仁杰以安抚大使之身再来河北。此次河北之行,亦行色匆匆,他的脚步又踏上过魏州的土地吗?

他说,“民犹水也,壅则为渊,疏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一次次提建议。处理具体事务,他主张不能按老套子出牌。“持大国者不可以小治,事广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所务,弗检常法”,他的治国理念能被接受吗?想以老疾退休,武则天不同意。“入见,常止其拜”,武则天以此来打消他退休的念头。

圣历三年即公元700年,武则天要造浮屠大像,经费开支预计数百万。这笔钱官府拿不出,武则天诏告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71岁的狄仁杰正走向生命尽头,他拼尽最后的力气来抵制这项国策,他对亦是垂垂暮年的武则天说,“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陲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狄仁杰“好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这次武则天又听从了群臣莫及、她所“信重”、“常谓之国老而不名”的狄仁杰;对他们彼此,这亦是最后一次。

三、丰碑不灭

“功盖一时,人不及知”的狄仁杰向人生的终点发起最后冲刺。

9月,狄仁杰病卒,“朝堂空矣”,武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其后,又有梁国公的追封。

碑可立,亦可毁。死的时候,狄仁杰知道魏州百姓为他立的碑亦毁了吗?

碑是魏州百姓亲手毁的。

狄仁杰孝友绝人,刚直贤德,魏州百姓问,上天为什么让这个一生令名的人修下一个叫狄景晖的儿子呢?

为什么还偏偏安排让他到魏州做官,造孽呢?当初他是跟狄仁杰来到魏州的吗?是在父亲离任后遵父命留在魏州的吗?

狄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官职不大,充其量是个七品,却在魏州以贪暴为虐著称。一个七品官是如何贪暴为虐的呢?是因为最初受到过父亲的荫庇吗?“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狄仁杰“常以举贤为意”,他举荐的张柬之、姚崇等人,后来都成就了一番功业。武则天亦“赏其知人”,“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并因之亲向他“举酒”。

狄仁杰举贤从不避亲,“莅事称职”的长子狄光嗣即是他举荐“拜地官员外郎”。

狄景晖得到父亲的举荐了吗?他究竟在魏州做了什么呢?亦正是这个“为人所恶”“所苦”的儿子,牵连上狄仁杰,魏州百姓“因其毁其父生祠,不复奉”。罪孽深重恶贯满盈罪行滔天的人才不得人原谅宽恕呀,他就是这样的人吗?连父亲亦受其牵连。

然而,儿子是儿子,父亲是父亲,狄仁杰立于人心的德政丰碑是不会毁灭的。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的田弘正出场了———宪宗李纯“美其诚,诏检校工部尚书,充魏博节度使”。

“魏人乐卿之政,四邻畏卿之威,为朕长城”,田弘正亦未辜负李纯的期望。不同于以前任节度使的田氏子孙,田弘正少年时即习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孝友慈惠”;“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公务之余,他喜欢与幕僚一起“讲论古今言行可否”,甫一上任,复为一代名臣狄仁杰立祠立碑便被他提上日程。

“始奏葺之,血食不绝”,田弘正以修建狄仁杰祠堂和为之立碑的实际行动向崇敬的先贤表达缅怀之情。碑文由冯宿撰写,冯宿和他的弟弟冯定皆”幼有文学“,“登进士第”。

冯宿死于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12月,第二年春天,60岁的柳公权为他撰写了神道碑铭。3年后,亦即开成五年即公元840年,柳公权亦在魏州遗下印痕,此时魏博节度使已换成何进滔,柳公权遵唐文宗李昂之命,为何进滔德政碑书丹,这印痕一直留在今天的大名。(照片均为刘学斤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旧唐书,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3 22:05 , Processed in 0.05829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