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导则项目主持人:洪再生(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工学博士) 天津滨海新区响锣湾商务区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启动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大项目,在总占地1.1平方公里的49个街区中,汇聚了各省市的驻津机构和大型央企的总部大楼。对于这一备受关注的新区的建设,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师达成共识,为其量身定做,打造一个“城市设计导则”来管理、引导响螺湾的开发建设,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创新尝试。“城市设计导则”对于响螺湾总量约400万平方米的建筑来说,犹如交响乐的总指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响螺湾的“城市设计导则”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精准定位 项目团队通过对响螺湾商务区进行功能研究、周边项目分析,特别是从响螺湾商务区与一河之隔的未来的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于家堡的相联系研究入手,将响螺湾精准地定位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启动地区、活力地带”。“启动地区”明确了响螺湾地区在塘沽既有街区解放路的商业中心区和未来的于家堡中心商务区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启动作用”;“活力地带”则正是面对以往新区建设“人气不足”的现实,努力培育这一区域的“活力”。 绿色的诉求 宽阔的海河流经响螺湾商务区的北面和东面,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实现响螺湾“一带三庭”的绿色诉求。“一带”就是利用濒临海河的地利之便,形成有地形变化和防洪功能的“彩带岛”,形成一条“蓝带”。“三庭”则是在响螺湾的上、中、下3个部分设计了3个城市的绿色“中庭”,这些开放的绿色空间大大削减了高楼林立的高强度产业开发的环境压力,也在缓和“热岛效应”、增加地下停车空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 曼妙的天际线 响螺湾的天际线是理性的,同时又很感性。天际线的形成较为收敛,考虑到了与海河相映的景观层次与纵深,这是分析了很多国外著名滨水空间后所实现的,由核心部分一个主峰建筑和南北两个次峰建筑引领的建筑群,与连续的街墙、高低错落的裙房建筑形成了响螺湾曼妙的天际线。 特色的街廊 如何柔化高强度开发街区的冷硬面孔,增加人气与活力,响锣湾的城市设计运用了“绿色街廊”的创新理念,将高层建筑之间,以南方的骑楼形式加以连接,建筑立面采用简洁的现代化建筑形式,形成了高层建筑之间底层的特色街廊,里面布置商业餐饮和酒吧,使响螺湾的建筑基调有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连续的街墙 与一般的城市追求凹凸变化的建筑表现不同,响锣湾的城市设计要求建筑的退线是统一的,目的是要形成连续的街墙,这一点是得到了后期进行建筑设计的很多建筑师的认同,由此也形成了响螺湾现代的连续的街廊空间。
设计师:张华(天大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研究员) 蓟县地质博物馆以大地景观和地质生态为建筑创意出发点,用“大地”的自然建筑语言阐述博物馆的生态立意和历史内涵,将悠久的历史和生态型建筑完满叠合在一起。 地质博物馆采用源自经过亿年演化而成的地质剖面塑造建筑,建筑形体模拟地质构造的特殊形态,立面抽象自岩石的挤压重叠,宛如岩石经过亿万年沉淀后形成的层层叠叠,建筑整体完美地融入整个自然环境,表现出独特的地质生态感。博物馆的墙面取材于蓟县深山中废弃村屋的多年风化石块,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一份不可言说的历史沉重。 博物馆依山而建,用地高差较大。变化多端的大台阶弯曲有度,与设计成曲面岩石墙的挡土墙相互交错穿插,顺地势而上,通往博物馆主入口。平面以半地下沙盘为中心,呈螺旋上升式布局,充分考虑布展及参观需要,突出展示远古地质生态变迁的主题。 进入大厅后,可围绕地下的“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沙盘”共享中厅参观,不同楼梯和坡道逐级而上,使参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游览整个博物馆。楼梯及坡道的特殊设计将展厅空间串联在一起,环形的参观顺序可以使人们置身于整体大环境中,参观完整流畅。站在中上元古界地质沙盘之中向上仰视,自然阳光透过树形采光空间透射下来,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 博物馆的形体设计追求大地地质景观的效果,景观设计中极力渗透博物馆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手法。博物馆前的层叠广场上自然而设的岩石标本墙将参观者引入浑然质朴的地质环境中,用碎石铺设的广场更加回归自然,同两侧山体相互呼应,屋顶花园与建筑北部水池的设计,使建筑完美地融入山地的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建筑本身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工学博士) 美术馆建筑的整体形象稳重而不失飘逸,细部处理简约而不乏精致。迎向城市干道的大台阶成为面向公众的都市舞台,体现出美术馆作为公共建筑的开放性,隐喻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延续、上升的灰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基地,在联系各功能入口的同时,以美术学院主楼穹顶作为底景,完善了公众的视觉感受; 空中步廊丰富了主入口的空间层次,提供了人在建筑中游走的可能。 主体建筑以质朴纯净的雕塑感及体量感表达出美术馆高雅的艺术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塔楼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晶莹通透的质感与裙房部分厚实的体量相互衬托,成为天津海河东岸城市景观的新视点。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设计三所所长) 响螺湾燕赵大厦项目作为河北省在响螺湾商务区的标志建筑,建筑寓意上既要能恰当地体现河北省的地域文化内涵,又要表现出天津滨海城市的性格特征。其设计高度接近百米,但与周边200到300米高的超高层大体量建筑相比,体型并不突出。如何能以恰当的体量,与周边城市空间产生良好的对话和互动,成为建筑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主楼的设计中,力求建筑简洁大方。在大厦顶部重点部位设计中,大胆借鉴钻石切割的手法,把屋顶设计为六面水晶体,将城市建筑的美感发挥到极致,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响螺湾沿河天际线。第二,建筑师以河北燕赵山脉的嶙峋与天津海河堤岸的蜿蜒作为构图母题,外观设计以浅灰色铝板与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错落有致的构件排布反映了自然“山水”的天然纹理,取“山长水远”之意,寓意着河北大地的资源优势与天津的交通便利在滨海新区融合为新的产业优势。 文字整理/马驰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3 22:05 , Processed in 0.04389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