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由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暗物质与暗能量理论和探测可行性研究”组织,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了暗能量与暗物质研究发展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高能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天文与物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会议由各课题组负责人分专题轮流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到会致欢迎词,与会专家认真研讨了我国的重要研究计划。 以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理论和探测为主题,与会专家交流了我国和国际上各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思想。研讨会上,大家还以我国今后应如何开展暗物质暗能量研究为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1)暗物质与暗能量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中的重大问题。在今后的10至20年中,期待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有重大的进展甚至突破。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有所作为,对暗物质与暗能量问题的解决做出重大贡献。近期,以我国为主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以及有我国科学家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LHC关于Higgs玻色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对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发展是个巨大的推动。与会专家认为,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研究更具挑战性,相比上述成果,如果能发现暗能量的动力学性质,或者找到暗物质粒子,其科学意义将更加重大。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2)过去十余年间,宇宙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精确宇宙学时代。与会学者认为,对于“精确宇宙学”的建立,我国科学家的贡献不可忽略。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以及模拟研究方面我国已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研究队伍,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我国还缺少先进的观测实验设备和自己的数据来源,在研究中很难掌握主动。 (3)对我国已建成或正在研制中的大型天文设备项目,应深入研究其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上所能发挥的作用。针对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五百米口径球面望远镜( FAST)等设备, 要充分挖掘其探测暗物质暗能量的科学潜力。 (4)我国今后天文设备项目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设备的科学意义,特别是在暗物质暗能量研究上的作用。积极推进空间站巡天、南极望远镜,暗物质探测卫星,以及参与TMT和SKA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 (5)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各种不同的观测手段具有互补性和互证性。针对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需求,应兼顾大型和中小型项目。在开展大型长期项目的同时,要注意支持一些科学目标明确、技术上可行,在较短时期内可建成的中小型项目,如暗能量射电探测(天籁计划)等。这也有利于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更好地开展大型项目。 (6)开展国际合作对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和扩大科学影响力非常重要。我国在开展自主研究的同时,也应参与国际合作,并积极争取话语权、主动权和组织权。特别针对我国当前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数据来源缺乏的问题,应该考虑参加一些投资不多,而能在近期内提供重要观测数据的国际合作项目,如eBOSS/BigBOSS等。 (7)欧空局的Euclid 项目前不久已立项,这也是当前国际上唯一已立项的针对暗能量的大型空间项目。与会专家讨论了我国如何参与Euclid 项目合作的问题,认为该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我国有可能以提供外部数据,参与软件工程等合作方式参与,但具体方式和目标还需进一步论证,目前应与Euclid Consortium保持联系,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8)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是天文与物理、科学与技术的交叉领域,应该制订全方位的研究计划。为给专家学者提供顺畅的交流与讨论平台,应择机筹备和召开暗物质与暗能量科学项目及工程方面的系列香山会议。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